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建设夫妇一天挣了300元!”在农十师一八二团十连食葵条田里,“大干七十天”劳动竞赛活动中传来又一喜讯。职工们你追我赶,比进度、比质量、比收入,把如火如荼竞赛活动推向高潮。张建设夫妇是1999年来到团场参加建设的新职工,刚来的时候,连续两年亏损。2000年不服输的张建设又投资承包了120亩土地,这一年他不仅还请了欠款,还净挣一万多元。从此,他连年增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经常说,只要人勤劳,遍地都是金豆子。近几年,张建设在种好承包地的同时,还找到了挣钱的窍门,就是利用闲暇打工挣钱。每到秋收时节,请他打工的人络绎不绝。连续多…  相似文献   

2.
对于辽阳东部山区的河栏镇中堡村刘绍科一家人来说,辽阳市司法局副局长王荣初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说起来话长。那是1996年的冬季,刘绍科一家成了王 荣初的扶贫户。自此,这位素不相识的人走进了刘绍科一 家的生活。王荣初把刘家的一切都看在眼里,挂在心上。 春天来了,他驱车行驶百余里山路,把种子、化肥、农药 等送到刘家,还帮助刘绍科夫妇筹划哪块地应该种哪些作 物。每逢春节,王荣初仍不顾一路颠簸,亲自送去米、 面、油等生活用品,还鼓励刘绍科夫妇如何战胜困难,摆 脱贫困。那一句句朴实温暖的话语深深地感动着刘家三口 人,给了他们生活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45岁的他是六师一○二团梧桐镇众多个体工商户中的普通一员。目前经营着三家运动品牌店,他本着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热心服务着每一位顾客。他就是缑金贵。1997年,在内蒙古做小百货生意的缑金贵夫妇来新疆一○二团投奔哥哥,他喂过猪,打过短工,1999年夫妻俩种植的50亩甜菜亏损了6万余元。一家六口人要吃饭、要生  相似文献   

4.
哦,香油!     
六十年代,父亲从东北到陕西参加“三线建设”,我们一家也跟着他在一个山脚下落了户。   父亲是厂筹备处的财务主管,负责对每个施工项目的财务审核和批款。国家为这个建设项目拨款一亿多元 (在当时,这可不算少 )。每天,从父亲手下批出去的是大笔大笔的资金,在许多人眼里,我们家的日子肯定好过得多,都睁大了眼睛瞅着我家。其实,我们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的九十元工资。   当时,粮店每人每月供应三两油,高价的“黑市油”我家根本吃不起。幸好有东北人祖传的吃“生菜”、“凉菜”的习惯,生黄瓜、生萝卜、生白菜,切成块块…  相似文献   

5.
1996年,王志军携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从河南来到二师二十二团一连工作。连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怕困难,默默地与困难作斗争,那年,他们在连队承包30亩甜菜,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到了年底,收入还不够维持家庭生活的。王志军夫妇有着不服输的个性,心里盘算着,既然来到这里,就必须适应团场环境。1997年因工作需要,他调入二连从事机务工作,他在冬闲时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之冬"培训,不懂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60年代,我在本市一家国企工作,当时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住在厂里的单身宿舍。1968年,已近而立之年的我有了对象,但没房子结婚。那时正值“文革”时期,经厂里和街道联系,分给我一间当时被称为“文革产”的7平方米小屋。虽说房间很小,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我心里挺高兴的。婚后,我们有了一个女儿,本就不大的房间更显得窄巴了。1975年,我们又有了一个儿子。由于我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也不过80块钱,为了节省开支,我只好把老母亲从唐山接来帮我们照看孩子。但这间小屋显然住不下5口人,没办法,只好让妻子带着儿子回娘家住。只有到了星期天,我们一家人才能团聚片刻。  相似文献   

7.
孝敬的智慧     
老曹是上海本地人.朋友初次见面,开场白便是,我是农民的儿子……他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物资匮乏,父母想尽办法,自己省下一口饭、一口菜,生怕子女挨饿.后来,老曹抓住发展机遇,从国企跳槽,做点生意,炒点股票,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几年前,遇上老屋拆迁,生活像乘观光电梯一下子直升到了小康.他给父母精心装修了一套二室,老曹住得离...  相似文献   

