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张的具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占善刚 《法学研究》2010,(2):110-122
在采行辩论主义运作方式的民事诉讼领域,基于主张责任之法理,当事人必须积极地向法院主张于己有利的法律要件事实。当事人的主张只有符合具体化的要求,才能认为是适格的,也才能认为当事人已尽主张责任。主张的具体化不仅要求当事人作出具体的陈述,而且禁止当事人作纯为恣意的、射倖式的陈述。主张具体化的正当性依据在于保障法院的审理利益及对方当事人的防御利益。为使法院能有效判断当事人的主张是否具有证据调查的必要性,避免产生预断,主张的具体化应以满足法院的裁判重要性审查为基准。在情报偏在性事件中,应缓和主张具体化的要求,允许当事人为抽象的事实主张,以求当事人之间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2.
李某文敲诈勒索案是我国乃至世界首例追究专利主张实体刑事责任的案件。以刑法惩治专利权人的"维权"行为,遭到众多质疑。但深入剖析该案发现,现实需求、罪刑法定、利益平衡和伦理道德为刑法介入专利主张实体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专利主张实体在美国泛滥,向我国蔓延。它们貌似依法维权,实则滥用权利,损害创新制度。刑法介入专利主张实体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是罪刑法定的要求,是利益平衡的体现。专利主张实体没有客观基础却轻率诉讼、重复诉讼、趁机勒索,其错误在道义上应予谴责,无法排除责任故意。这是刑法伦理道德的回归。刑法介入专利主张实体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3.
石银山 《中国审判》2012,(9):99-101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了合同法定解除的5种情形,第九十六条规定了单方解除合同的通知效力。但违约方是否可以主张解除合同、违约方所发出的解除合同的通知效力如何、在解除合同后守约方是否可以主张违约责任等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存在争议。违约方是否可以主张解除合同关于违约方是否有权解除合同,存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如果要求法院依其主张为裁判时,必须就其所主张的特定、重要、有关联的事实,负有主张和提出证据以为证明的负担,如果有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事实成立的情形时.则负担事实审理者不能依其主张作出裁判的结果;如果提出的证据,导致事实审理者对案件事实认定存在真伪不明的情形时,即有不能依其主张的事实作出裁判的危险的负担。证明负担(burden of proof)的内容包括事实主张项下的证据方法的主张负担(behauptungs last,burden of pleading)、提出该证据方法的负担即举证负担(the burden of producing evidence)以及对证据进行辩论的负担即心证负担(the burden ofpersuasion)。  相似文献   

5.
贺寿南 《时代法学》2011,9(6):66-72
法庭论辩的对话过程发生在具有观点冲突的双方当事人与调解和判决此冲突的中立的第三方。为了保证论辩能顺利进行,可通过设立对话论辩的条件、论辩规则,从而为当事人双方创造平等诉讼的条件,提供可靠的程序保障。在对话过程中,控辩双方提出主张、反驳、辩护和撤回主张,并且对支持自己的主张或反对对方的主张提出论证,而审方监视双方当事人是否遵守程序规则,通过证据是否被采纳来规定论辩范围、分配举证责任、调整次序和终止论辩。  相似文献   

6.
陈界融 《证据科学》2008,16(1):27-36
当事人如果要求法院依其主张为裁判时,必须就其所主张的特定、重要、有关联的事实,负有主张和提出证据以为证明的负担,如果有不能提出证据或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事实成立的情形时,则负担事实审理者不能依其主张作出裁判的结果:如果提出的证据,导致事实审理者对案件事实认定存在真伪不明的情形时,即有不能依其主张的事实作出裁判的危险的负担。证明负担(burden of proof)的内容包括事实主张项下的证据方法的主张负担(behauptungs last,burden of pleading)、提出该证据方法的负担即举证负担(the burden of producing evidence)以及对证据进行辩论的负担即心证负担(the burden of persuasion)。  相似文献   

