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厚丞  周艺玮 《世纪桥》2013,(11):58-59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公平正义观的伟大变革,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以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是建构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等根本性意义的伦理问题;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意义,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实质是阶级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观念与方法贯穿于<资本论>始终,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积累、分割等理论,都有对传统(资产阶级)价值观、伦理观的批判和全新(无产阶级)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的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彧  徐建龙 《实践》2002,(2):24-26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主要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相似文献   

4.
努力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全面分析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个半世纪之前,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利益的尖锐对立关系,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主义理论家,他们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后人实践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暴力与自由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理论维度,一方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何以可能,另一方面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所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正是在这一基本理论判断下,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探索逐渐走上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变革之路上。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一方面回击了所谓资产阶级理论家的虚伪自由;另一方面,指明无产阶级在阶级社会历史条件下取得自身解放和自由的根本道路。可以说,剩余价值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而暴力与自由关系理论则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之基。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基本确立了暴力与自由关系的总体框架和辩证关系,指明作为理念的自由和作为实践的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暴力革命对作为实践的自由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是历史长时性、社会总体性、世界广域性相统一的科学时代观.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中来揭示时代性质和内涵,以生产方式作为判定不同历史时代的根本依据,把生产方式的变革看成是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对资本主义历史运动的考察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历史时代是人类走向“世界历史”的时代.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决定了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共产主义的发展不能割断与整个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新时代的挑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基础上创立的系统、严谨的劳动价值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它在人类发展史和经济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 ,关于商品生产、实现、分配等规律的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只有劳动产品才有价值可言 ,“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劳动量是以劳动时间特别是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为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开拓了认识的新境界。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称之为劳动一般,就这个一般性来说的确不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差别,它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人类活动所共有的。“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6页)用马克思的观点来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宣告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破产。在今天,面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某些生活上的舒适和其他变化,有些人以不同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赞扬和羡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包括承认自然先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时代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构建科学的生态体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劳动的生态内涵,即劳动的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及生态功用。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的劳动观是生态劳动观。认真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正义理论揭示出正义观的建构坐标存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之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实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伟大变革。前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正义观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路径,后者则催生了构建新型正义观的必要性,并孕育了建构新型正义观的可能性。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共同熔铸出"新型"社会主义贡献正义观,即以劳动贡献为主、以非劳动贡献为辅的贡献正义。  相似文献   

14.
李维意  杜萍 《求实》2008,1(3):11-1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的革命性特征.对实践的革命性的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实践观价值指向的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价值指向是一种革命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革命性表现为环境改变与自我改变的统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并不单纯是哪一个命题所能概括的,而是一个以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为现实内容的整体学说。马克思以需要为逻辑起点,论述了人在需要的生理驱动下进行劳动,进而论证了人的劳动本质及其"自由自觉"属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和人本质的丧失,提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恢复劳动的自由自觉属性。在这里,马克思实现了人的本质由劳动到实践的升华。马克思正是在这一系列论述过程中逐步建构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的本质学说,展现了由需要到人的劳动、再由人的劳动上升到实践范畴、最终落脚到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上的逻辑建构过程,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能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科学,它包括社会主义革命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上、下篇。对于上篇,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没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于下篇,马克思恩格斯只有原则设想,没有实践,因之,这些设想属于理论的观念形态,它的正确与否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不能对其教条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文明化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叙事的重要构件。在他们看来,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想化的国家治理观终归是虚幻的"乌托邦",唯有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治理观才是科学的国家治理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治理文明的叙说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治理主体而言,由"人民"代替"特权阶级"来管理国家;二是从治理方式上看,用"法治"来代替"人治";三是就治理目标或旨归来看,由名义上维护国家利益实则保护特权阶级自身利益,转变为真正以人民的利益为旨归。这为当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许苏民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是通过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中国观,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地发展的产物。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继承了以下关于中国的观点:1、行政机关是否干预经济运...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这个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的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经验的概括。实践是认识和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19世纪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为源泉,继承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剖析了刚刚来临的工业社会,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动它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理论是深刻的世界观、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工人运动的经验总结。在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仍在实践中不断发…  相似文献   

20.
《世纪桥》2016,(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批判继承了西方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内涵。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人为自然所缔造,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通过能动的劳动实践不断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一旦这种再产生发生异化,就将破坏人与自然乃至社会内部的和谐共生。当今中国正是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将反过来制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指明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先导,对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