8.
臧志峰家住房山区西潞街道苏庄二里社区,是一家物业公司的员工。他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平凡,但生活中也不乏普通人的壮举。从2002年到现在,他共经历7次火灾。每次闻讯后,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前去灭火救人,被邻里誉为“火场英雄”。  相似文献   

9.
1999年 1月 10日《辽沈晚报·北方周未》刊登、3月 2日《作家文摘》转摘的《党史“活化石”唐韵超》一文中 ,第一节是“勇救周恩来夫妇”。内容是说 192 8年 5月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从上海出发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途经大连遇险的事。文中生动地描述说 :192 8年 5月的一天 ,周恩来、邓颖超扮成古董商夫妇 ,坐日本的轮船来到大连。按事先安排 ,唐韵超带领周恩来夫妇来到码头附近的一家实为我党地下联络站的“铁匠铺”。不料 ,周恩来夫妇走进房里不多一会儿 ,一名日本水上警探便衣就暗中跟了进来。警探从兜里掏出一张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照的肖…  相似文献   

10.
“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云阳县关市镇驷马村13组村民胡中长满脸激动。曾经,胡中长一家4口人,是全村有名的特困户,吃不饱穿不暖,一家4口居住在2间土房子内,包括猪圈、灶屋,总共50平方米,值钱的家具没有两件,水、路、电、电视、电话“五不通”,家庭十分贫困。  相似文献   

11.
年过半百,经常是地道的庄稼人打扮的李会明,是河北武强县武强镇党委副书记兼南立车村党支部书记。凡是接触过李会明的人都说,在他身上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高尚情怀。2002年10月,他还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廉政公仆”称号。1978年,李会明被推上党支部书记岗位的时候,村里穷得叮当响,满洼的盐碱地,1200多口人喝的是又咸又涩的苦水,过的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紧巴日子。值得庆幸的是,李会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他和党支部一班人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村里办起了拔丝厂、电线厂,又打井、上电…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15日,将是“高炉铁人”、攀钢英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强在新钢钒公司炼铁厂工作31年的日子。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炉前高级技师,马景强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出铁放渣、烧渣口,还是捅铁口、抢事故,他都走在前头。2003年6月,三高炉中修时,他积极配合施工,严把质量关。停炉时,他不顾自己年龄偏大、体力减弱,身先士卒钻进温度高达60~70℃炉缸里,指挥烧残铁。由于温度高,20~30分钟就得换人一次,他跟其他年轻人一样,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直到中修结束,他都没有休息过一…  相似文献   

13.
扶贫帮困     
师政委与他的三个"穷亲戚"张国成李银林马米耐是兵团一建二分公司的职工,一家4口人,丈夫无业,长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为了给大儿子就医看病,一家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近日,建工师党委书记、政委岳有堂得知此事后,与特困户回族职工马米耐结了"穷亲"。当岳政委看到她这个连起立坐下都气喘、嘴唇发紫的孩子时,又到厨房等四处看了看,他发现这个家庭生活条件极差,当即从身上拿出300元钱给了这个孩子,临行时,岳政委将自己的联系电话告诉了马米耐一家。两年前,兵团六建驻乌市石化地区的四分公司下岗职工周德明一家和岳政委结下了"穷亲戚"。周德明夫妻俩因  相似文献   

14.
正这是一个特殊的三口之家,二人患有大病。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乎非常不幸的家庭,他们用真情、友情、亲情谱写了一首家有病妻也甜蜜的华美乐章。妻子王天英患病7年,顶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病痛折磨,照顾老小,支持丈夫,关爱邻里,……冯德新和王天英夫妇一起走过了有痛苦、有磨难、有开心、有幸福而难忘的一段岁月。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战病魔2007年6月对于新疆青松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冯德新一家来说,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就是这一年他的妻子王天英被新疆肿瘤医院检查确诊患有乳腺癌,急需切割手术化疗方可保命,让原本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不满6岁的女儿冯  相似文献   

