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取兵 《新湘评论》2020,(10):62-63
正月初三,去乡下看望三舅。三舅的老屋旁边的一株棕树昂然站立,勾起了我的少年记忆。少年时每一次回乡,我总喜欢擎一柄棕叶在手中挥舞,摹仿《西游记》牛魔王的宝器——芭蕉扇。棕叶是制扇的原材。乡间农人就地取材,把棕叶砍下,剪成圆形的,用土布包上边,一把简单的蒲扇就成了。蒲扇用久了,青翠不再,成了枯黄色,但树的清香尚在。  相似文献   

2.
正出身寒微,没有名门望族的诗礼簪缨传奇,也无光耀史册的先辈荣光。忽一日,收到安丘市政协编辑的文史类刊物《渠风》,看到一篇文章《我的革命生涯》,作者杨诚锡。名字咋这么熟呢?打眼一看,这不是我的堂舅吗?没看文章,先看黑白照片,果然是他。他有啥革命生涯?等我读完,大吃一惊。赶紧打电话给我的表弟杨贵泽,表弟说:"杨诚锡是老革命,他儿子  相似文献   

3.
序《“耕夫”与耕耘》傅德岷我和邦良从相识、相交到相知,已数十年。早在大学读书时,我就知道一位署名“巴一夫”的校园诗人。毕业留校后,我有幸在他们年级担任过短暂的教学辅导工作。后来,他大学毕业,到《四川日报》当记者。70年代中期,我同几位老师一起去大凉山...  相似文献   

4.
一 6年前,为写《胡耀邦传》,笔者专程赴京拜访了耀邦夫人李昭。岁月如流,斗转星移,转眼6个春秋逝去。年近八旬的李昭大姐,其近况如何﹖心态怎样﹖耀邦为何安葬在共青城﹖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于国庆前夕如约来到紧连中南海的一栋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再次拜访了李昭大姐。 徐海峡秘书热情地将我迎进客厅,笑容满面地对我说:"你稍候,李昭大姐马上就会来接见你。" 不一会儿,李大姐面露慈祥的笑容,从里屋向我走来,亲切地对我说:"呵,老熟人了,你从家乡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坐请坐" 眼前的李大姐,身板硬朗,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白…  相似文献   

5.
1950年春,我去南充参加川北行署召开的政府工作会议。会议结束时《川北日报》通知我去开新闻报道会议。这天上午8点钟,报社几位记者和我们县里去的近20人,走进一间小屋坐下。不久,报社袁毓明社长进屋来对我们说:“我马上去请耀邦同志,给大家讲讲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不到半点钟,耀邦同志面带笑容地来了。他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6,(1)
正李志铭:读《湘潮》的感受,我想用"三个一样"来概括:不必猎奇,一样可以吸引眼球。《湘潮》靠什么吸引读者呢?靠的是"真"。《湘潮》所载文章讲求从史着笔,以实为据,真实可信,任何虚构和胡编滥造的内容都逃不过编辑的火眼金睛。基于历史真实的文章,没有理由不吸引读者。不必煽情,一样可以感人肺腑。2015年第12期《胡耀邦与李昭:"挚爱之情不改"》一文,娓娓道来,将一对革命伴侣坚贞的爱情和坚定的信仰展现无遗,让耀邦同志高尚的人格在读者心  相似文献   

7.
本是同根生     
两年前的金秋十月,高考落榜后,我离开家乡大巴山,到广州去投奔我幺舅。幺舅叫庞士烈,早年到广东打工,现在是个小老板。  相似文献   

8.
今天法国电视五台国际频道主编茜尔维·布蕾邦来电,邀我参加23日的《报亭》节目。“这次可要‘小心’了:我们要谈奥运火炬从希腊点燃的事,还要谈拉萨骚乱,以及日渐响起来的抵制奥运的建议。你要好好准备。”  相似文献   

9.
贪心不可有──一位中学生的忠告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个刚读完初中的学生。今在舅家翻阅了《党风与廉政》1995年第3期,看到那些曾创过辉煌成就而因贪心落入法网的领导干部,我陷入了深思。于是,我便写下了以下文字。一股怪风,吹得不少人向"钱"看。向"钱"看的...  相似文献   

