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尸检工作中,笔者总结分析了1980~1992年扼死14例中第3~6颈椎椎前筋膜的出血灶情况,对正确鉴定他杀扼死很有价值。解剖见颈椎椎前筋膜有明显出血灶者11例,不明显者3例。全部是女性。3岁半至50岁9例,60岁以上2例。凶手系女性1人,男性13人;青壮年13人,少年1人。在11例颈椎椎前筋膜有明显出血灶中,颈部浅、深层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舌骨和喉软骨骨折4例,占36%。椎前筋膜出血范围平均2平方厘米,最大者3.4cm×4.3cm,尸体窒息征象显著。椎前筋膜出血灶不明显者主要表现为颈浅层肌肉出血,舌骨及喉软骨无骨折,但尸体窒息征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锁喉与扼死均属机械性窒息死亡的范畴,所谓“锁喉”指犯罪分子在被害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由背后将右(左)上肢前臂伸到被害人颈前,并用左(右)手抓住伸在颈前的右(左)手腕,向后用力横压颈部,使受害人呼吸道通气功能受阻,导致窒息死亡。在他杀案件中,这类杀人手段比较特殊,常给我们推断和认定致伤物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曾遇1例,通过尸检和现场勘查,准确地认定了作案手段,并将此案迅速破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12年2月6日在某城中村一垃圾堆中发现一具被毛毡包裹的男性尸体。经调查,死者为蒋某,25岁;生前暂住城中村招待所内,7天前其家人报案称与其失联。蒋某生前曾与一开私人诊所的李姓女子联系密切。1.2尸体检验尸表检验:尸体腐败呈巨人观。体表未见明显损伤;四肢长骨、颅骨无骨折;颈部皮肤未见索沟、扼痕等。左手背皮肤有一处注射针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扼颈损伤的一般规律,归纳损伤程度鉴定的要点,为法医临床学司法鉴定实践及制定、修改相关鉴定标准的条款提供参考。方法对襄樊地区1963年1月—2004年1月因扼颈致伤的案例,按性质、症状、鉴定结论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颈部扼伤加害者多为青壮年男性,加害者身上多有抵抗伤;被害人颈部多有扼痕反应,主要症状、体征以喉挫伤、眼部窒息征象表现为主。结论损伤程度以轻伤与轻微伤为主,现行鉴定标准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一、名词而瞩:14.木乃伊15.机械性损伤16.切上uI7.砍创1.司法鉴定2.造作伤18.刺创19.机械性窒息3.损伤4.性自卫能力20.勒死21.扼死5.司法会计鉴定6.亲子鉴定·22.溺死23.毒物7.司法会计鉴定n.幻觉24.法医物证鉴定25.血痕8.骨折9.劳动能力丧失26.分泌物27.妄想10.疯痕11.诈病.28.精神发育迟滞29.自知力12.法医病理学13.死亡30.精神分裂证31.反应性精神障碍法学教育-32。病理性醉洒33.罪恶妄想2.表浅性瘀痕为明显搬痕。34,疑病妄想35.关系妄想3.从尸体内检不到硅藻的都不是溺死35.被害妄想37.文书鉴定4.电流斑是电击伤的特征性变化,在尸体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20例扼颈案,死亡18例,2例被扼昏者经抢救未死。本人收集了国内法医界曾报道的一些扼而未死者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扼死尸体征象。结合本人的检验所见报道如下。 18例尸体检验,在颈部解剖时注意淋巴腺体、咽喉内壁、颈内动脉血管的观察,发现淋巴腺体出血者占27.7%,甲状腺出血占66.6%,颈动脉血管内膜横裂占16.6%,应重视对颈部淋巴腺体和颈内动脉血管分支处内膜的检查,尤其尸体有腐败时,淋巴结出血颈动脉血管内横裂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某年3月8日,在某地一公园桥下发现一具女尸,经法医检验确定被害人为掐扼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现场遗留有女士背包1个,用棉签二次转移法擦取背包表面可疑斑迹处及尸体颈部扼痕处送检。  相似文献   

