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雯雯 《政府法制》2012,(34):33-33
11月6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下称《条例》),12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1年4月6日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山东省见义勇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条例》中明确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同时,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子女在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相似文献   

2.
时评     
《中国律师》2013,(1):86-86
山东实施《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 2012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明确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当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同时,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对其在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相似文献   

3.
亦明 《政府法制》2009,(20):44-45
近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增加了有关未成年人“早恋”内容的规定。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对早恋问题立法“很雷人”,是个“黑色幽默”,有人甚至质疑立法者的能力缺失。为此,黑龙江省人大有关人士专门约见笔者,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我国自古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万式。然而,这个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诉求被写入国家层面的立法草案,引起社会广泛争论。到底"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入法,又该如何入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探亲假期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常回家看看"又如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12月17日,全国第二届好人论坛“搀扶老人的道德与法”在华南师范开讲。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广东正在修订完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诬告见义勇为者将被追诉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社会失范状况存在的情况下,文章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针对"见危不救"该不该入法的问题,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视角出发,讨论了必须入法、可以入法、不可入法三种情况:即,有特殊关系的、严重违背道德的见死不救,必须入法;没有特殊关系的、一定程度地违背道德的见死不救,可以入法;损己利人的见死不救,虽然违背高级道德,并不违背基本道德,不可入法。  相似文献   

7.
徐娟 《检察风云》2012,(21):38-39
日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条例》专门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符合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者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优先给予安排。"(10月8日《齐鲁晚报》)近年来,为鼓励和褒奖见义勇为行为,各地在不断提高优抚标准的同时,推  相似文献   

8.
刘凯玲 《江淮法治》2009,(13):52-52
《湖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6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应当及时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或者拖延;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减免见义勇为负伤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见义勇为缺乏法律规范,使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发生于见义勇为者与被救助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甚至诉诸法院,请求确认见义勇为或请求被救助人给其以相应的风险补偿或物质补偿.因此有必要对见义勇为进行明确立法,保护其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心目中,法律应该有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而一些法律规范却因其倡导性的语言、泛道德化的表述和模糊的可执行性,让人们觉得不好把握。专家表示,道德规范是否入法,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其  相似文献   

11.
"换妻"行为引发出一系列法理的观念交锋:当事人有罪还是无罪;"聚众淫乱罪"是存还是废;国外对"换妻"行为的态度是严厉还是宽容,等等,都正好显示了不同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12.
讨论见义勇为这一话题,我总觉得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怎么轻而易举的.因为见义勇为面对着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面对着被救对象的道德底线,面对着国家法律政策的不尽完善,用什么去界定你的所作所为属于见义勇为或不属于见义勇为.当你为其所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牺牲之后,见义勇为或"勇为"而没有被公认为"见义"给你自己带来沉重的包袱和难以承受的苦果时,你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用刑法来规制“道德难题”的困难在于,“道德难题”是较为模糊的概念,它牵涉到“伦理性个人自决事务与道德性个人自决事务”“义务的道德与愿望的道德”,对于伦理性个人自决事务和愿望的道德,刑法的干预是不正当的。就“私下多人聚众性行为”的犯罪化而言,问题在于该行为很难说是道德性个人自决事务与义务的道德。在这个问题层次上,法律道德主义原则因为其自身的理论漏洞,无法胜任保护个体权利、捍卫自由与法治的使命。而自由主义式的规制原则则有着充分的理由与更加周全的考量,所以自由主义式的规制原则应当成为刑法规制“道德难题”的合理原则。在南京换偶案及其类似“聚众淫乱”案件中,根据自由主义式的规制原则,私下的聚众性行为不应当成为刑法规制的对象,而应当寻求其他类型的法律规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邸洪旗 《法制与社会》2011,(33):165-166
以“百度文库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与“避风港”规则有关的案件充分表明,“避风港”规则在我国已经转化为“风暴眼”。立法缺陷是“避风港”规则转化为“风暴眼”直接原因,法院判决的混乱加速了由“避风港”到“风暴眼”转化的过程,“避风港”原则的反功能是“避风港”转化为“风暴眼”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泸州遗赠案"的判决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大讨论,不同学者的观点因着眼点不同而各有所异。本文站在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的角度,回顾了泸州遗赠案的基本案情及争论的焦点,继而分析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含义及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总结出公序良俗原则司法适用的模糊性、不公正性以及不合理性。最后,在我国民法典制定之际,参照国外立法进程及相关学者研究,针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人道主义干涉是一个关于道德、政治与法律问题的复杂过程。其中,政治是主因,道德是次因,法律是约束性力量。从该一主一次之原因——政治与道德——的复杂关系中,可以区分出有关人道主义干涉的各种情形。在这些情形中,法律虽然不是主变量,但作为一个干预变量,可以发挥限制、禁止、阻却人道主义干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亘古的法哲学问题,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一直是历代法学思想家们争论与探究的焦点.“情与法”激烈冲突的案件层出不穷,然而对于此,两大法学派各执一词,法学界至今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从而造成了实务中常常出现“道德高于法律”的情况.下文将基于两大法学派的基本观点,从实例的角度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联系,并作出协调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但在中国各地“扫黄”行动中,性交易者的人格尊严却被任意侵犯。西方完政国家普遍确立了人格尊严在宪法人权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从而为公民人格尊严宪法保护规范的确立及司法实践中的权利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的人格尊严未被确立为公民基本权利的核心价值地位,更无行之有效的宪法保障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加之受到我国公权优位传统思想的影响,执法者以政治逻辑解决法律问题,致使违法者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若星 《法庭内外》2012,(6):41-43
再婚夫妻,姻缘难续,离婚却陷入泥潭。冷战数年之后,突然间却风平浪静,难道其中有猫腻?还真是这么回事。"你老公已经和‘你’离婚了。"有人向林娜透露消息。一番打听,林娜获知,丈夫郑宇找了个"托儿",偷偷地到婚姻登记部门办理了离婚手续;一番咨询,林娜明白,老公离了婚,自己还被婚姻枷锁牢牢地锁住,那离婚证上的相片不是她,那一本离婚证与她没有关联。怎么办?林娜把发放离婚证的湘中某县民政局及郑宇告上法庭,请求法律为她拽回老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