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邀为三五文化宝典系列丛书之一的《情系将军》作序,我把这本书的书稿反复的看了几遍,这里面有一些我熟悉的老首长、老战友,人物多是熟悉的。人物的熟悉还莫过于这些照片所反映的一件件已经过去的事,看到这本书稿,又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超市买蜂蜜     
高延萍 《侨园》2011,(8):45
我爱喝蜂蜜,每天早晨必喝一杯蜂蜜茶。但最近从媒体上看到,世面上蜂蜜做假的很多,只有微量的蜂蜜,大多掺糖稀。鉴于此,我只到超市去买,我相信,超市为了自己的信誉,肯定严把进货关,超市里买蜂蜜应该让人放心。这一天,家里的蜂蜜吃完了,我赶紧到附近一家大型超市去买。我正在挑选时,一个导购员走过来,见我手里拿  相似文献   

3.
李楠 《瞭望》1990,(19)
前几年,这样那样的失控消息常从经济生活中传出。高级轿车进口失控哪,彩电生产线引入失控哪,国外运来电冰箱压缩机失控哪,输出一些重要金属失控哪。评论文章接二连三,说到后来,得出结论:要加强宏观调控。 治理整顿声中,从报刊上看到的失控报道少得多,但也并非全然绝迹。国产超声波显象仪本足够使用,仍大量购买洋货,几年内损失外汇数亿美元。国内市场疲软,一些产品已被限制生产,仍大量从国外买,进口浦入国门的包括高档和普通消费品。看来,整治不易,失控难控。 一般论者把这些进口失控归因于崇拜洋货,未提倡国货,自不无道理。在  相似文献   

4.
说“替代”     
年初,有奖明信贺卡像一场大雪,铺天盖地地飘落到人们手上。这玩意儿不光受到中学生的青睐,一些成年人也趋之若鸳。一些新闻单位还把它作为与作者们沟通感情的工具。一时间,小小贺卡成了友朋之间联络感情的良好传媒。以往新年前后,商贩们总是从港台或南方趸来些洋货,花花绿绿,排山倒海,画儿是洋画儿,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6,(6)
正一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一向对音乐不"感冒"的我,也被那动听悠扬的旋律和美丽的民间爱情故事所感动,仿佛看到一对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地在花间飞着。祝英台是富家女,美丽大方,聪明好学。三年同窗,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梁山伯。当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年轻美貌的女儿身时,他也深深爱上了她。当这个穷书生向祝员外求亲时,祝员外根本没看上这个穷书生,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了。没多久梁山伯忧郁而死。一直与父母抗争反对包办婚姻的祝  相似文献   

6.
在一本谈科学家的书上看到“马太效应”一词,疑心又是什么科学上的新发现,于是赶紧去查书。查来查去,才知道并非电场或磁场中的什么现象,倒是“名利场”中的一种“效应”,发明权属于一个美国人,算是个洋典故。现在我们有些同胞是以家有多少件洋货为荣的,洋典故也是洋货,所以赶紧拾起来。 《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段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于是就把社会上的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7.
自从国门开启以后,五花八门的洋货瞅准各种时机纷至沓来,挤占了中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面对洋货咄咄逼人的冲击,中国消费者怀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情,于是洋货在中国市场找到了感觉。与此同时,备受冷落的国货却在一旁黯然神伤、叹息不止。现状:洋货长驱直入国货节节败退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改革开放给境外商品即国人俗称的“洋货”进军和占领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精明的外商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展开营销攻势,他们利用国人崇拜洋货和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把各式各样的洋货推向中国市场,洋食品、洋服装、洋电器、洋药、洋汽车、洋玩具、洋图书等等来势如潮、颇有不可阻挡之势。“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翻阅报刊杂志、打开广播电视,随处可见铺天盖地的洋广告,在“王婆卖瓜”式的阵阵吆喝声中,洋货得到了令人吃惊的宠爱。  相似文献   

8.
瞭望新闻周刊编辑同志: 10年前,我在单位里无意中看到《瞭望》,觉得非常值得一看。有些文章我会反复看上好几遍。渐渐地,我就成了《瞭望》的热心读者和长期订户。  相似文献   

