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整体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市民社会(主要标志是第三部门)的成长发育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公民通过其自治组织"第三部门"参与影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市民社会可以保证政策信息的充分性,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市民社会为公共政策执行提供有力保障,并为公共政策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公民社会促使公共政策实施者和执行者准确把握公共政策的自由度,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防止过犹不及;公民社会可以减少政策冲突和政策震荡发生的频率.  相似文献   

2.
当中国进入制度建设和社会良性变革的第二次转型期,经济发展被一系列社会失衡问题所制约,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公共政策的创新。公共政策创新要将人本理念贯穿始终,以平衡战略为指导,配套推进确保社会和谐。当然,创新面临许多阻滞因素,关键在于坚持新的战略思维,以此为指导推进系统的政策创新工程。  相似文献   

3.
创新社会管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社会管理格局必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必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方式的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必然引发公共政策执行工具的变化。而公共政策执行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需要转变执行理念,实现主体多元参与,执行方式人本化,执行工具多维化,以适应并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而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平正义紧密联系,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治理国家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存在的自身利益或部门利益会对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产生负面影响,了解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保证公共政策公平正义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全面转型的推进,利益群体诉求日益多元化,民生问题凸显,并给政府的公共政策造成巨大压力.新型民生观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的价值导向.为保障公共政策价值的实现,必须对价值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加以消解:第一,用制度的善限制权力的恶;第二,用法律规范强势利益集团培育壮大公民社会;第三,扩大公共政策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构建中,公共政策的有效选择应该把和谐理念贯穿于公共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全过程,确保公共政策的和谐性;追求合乎社会价值的公共政策取向标准,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升公共政策设计、分析与执行能力,确保公共政策的科学性;畅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渠道,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开性。  相似文献   

7.
杨帆 《求实》2007,(8):68-71
社会是由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第三部门组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稳定机制的建立与第三部门的参与。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第三部门与社会稳定机制良性互动,可以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论政府机构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政府。现代政府与现代社会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本文从政府机构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政府机构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的相互影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机构改革为第三部门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制度空间;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又有赖于第三部门的良好发育。从第三部门的角度来看,第三部门的发展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但第三部门的发展又有赖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共政策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合理性,既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与执行,也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大力推进公民有序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是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共政策学研究发展的趋势看,公共政策伦理价值研究的兴起正日渐成为政策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正义问题成为理论界、学术界以至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关注的话题.从伦理价值角度分析政策问题,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也推动着公共政策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非政府组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催生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而且表现在它能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促进伦理精神的生成。概括地说,非政府组织促进伦理精神的生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政府组织能够促进公共政策具有合理性和公共性,从而使公共政策具有伦理属性;二是非政府组织促进了政府从管理走向服务;三是非政府组织能够促进行政人员伦理精神和服务理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完善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社会组织是完善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据治理理论,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和公民社会三个部分共同起着重要作用,三者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其中私人部门主要指市场;公共部门主要是指政府;公民社会则是指第三部门,即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双重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正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幕后走向社会发展的前台,扮演着新的时代角色.中共十七大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笔者认为,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第三部门在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第三部门愈来愈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对于克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效"、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激活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门的兴起,将使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中的政治文化:影响路径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晓宁 《唯实》2010,(7):42-44,49
作为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与对政治共同体的作用一样,对公共政策运行起着重要影响。由于能够塑造和规定公共政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治文化影响着公共政策。政治文化对公共政策具有认同、沟通功能,影响决策者功能,影响政策执行功能以及政策凝聚力功能。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于保障政策有效运行和保持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面对新世纪,必须拓展新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政策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策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政策实践经验以及政策哲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成果的消化与借鉴,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下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优化社会治理环境,是政府面临的新挑战。文章阐述网络舆情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分析了社会治理视阈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的价值,指出社会治理视阈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创新的路径,并结合社会治理工作实践进一步探讨网络舆情引导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发展第三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它需要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公民的共同治理。我们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离不开第三部门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把推进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政府、专家、企业面临着信任的危机。破除信任危机根源应着力于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民间的监督力量、社会管理创新、增大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服务型政府、疏导信息公开渠道、发展与扶持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这一论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二是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三是分配的影响力具有权威性。遵循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在于“增进和服务公共利益”。但是,现实中,政府在充当公共利益代言人的同时,却又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常常利用公共政策谋取私利,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利益导向的偏离。因此公共政策利益导向的好坏,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执行和结果的好坏,矫正偏失的公共政策导向,对于我们利用公共政策服务民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象征性地执行公共政策、截留公共政策、附加公共政策、曲解公共政策、机械执行公共政策等问题。通过对公共政策本身、利益因素、制度因素、人为因素、政策环境等几个层面的分析,说明整合和兼顾各种利益、改善公共政策的供给质量、推动制度创新、实施政策创新、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