15.
伊洛 《党建文汇》2011,(4):20-20
一对加拿大夫妇近日将他们处于危重状态的儿子从加拿大运往美国一家天主教医院,希望他能够在那里“舒服地死去”。  相似文献   

16.
巴方廷这个名字,就是荆楚之地,知道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提起“七二0事件”的“陈、钟、牛、蔡、巴”来,40岁以上的人,就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了。那个“巴”就是巴方廷。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巴方廷也已不在人世了。作为他的一个部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起战斗过、生活过,解放后又一直没有失去联系的人,对于他在“七二0事件”前前后后的一些往事,总感到有许多话要说。 熟悉巴方廷的人都知道,这个曾经给王明当过多年警卫员的老战士身上,却很少有“左”的东西。就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也是如此。巴方廷各个时期的政治鉴定里,几乎都有“党内斗争不够尖锐”、“对人批评不够大胆”、“有些温情”、“照顾面子”以及“不爱出头露面”等等评语。一位曾经和巴方廷共事多年的同志说过:老巴这人从不说伤人的话,更不用说整人了。他多年当一把手,每次政治运动都是慎之又慎,生怕伤了同志,以致常常落下“对右的东西姑息迁就”的罪名。他的与人为善、宽厚正直,在与他共过事的同志中,是出了名的。 有一位老同志,1959年对大跃进中的急躁冒进坦言直谏,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恢复了军  相似文献   

17.
耕牛再奋蹄     
<正>放着挣大钱的老板不当,却回到农村当一个小小的村官,故城县房庄乡堤口村党支部书记苏金荣的人生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说起回村当村官的初衷,他用一句话总结:"前30年干事只想着把自家的日子过好,现在想的是把堤口村460口人的日子过好。"正是这个朴实的念头,他情系故里德泽桑梓,将堤口这个有名的"老大难"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  相似文献   

18.
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乌兰布和嘎查出了一位靠科技勤劳致富的带头人,这人就是旗劳动模范、嘎查委员会委员李桂芳。 李桂芳一家5口人,两个劳动力,自1987年以来,年收入年年超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余元。今年,他家的大小牲畜由承包时的84头(只)发展到近400头(只)。如今,他盖起了4间砖瓦房,还拥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打草机、风力发电机、柴油发电机、小四轮车等数万元的固定资产,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 那么,他是如何致富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走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之路不会错!” 1983年前,他家人均收入只有200元,日子越过越没劲…  相似文献   

19.
哦,香油!     
省委书记李建国在扶贫联系点山阳县高坝店镇南家垤村,三访贫困户段诗存。当他看到段诗存家由穷变富,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时,李书记的脸上也由愁变喜,露出了笑容。   1998年 8月 4日,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翻越秦岭,行程 150多公里,冒着大雨,第一次访问段诗存家。李书记亲切地问长问短。从交谈中,他了解到段诗存家里 5口人,挤住在小小两间破旧厦子房里,其父母相继去世。加上妻子长期有病,欠债一万多元,生活贫寒,日子紧巴。李书记眼睛湿了,他恳切地说:“你家里确实困难,我们有责任帮助你脱贫,你谈到不要不靠,依靠种菜、养猪…  相似文献   

20.
我们身边的人有这样的习惯:看到别人围在一起,就会走过去瞧瞧,这是因为人都有好奇心。美国人占姆.路易士可谓是精通此道,也是得利于此道。占姆.路易士年轻时,每天推着车在芝加哥住宅区叫卖水果,勉强挣够一家七口的生活之需。有一次,他出去采购货物,偶然在一家书店门前经过,看见一面大广告牌子,用鲜明的颜色写着:“每月新书,今天发售。”他被这个广告牌子吸引住了,便走进书店看看行情。他看见有些人争着翻阅这部新书,也有些人就把那本书买下来。他问售书的姑娘:“这本新书销出了多少?”回答是180多本,因为这些顾客大都爱好新奇,所以新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