10.
胡松涛 《湘潮》2023,(7):8-10
<正>聪慧卓绝众赞叹,背诵经典万千卷毛泽东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四五岁的时候,八舅文玉钦教表哥文运昌读《家范箴言》《百家姓》《三字经》,毛泽东坐在小凳子上,眼睛亮亮地听。几天后,表哥背《百家姓》,背着背着卡壳了,毛泽东在一边接过来流利地背了下来。外婆惊奇地说:“我看石三伢子是有点与众不同,怕莫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石三伢子”是毛泽东的小名,他具有天生赤子的禀赋。  相似文献   

11.
1516年英国莫尔著《乌托邦》最早提出未来美好的社会主义理想,到20世纪却发生三次形态转变,即转变为“恶托邦”、“异托邦”、“实托邦”。当今纪念《乌托邦》出版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要继承、超越、践行“乌托邦”的理想,就要创新观念,本文提出并且论述了“优托邦”、“科托邦”“谐托邦”、“华托邦”、“真托邦”、“善托邦”、“美托邦”和“世托邦”八个新名词、新观念。  相似文献   

12.
《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继承了《五百年来谁著史》的思考范式,即从探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造成的整个世界的结构性变化人手,去分析中国在这一结构性变迁中兴衰沉浮的命运。全书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海国图志》,草草勾勒与华夏隔海越洋相对峙的各邦情势;第二板块《北国风光》则上下千年,走笔东西,将华夏北国千古兴亡之事一一形诸笔端;  相似文献   

13.
4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文章以村实的语言回忆了温意理24年前和耀邦同志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整个过程,真实再现了耀邦同志当年带领中央机关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情景。读罢全文,让人起敬,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1973年秋季的一天上午,我到富强胡同看望住在那里的耀邦同志。当时耀邦同志还没有出来工作,主要是在家里看书学习。这天就耀邦同志一个人在家,我去了他很热情,从四合院里摘了几串葡萄放在茶盘里招待我。耀邦同志第一句话就问:“中宣部撤销后,你分配到哪个单位工作?”我说:“分配到卫生部下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然后我向耀邦同志汇报,说到了张际春遭受的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1)
正邹标昌:《湘潮》2015年第11期刊登的《胡耀邦与李昭:"挚爱之情永不改"》注重把握了4个"度":切入视角有温度。以耀邦同志夫人李昭的视角为切入点,以她与耀邦同志之间数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的脉脉温情为线索,使人读之亲切可感。积累材料有广度。从老乡聚会时的惊鸿一瞥,到延安郊外的深情表白,再到到北京家中的一次散步,这些看似平常的细枝末  相似文献   

16.
1 金秋的北京,艳阳高照,气候宜人,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拟写《胡耀邦全传》,我于国庆节前夕抵达北京,专程拜访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夫人李昭。 李昭,一位坚强的女性。随着耀邦同志的与世长辞,她成了世人关注的人物。李昭的近况如何?世人为之瞩目。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如约来到紧连中南海的一栋静僻的四合院。庭院深深,冬青吐翠,花草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这就是耀邦任总书记后,自1984年起居住的地方。在公务员小朱的带领下,我迈进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代工人》2022,(4):41-43
想起来心就暖 肖女士 53岁 医生 [诉说]我的舅姥爷,是一位很有型的老人.他家在兰州,中年之前相当坎坷,他是母亲庞大家族里唯一定居在大西北的人.6岁那年,我跟随姥姥、姥爷去兰州玩,接待我们的就是舅姥爷和舅姥姥.那时,他老人家已经退休,但还是老干部的形象,穿着中山装,腰板直直的.因为个子太高,头好像要擦到天花板,走路也...  相似文献   

18.
《广东党史》编辑部同志: 你刊今年一月号有于光远同志《向他祝贺,为他高兴──记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胡耀邦》一文中,涉及在中央为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等六十一位老同志平反中的一些事情。可惜光远同志现在已记不清了,我就趁此机会把这件事说一说,以免今后以讹传讹下去。 于在文中说:“在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我只做过一件事,就是曾彦修和我曾经写过一个对‘六十一人案’平反有用的材料。”“后来中央为六十一人平反的文件,用了曾彦修和我的证明材料。”“从过程上看,可能我先在口头上对耀邦讲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这是2010年4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中的一段话,总理的评价正是对兴义发展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艰辛攀登,二十年苦心经营,二十年团结奋进,二十年辉煌历程。咱们的《党员干部之友》20岁啦!二十年,祖国河山沧桑巨变,齐鲁之邦日新月异。《党员干部之友》遇上了好运气,赶上了好时代。它迎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伴着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脚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