7.
在法律适用上,当双方大陆架权利主张不同时,权利界限的划定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两个权利主张必须是等价的,相对抗的,并因此导致权利主张重叠。否则,通过大陆架权利制度已经分出权利主张之优先顺序,划界将不成为问题。更没有必要(尽管不妨碍)适用划界规则。中日争端的主要矛盾在于明确权利制度中不同权利主张的法律上的效力而非划界规则的适用。中方的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这一权利主张,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有充分的依据,其重要性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张瑜  王希 《法制与社会》2014,(16):129-130
近代时期的中国,风云跌宕,局势变幻莫测。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对于改造中国的主张。这些主张切不论其性质、目的如何,都有一定的可取性。这些主张的共性就在于:向先进国家学习,进而富国、进而强兵,进而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总体上,我们发现,先进的中国人一直都在对近代化的道路进行探索。本文以清末变革思潮为中心,探讨在变迁中所经历的过程,及各个派别的主张,从而使我们对近代化的历程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儒法两家的治国主张与现代法治方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将中国古代儒、法两家的治国主张同现代社会主义法治进行比较研究。阐释并分析了儒、法两家的治国主张及其利弊;从治国方略、治国主体、法律原则、法律内容四方面指出了儒、法两家治国主张与现代法治的原则区别;进而提出,应在加强法治建设、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方面,借鉴儒、法两家治国主张中的合理成份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消费者亦有权知悉其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中,消费者主张商品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存在品质问题,并提供了相应证据的,商品经营者如主张该商品不存在品质问题,应对其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1.
刘彤海 《中国律师》2004,(10):37-41
关于中国民法典的结构,有两种不同的争议观点,一是主张罗马式,亦即法式,主要持论者为徐国栋先生,他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要敢对德国民法典说不。要回归罗马法;二是主张潘德克顿式,亦即德式。此式以梁慧星先生为其翘楚。主张罗马法式是将亲属法、继承法放到物权债权之前,理由为彰显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主张德式的认为德式对我国民事立法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基础,并且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目前在法学界主张采用德式已成共识。但是两种编纂体例争论各有师承,但都是以形式证形式(民法典的形式),仿佛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12.
要件事实乃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的对象事实。然而对于要件事实概念的理解不同,则可能引致证明、主张责任的分配也随之不同。明晰证明责任与主张责任的关系,站在裁判规范也即民法的基础上确定两者共同的分配基准则是我国民事审判实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对其遗产是接受还是放弃没有作出表示的,应如何推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推定为接受遗产,另一种主张推定为放弃继承。我同意后一种主张。不论是法定继承人还是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在正常情况下须在他们知道被继承人死亡后六个月内(对于受遗赠人有主张三个月内的)明确表示接受继  相似文献   

14.
传闻排除规则由三个部分组成,传闻的定义是其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美国证据法上存在着"陈述者中心"和"主张中心"两种不同的传闻定义。它们在历史形成过程、基本原理、对"暗示性"主张的态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两种传闻定义各有优劣,但是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笔者认为"主张中心"的传闻定义更符合我国诉讼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洪秀全、孙中山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他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阶级,都认识到了土地问题对农民的重要性,他们都提出了土地所有制问题,但在实现土地所有权的方法和途径上主张各不相同。洪秀全主张平分土地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主张实现土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他们对土地的不同思想主张,具有前后继承和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法学论坛”栏目刊登的张永泉同志《递进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的“递进主张事实”的理论很有新意,笔者认为该理论为举证责任的分配拓宽了思路,解决了举证责任中的结果责任不能转移的问题,很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一、对“递进主张事实”概念及其特点的理解与认识(一)“递进主张事实”的概念张文虽然提出了“递进主张事实”这一全新的概念,却未对其概念进行定义。不过,从其提出的思路和叙述的过程以及对“递进主张事实”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递进主张事实”,是指在民、商事诉讼中,一方…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德     
在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会想到并主张通过立法、执法解决问题,甚至主张在<刑法>中设立新罪名,对配偶不忠、父母不慈、儿女不孝、为长不尊等不道德的行为施加严刑峻法.笔者对此种主张用法律手段调整、干预、解决道德问题,试图依靠法律手段"治理"道德滑坡的倾向表示沉重的忧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经济建设不同主张这一角度解读山东省五十年代的反地方主义现象。揭示出五十年代山东关于经济建设的两种不同主张:一种是大跃进的经济建设主张,另一种是政府和专业技术知识主导的经济建设主张。山东省五十年代的反地方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建设两种不同主张产生分歧的产物。并非字面意义的"反地方主义"。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反地方主义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作用,以期对这一现象有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犯罪构成事实认定不一致和罪名认定不一致是法院改变公诉罪名的原因.包括法院认可辩方主张改变公诉罪名和法院对控辩双方的主张都不认可改变公诉罪名.在类型分析的语境下,法院认可辩方主张的犯罪构成事实改变公诉罪名是正当的;法院认定的犯罪构成事实与控辩双方主张的犯罪构成事实都不一致,法院依据自我认定而改变公诉罪名则不具正当性;法院认可辩方主张的罪名改变公诉罪名具有正当性;法院对控辩双方主张的罪名都不认可改变公诉罪名具有正当性,但不能直接改变.在庭审程序中应当增设罪名改变通知程序和罪名改变辩论程序.  相似文献   

20.
在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时期,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会想到并主张通过立法、执法来解决问题,甚至主张在《刑法》中设立新罪名,对配偶不忠、父母不慈、儿女不孝、为长不尊等不道德的行为施加严刑峻法。我对此种主张用法律手段调整、干预、解决道德问题,试图依靠法律手段“治理”道德滑坡的倾向表示沉重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