9.
1937年3月,我受中央保卫局周兴副局长委派,跟随彭雪枫等同志到山西太原做地下工作。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合作,但阎锡山仍很反动。我们到太原主要是给阎锡山做统战工作。8月,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正式成立,彭雪枫任处长,张震任参谋、总务科长,岳夏任办事处秘书长。 8月下旬周副主席来太原工作。一天,雪枫同志把我叫到他的房子,笑眯眯地说:“周副主席看上你了,要你给他当勤务员,你同意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文字笑话也会因书写者及其工具、字体和方法而显出不同的时代特点。甲骨文、小篆扣隶书姑置不论,这里先从草书说起。有个县官写字潦草——即不讲结构规范的瞎草。这一天,官老爷要请客。写了一张叫差役今天去买猪舌的字条。谁知县太爷把这个“舌”字写得太长,分得走开,差役一看“买猪千口”。急急忙忙跑遍城郊各乡,好歹总算买到五百口。他一想今儿完不成任务,便向老爷求情,先交这五百口。县官一听大怒道:“我叫你买猪舌,谁叫你买猪啦?”差役拿出字条应声道:“老爷的草字难认啊!下回倘若妥买肉,您老千万写得短点,妥不我还以为您是要买‘内人’呢。”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生日     
<正>腊月初六,回家给母亲过八十大寿。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给母亲过生日。本打算把她和父亲接到北京来过。父母年事已高,这么多年,我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一直就想着能把他们接到身边过个一年半载的,母亲却执意不来。说北京的东西太贵了,买棵葱都要钱,哪像他们在家里,什么都能自己种。蔬菜粮食,自给自足,哥哥和我还可以回去拿,能给我们减轻不少负担。拗不过她,我和爱人、孩子只好买票回家。回去前,  相似文献   

12.
大学毕业那阵子,老师私下里半开玩笑半当真地传授了“治学秘诀”,那是老师从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这“十字真言”道破了很简单,大白话一句:“做学问不靠拼命靠长命”。据说这句至理名言的两位创造者,晚年都真的很有学问,成了学界泰斗。当初少年气盛,只把它当玩笑话;如今想来,还可真值得细细琢磨。 这话怎么理解都行,诠释余地很大。粗者看到了活命哲学;只想长命,自然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浅者看到了懒汉恩想:不想拼  相似文献   

13.
刘锴 《各界》2007,(11)
一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有"成功学"这个名词,但一直没有深入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我也曾在高中阶段买过<卡耐基人际成功学>,但是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我对"成功学"有全新的理解还是2005年的事情,说起这,我还得感激一位朋友--"学习与机遇"老师.  相似文献   

14.
人生隽语     
《民主》2022,(1)
冯骥才: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原故。我把它们看作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绝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16,(8)
正湖南省长杜家毫很有个性:他对单车情有独钟。他说:"我到哪里工作都会买一辆自行车,到长沙也买了一辆。"最近,在湖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杜家毫讲述了自己骑单车的遭遇。他说:"骑车上路,一会要骑上人行道;一会路断了要扛着车子过天桥;一会被交警拦住,他也不知道我是省长,还教训了几句;我转弯做个手势,提醒后面机动车注意,出租车师傅还把我拦住,摇下车窗,说你摆什么谱啊?又把我骂两句。"杜家毫讲述自己骑单车时受到的训斥和奚落,是想提醒相关部门和领导,要提升公共服务空间;要站在百姓角度去感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要改变冷漠的服务态度,让城市更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16.
一位游人旅行到乡村,看到一个喂牛的老农把青草铲到了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人家,你为什么不把青草扔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老农回答说:“这种草,草质不太好,我要是扔在地上,它就会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伸长脖子去吃,直到把全部青草吃个精光。”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国家技术监督局对上海的八十一种产品进行了质量抽查,公布的结果令人震惊,——"合格率7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向以"上海货"为豪的广大市民来说,感情上难以接受. 曾几何时,还有这样的忠告:"谨防受骗上当,请买上海产品".言下之意,货真价实,质量也是靠得住的.事实上,抽查实据面前摆,再不为质量问题加一点危机意识,"上海货"的内涵恐怕会变成另一种含义了. 想当初,日本货统称为"东洋货",而今的东洋货,却又称为"日本货"了.这不是文人自娱,玩什么同义反复的把戏,一褒一贬的含义是十分清楚的."东  相似文献   

18.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9.
说票证     
妻子外出公干,临行前交给我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票证,一一向我介绍,说这是肉票,那是蛋票;这是买盐的票,那是购糖的票;肉票、蛋票中又分平价与中价两种,还用号码规定了月份。这一堆票证我半晌也没搞清楚。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看看冰箱已空,想去菜场买些副食品补充补充,随手拿起一卷票子就走。可是,到了菜场却出尽洋相,不是把号码搞错,就是中价、平价混淆,最后只得把票证全部交给售货员,任她去  相似文献   

20.
代际观念差异的存在与地域文化差异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好恶而转移。在同一社会时空中生活的不同代人,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差异。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积累经验的过来人向后生们诉说自己的生活观时,年轻人已经不耐烦地要去闯世界了;反之,当满怀激情的青年人兴冲冲地表达自我意识时,他们的长辈听众已经皱起了眉头。代际之间的文化与价值的差异现象,引起人们重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个略显独特又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简单宣布它的“吉象”或“凶象”,还是依照二值逻辑去判别它的“对”与“错”?我想,当前最需做的,与其是定性,还不如从多角度出发,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诸原因,并分析它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认识论角度对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