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旷芳 《学理论》2012,(15):49-50
大学生是实施网络暴力行为的主要群体,网络暴力行为包括语言暴力、传播色情与暴力影视、玩暴力游戏、黑客行为四种表现形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具有消极影响。网络立法滞后、网民的"三无"、大学生性格特点和课程负担过轻等是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的形成原因,高校应加强传媒教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谷歌事件"是一起被政治化的商业事件,是商业利益、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和美国"网络自由"的双重标准及其推行网络霸权主义共同推动的结果。网络主权是现代国家主权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护网络主权,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程看,"谷歌事件"具有典型的个案意义;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看,"谷歌事件"启示我们网络就像领土一样,应该受到本国的保护;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看,"谷歌事件"不应过度解读,中美关系的现在和未来充斥着困难和障碍,但也充满着机遇和希望,这些都是对"谷歌事件"的理性解读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提升基层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搭建广泛协同的治理平台、形成即时共享的互动关系、遵循集中统一的领导模式,以社区为核心,建构社区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力量、居民以及社区之间的多元协同网络治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决策网络、服务网络的顺序,将多元主体连接起来,依据信息网络双向互联、决策网络自上而下、服务网络两两互连末端指向的动力机制与网络间的结构关系,最终形成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协同网络体系的建构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共卫生的治理优势,回应了我国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中权力与责任下放、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及资源与服务下沉的总体趋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有人欢呼人肉搜索很好很强大。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人肉事件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又有人惊呼:人肉搜索很猛很暴力.已成为网络世界暴政。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社区"是随着网络以及人们网络社会行动的扩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新型空间。网络虚拟社区也与现实社区一样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现实社区的各种现象也会自然地反映在或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包括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网络犯罪案件的发生又多与网络言语行为密切相关,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赌博、网络虚假信息散布等。在与网络言语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中,通常可以透过网络言语行为特点,对犯罪主体的个人特征做出一定的刻画和描述,从而为有效、及时、准确遏制或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微博作为最典型的社会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众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新特征。而独特的无标度网络结构正是微博社区信息传播众多特征的形成基础。因此,其政策引导体系的制定也必然依托于独特的社区网络结构。通过对微博社区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符合典型的无标度网络特性,并依托这一特性,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迅速性、"明星"节点效应和稳健性等信息传播特点。基于上述信息传播特点,构建同时发挥"明星"节点和"草根"节点的基于微博社区网络结构特征的政策体系,可形成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7.
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和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目前,由于高校舆论话语权的有限性、事实承担责任的无限性和舆情中身份被网民定义为"强者"的主观性,再加上网络超时空、超地域的无限、即时传播便捷,往往使高校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陷入舆论被动之中。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不当,便会集聚形成具有更大破坏性的负面网络舆情,继而很可能会使网民(主要是本校大学生)从网上走向网下,形成群体性事件。对此,应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妥善地加以处置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话语暴力是一种软暴力,然而其造成的伤害却是严重的,话语暴力在如今的网络语境中变得愈来愈常态化。从暴力话语形成的直接动因来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基于起哄驱使的无意识群体的"骂街"、基于仇视心理驱使的恶评、基于市场利益驱使的有目的的"话语围殴"。话语暴力现象形成的深层逻辑在于:网络语境中民主泛化纵容了主体的"狂欢"、网络语境中主体的道德冷漠、社会转型期人的焦虑、网络传播环境助推了"群体意见"极端化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促成了此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教育,缩短主体素养与网络交往空间诉求的差距;严厉惩戒措施,从外部环境做好对主体的引导和规范;强化监督,有效筛选信息。  相似文献   

9.