8.
缢死、扼死、勒死是法医检案中常遇到的案例,对其死亡机制也已阐明.而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罕见"的案例——缢、扼、勒未死案例,这种情况的发生,已有一些案例报导,本文对这些个案报导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缢、扼、勒未死之机理.本文收集缢、扼、勒未死案27例,其中21例未死,6例在缢(或扼)后2小时~16天死亡.  相似文献   

9.
李琨 《法医学杂志》2002,18(4):238-239
服毒自杀多见,但服毒自杀时由于情绪过度抑郁或恐惧诱发冠心病猝死则不常见,现报告1例。1案例某男,49岁,农民,某日下午2时许被发现死于卧室内椅子上,呈俯曲状,椅子旁有“敌敌畏(DDVD)”字样农药一瓶,瓶盖已旋开,约1/5液体洒在地面,卧室内充满浓烈蒜臭味,现场为封闭现场,无翻动及伪装迹象。经调查,死者妻子与同村王某有奸情,此前死者曾有自杀动机。此次报警人为死者妻子,死者方亲属要求验尸以查明死因。2尸体检验体表末见明显损伤痕迹,颈项部末检见扼、勒痕。尸长162cm,营养发育可,尸体轻度腐败,体重约80kg,角膜轻度混浊,两侧瞳孔均为…  相似文献   

10.
<正> 扼死是他杀的常见手段之一。现根据我市1959~1988年30年间所检验的102例较完整的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分析一、一般资料30年间共检机械性窒息尸体1292例,其中扼死102例(8%),全属他杀死亡。女性74例(72.6%),男性28例(27.4%)。年龄最小2岁,最  相似文献   

11.
胡家伟 《刑事技术》2003,(Z1):52-53
火场中的尸体大多被燃烧,而判断生前还是死后烧伤,对火场命案性质的认定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对152例火场尸体检验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鉴定生前死后烧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同行参考。1尸检资料性别年龄152例中男80例,女72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在8~68岁,其中20~40岁者102例占67.11%。死亡原因152例中生前烧死有109例,颅脑损伤死亡21例,大失血死亡6例,扼、勒颈部致窒息及高坠死亡各4例,有机磷中毒、自缢及电击死亡各1例,死因不明5例。损伤检验109例生前烧死的尸体上检见局部皮肤烧伤边缘组织有红肿征象的71例,其中检见有“闭眼反应”…  相似文献   

12.
1 案情及尸体检验某日 15时某住宅楼 3楼平台发现一具女尸。经调查 ,死者系申某 ,2 4岁 ,既往有精神病史。尸体位于一直径约 5 0cm的钢管旁 ,钢管上方灰尘有大片新鲜擦拭痕 ,一双黑色皮鞋散落于尸体旁。尸体北侧墙壁上沾有大量飞溅的黑色污泥点 ,与尸体下地面污泥一致 ,尸体坠落点正上方第 2 3层楼窗台内侧墙面有鞋蹬踏痕迹。死者上着红色高领毛衣 ,完整无破损 ,下身内外裤的裆部及右裤腿缝线处撕裂。尸体颈前有一处 15cm横行裂创 ,创缘较齐 ,其上、下方皮肤有数十条长短不一、横行排列的浅表裂伤 ;颈前肌多发性断裂 ,断端参差不齐 ,气…  相似文献   

13.
正1案例资料王某(43岁)及其母亲(77岁)、妻子(39岁)、儿子(4岁)、女儿(15岁)深夜在家中被杀。现场勘查:王某及其母亲的尸体位于院内,其妻子、女儿、儿子的尸体位于正房东屋。女儿的尸体仰卧位于炕沿处,颈部有棉布1块,两腿搭在炕沿下,裤衩位于臀部下方;5名被害人的损伤均集中于颈部,致命伤为锐器,均深达颈椎,气管、食管、颈动、静脉断开,均无明显抵抗伤。外屋前门西侧外窗台上有血手套1副。东屋的墙柜锁破坏,柜盖敞开,柜内物品整齐,柜面内侧的  相似文献   