"公关管控"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网络事件采取的主导行为策略,目的是尽快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维护自身形象,本质上是迫于压力型体制的刚性约束,通过"信息封锁"对互联网媒介生态形成的政府治理挑战的一种短视回应,其危害在于矛盾积聚与消解权威。为此,政府应对网络事件,应转变"管控"策略为"沟通、引导"策略、建立常态信息沟通机制与矛盾源头化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权力反腐形成呼应之势,合力形成新时期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整体战略格局。以哈贝马斯的"言语有效性"为衡量标准,网络反腐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暴力、信息真假难辨、实践运行缺乏制度支撑等问题,其本质在于没有充分满足言语的正当性、真诚性或真实性条件。因此,为有效提升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应以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话语论证缓冲集体非理性,在网络反腐领域中充分满足言语有效性条件,同时公共领域对国家权力的影响需要制度规范,确保网络反腐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助推了"后真相"的演化。"后真相"现象下,事实真相被虚化,情感和自我感受成为价值判断的依据,网络舆论引导面临严峻挑战,部分民众心理焦虑感上升,主流价值观淡化,情感自发性行为增加,网络集体行为之下极易爆发网络暴力。要求我们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相结合,完善网络参与主体责任制,提高网民网络媒介素养,抑制非理性的情感宣泄,使法治、理性、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萦绕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2.
常民强 《学理论》2012,(12):113-114
现在,我们才终于可以放心地说"华南虎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了。反思一下事件的整个过程,第四媒体的力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们才更盼望"公民新闻"时代的早日来临。我们认为网络对推动虎照事件的深入发展有三个关键意义。一是网友最先发现假虎照的原型——年画虎;二是网友"打虎派"和"挺虎派"博客论争——"意见的公开市场"真正形成;三是网易最先引导网络打虎由感性争斗转向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从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直接推手并推动其朝着恶性化方向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4.
李艳  吴亮 《瞭望》2008,(17)
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还是生活在网络社区里近一段时间,对西方反华舆论的抗击成为国内各个网络论坛社区的最热点。网友们积极参与新浪网组织的"反分裂,护圣火"全球华人大签名活动,并在论坛社区发表评论。与此同时,百万网友共同参与的网络火炬接力正火热进行中。MSN 白领公益签名传播社区公布的  相似文献   

15.
耿薇 《学理论》2012,(22):83-85
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微博在其中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随着微博的兴起以及低龄化网民对微博的迷恋,信息传播变得"碎片化",而他们利用微博开展的各种话语讨论也变得流行,以至于微博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传播中形成其内在的独特作用机制,本文即是对这一作用机制结合实例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推动了社区治理的新诉求,同时也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动力支持。在此背景下,从大数据与社区治理关系的内生逻辑的契合性,解释网络时代社区行动范式应由"挂钩式"共同体转向"共生型"共同体的机制动因。并据此提出以"共生网络"模式的整合框架,通过推进大数据背景下社会治理整体范式的转变,完善大数据社区治理开放系统要素协同机制,建构大数据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治理网络等方式,建构起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网络治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虚拟社会源于现实,也能动地作用于现实,并促使现实社会的转型发展。但它同样也是把双刃剑,很可能形成对现实社会的侵扰,破坏政府公信力与社会秩序。在网络迅猛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组织平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升虚拟社会管理的科学亿水平。宁波江东的“社区网络发言入”队伍建设对于提升虚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极具现实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敏感诱发性、随意偶发性、主观猜测性、虚拟隐匿性等特点,表达了民众对公权公正、廉洁的政治诉求。网络涉腐舆情具有高效高质监督、保护参与个体安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网络暴力倾向、规范性合法性不足等问题。要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及时回应机制和政府、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机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加强对网民和网站的培育监督,以实现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动因机制的多重解读 1.传播学解读: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网络技术使网民不断接触和强化一致或接近性信息,于是,看似多样化的信息最终在网络的互动下形成了一种“回音壁”,暴力被不断强化和放大。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的“后真相时代”特征日益鲜明,情感与信念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动力。“非虚构写作”作为将纪实报道与文学创作结合起来的写作手法,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发挥着强大的情感动员功能。通过将悲情叙事、身份标签、戏谑表达等传统的网络情感动员表达逻辑与“文史合一”、忧患意识等“非虚构写作”本土概念巧妙嫁接,“非虚构写作”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社会学观察、原型叙事、文化冲突三种表达逻辑。“非虚构写作”在舆情表达、舆论监督、社会观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带有深刻情感色彩的“非虚构写作”也蕴含着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等诸多风险因素。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批判与建设、解构与建构、破与立等方面的平衡,这为互联网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