14.
案例11990年3月在哈市某大院菜窖内发现一棵体女尸。县长160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头留长发。尸体已腐败,以头面部明显,面部呈暗红色并有表皮腐败性脱失,周身有片状霉菌斑。死因为扼颈窒息。分析年仅在20岁左右,死亡时间臣发现时间3周左右。在查找身源时,有发现与3周前失踪的女子谭XX(22岁,无业卖淫人员)年龄、身高,发型等体貌有相似处,并经毛发血型检验与两者血型一致,均为“O型”。后请家属辨认,其母见尸体后未确认,但提出谭曾行隆鼻术。经仔细检验尸体鼻部,见中隔处有纵行线状摄痕,切开后从鼻背取出一硅塑鼻背形状物…  相似文献   

15.
在法医检案中,扼死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手段,但在焚毁的尸体上检验出手臂扼颈的损伤特征较为少见,本文作者遇到1例,现报导如下。1案例资料陈某,女,48岁,其丈夫长期在外地打工,独居。2005年5月26日夜间,其家中“失火”,房子烧塌,“陈某”被烧焦。现场见尸体呈俯卧状,四肢手、足缺失  相似文献   

16.
<正> 生前或死后伤的确定,长时期来,一直是法医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伤后存活时间较长的新鲜尸体,生前损伤的诊断并不难。濒死伤、受伤即刻死亡者或腐败尸体的生前伤诊断则比较困难。死后分尸三十二天后,利用扫描电镜确定颈部生前伤在国内尚无报道,现将我们在法医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窒息死亡鉴定中的意义。方法制作大鼠缢死后0、2、6、24h的窒息死模型,以相应时间段断颈处死大鼠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图像分析观测肝和肾组织中的HIF-1α表达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0h段外,HIF-1α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可见于窒息组和对照组的各时段大鼠,主要位于肝细胞、肾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死后6h内的肝组织HIF-1α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窒息组与对照组差别明显(P<0.05),24h后则无明显差别(P>0.05)。肾脏窒息组与对照组差别明显(P<0.05)。结论观测HIF-1α在死后6h内肝脏或24h内肾脏中的表达状态,对机械性窒息的鉴定有一定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死亡方式对大鼠DNA降解影响的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不同的死亡方式对组织细胞核 DNA 降解的速率是否存在影响。选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失血性休克、断颈、溺死及扼死等4种方式处死,每2 h 取材一次(脑、脾、肝组织),Carnoy 液固定,VANS 改良法染色,选取7个指标进行图像分析,数据经一元回归及多元回归统计处理,对不同死亡方式组的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多组间分析。结果显示,7个指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但在不同死亡方式组间各指标相关性存在差异,一元回归方程比较显示,溺死组与其他组肝组织 ID、AOD、LDC 3个指标存在差异,显示其 DNA 降解较慢,脾脏在溺死组 A、MD、ID、AOD、LDC、AG 等6个指标以及失血性休克组 MD、ID、AOD、AG 等4个指标与其他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脑组织在不同组间则差异较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差异。在失血性休克、溺死、断颈及扼死致死的尸体间其组织细胞 DNA 降解速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淤血程度及尸体所处环境有关。在本实验条件下,脑是受影响最小的器官,而脾是较易受影响的器官。  相似文献   

19.
1 案例 1.1案情 某日凌晨5:00,某海域发现一具女性尸体.经法医检验,尸体下身赤裸,上身穿T恤及文胸,颈部有明显勒痕,双手、脚部和背部有少许擦伤,全身未形成尸斑.法医推测死亡原因为勒颈造成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时间为6h以内.经调查死者为郝某(29岁),外地务工人员,租住于案发地点附近,于前夜失踪.侦查人员在其住处未发现异常情况,从案发时间上排除了其丈夫作案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限制性体位窒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窒息,其死亡机理、过程复杂,体表损伤轻微,尸体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定难度大,目前还没有一个客观、准确、公认的鉴定标准,通过文献复习总结有关体位性窒息的研究成果,结合窒息死亡的组织病理改变和鉴定实践,提出限制性体位窒息的检验鉴定要点,在确定有长时间限定在某一影响呼吸的体位,且自己不能解脱;有明显的窒息尸体征象;排除损伤、疾病致死;常见毒物检测阴性;膈肌Fn免疫荧光检测阳性或透射电镜检查证明有膈肌损伤的可以诊断。如果合并有损伤或疾病,还应该有肺SP-A检查阳性或HIF1-α免疫组化染色核阳性表达。某些特定部位的损伤检查有助于分析体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