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丹  丁力 《求索》2013,(7):146-148
古往今来之传世诗词佳作,无不在修辞、情感方面有着鲜明、独到之处。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之典型代表,毛泽东诗词运用"万"、"一"等数字,使其文学修辞达到了极高之境界,终成就了毛泽东笔下之诸多传世诗词精品。毛泽东诗词的数字修辞广泛触及了相关的人、事、物,是建立在颂扬真善美而诅咒假恶丑基础上的情感外示,这种情感既广博又深沉。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了诗人作为人之自然本真。  相似文献   

2.
董健 《同舟共进》2009,(2):16-16
在论及"政"与"教"的差别时,孟子有个说法:"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现在的教育,似乎已背弃了这则古训。主其事者并不怎么措意于"得民心"的事,而是千方百计地忙着去"得民财",乱收费、"搞创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孔子痛斥"苛政猛于虎",没想到本该是叫人爱的教育,却成了"苛教",如猛虎一般地叫人畏起来了。听说沪上民谣有"人民教师黑社会"之讥,北京则有百姓在民意调查中表示最恨两种人:教师和医生。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重大命题,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庄重宣示。这不由使人回想起历史的声音、历史的启示。多年来,党内外人们对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总是津津乐道,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如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问念念不忘,当然,对毛泽东充满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相似文献   

4.
悦读     
《干部人事月报》2014,(5):96-96
《别再为小事抓狂》本书可谓帮助读者掌控和改善情绪的"心灵指南"。书中提供了100个瞬间见效的自我控制小技巧,比如,在情绪快失控的时候,不妨停顿一下,问问自己:一年后,你还会那么在乎这件事吗?你会发现,眼前这些所谓"天大的事",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完全不值得为此毁掉一整天的好心情,或是让失控的情绪伤害到身边无辜的人。  相似文献   

5.
搞好县级党校后勤工作的几点思考赵华各级党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担负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重任。这要求党校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也要切实抓好后勤工作。教学与后勤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现在一定要有一批人...  相似文献   

6.
周春兰 《前沿》2010,(17):52-54
事父母不违于礼,这是儒家之孝的起码要求,但却不是孔子之孝的唯一形态。孔子之孝包含有"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三个层次。孝是出于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孝之"自然境界";孝是出于理性自觉、自愿,做到"敬""顺",这是孝之"道德境界";尽己所能之后,为父母之天命而担忧,这是孝之"天地境界"。三个层次构成了孔子之孝的完整形态,且内在理路层层递进,这根源于孔子对人的"合情合理的底线要求,自觉自愿的一般要求、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的路线设计。  相似文献   

7.
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画舫上继续举行并闭幕,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画舫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精神"是教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价瑰宝,是用以提高党的执政能  相似文献   

8.
中医在法国     
在当代法国社会中,"看中医"不仅成为有些人治愈病痛的选择,同时也似乎成为一种与养生、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的"时尚"。而且,中医也被整合到其他的文化事项中,与中文学习、器物收藏、健身、易经与风水知识培训、文化艺术、电影、中国文化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被法国人整体"打包"成为一种被时尚性地经常消费的"文化商品",呈现着一个文化层面的"中国制造"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老政治传统的体系中,有一个名为"通三统"的术语,在孔子看来,这是一种尊重前朝古老政治传统的文明表现,对一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5月12日,甘阳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题为"新时代的‘通三统’"的演讲中提出,目前在中国可以看到三种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华夏文明数千年来所形成的即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笔者以为三者乃同一中华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从公羊学的角度说,就是要达成新时代的"通三统"。尽管中国文明未必是拯救西方文明的良药,但是中国圆融无碍的传统智慧的价值,至少对于本国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指导作用,所有脱离中国国情所进行的事,无一不遭到失败,这也是历史所证明了的。因此,如何从古今中外各种形式的传统中发掘适于当代中国国情的精神及制度资源,如何认识那些传统的地位,就是中国所有具有相同问题意识的知识人目前所需要做的理论探索工作了。  相似文献   

10.
一 1.所谓意识形态,在中国一向蒙着高级诡秘甚至吊诡的面纱;其实,无非便是社会的时代的意识之形态而已。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彼"意识形态"是针对政治意识形态而言的,即主宰国家之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及军事的主体思想。这诸方面的理念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是决定一个国家现实状况和发展方向的舵盘,故曰"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1.
樊和平 《中国发展》2011,11(6):72-77
书法通常被当作艺术。然而,如果将中国书法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那就曲解和委屈了书法,误读了它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意义。在其他文明中,书法也许只是艺术,但在中国,它却是文化本身。书法、书法史,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表,演绎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构造。书之"法"与人之"法"统一,赋予其"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国式自由意境;刚柔性格,进退智慧,演绎着"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大智慧,"书写"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极富弹性的安身立命的基地;真善美贯通,表达了"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的天作之合,沉默庄严地演奏着中国人高明悠远的灵魂协奏曲。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感动福建"2010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被誉为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的陈文祯医生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3.
钱穆的信念     
有一位德国老人,名叫赫尔玛·塞德尔,已经80岁了,最近,她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有一大笔钱,总价值约两三百万马克,有些是现金存在银行,有些是房地产。她想把这些钱一个子儿不剩地捐献给中国的改造沙漠事业。塞德尔一辈子最珍爱书籍,她爱买书,有许多许多的书。她的第二件事就是把这些珍贵书籍全部送给中国。塞德尔对中国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因为她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她深信,中国是迄今为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最好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她把世界未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一、"走出去"与"沉下来" 中国文化走出去现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当前这样一个阶段以后,这也是自然的要求。从现实的层面看,走出去首先需要考虑:我们是否有值得走出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众多价值诉求中,高频率、强聚焦的诉求首推正义。道之所在,义之所在;理之所在,义之所在。正义附丽在真善美之中,站在假恶丑对立面,积极干预社会生活。除了一些无关痛痒,无伤大雅的事情,整个社会都在正义观照之下,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件事能够逃避正义的裁决。被正义激励的情感是正义感。这是一种壮怀激烈的情绪,足以使人格从感情到理智得到整体升华。特别在正义感冲动的时候,往往驱使人舍生忘死,慷慨赴义,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相似文献   

16.
如何加强人大对被任命干部的监督,使干部到人大不仅是拿任命书、鞠躬而已,更要时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人民的重托?2009年起,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开始探索以工作监督为突破口,对干部的专项工作履职情况进行审议并测评,走出了一条"由事及人、以人带事"——既给干部任职情况"打分",又给专项工作"加分"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7.
刘阳海 《求索》2011,(2):232-234
中国哲学出现在春秋末年,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的天人关系,却在殷商之际。在殷商的天命思想中,天是万物之主宰,这是神本位的原始性宗教伦理道德观。即使如此,殷商对其祖先美德的崇尚与赞颂也使得人文主义因子在殷商时期也悄然萌芽。殷周之际,"以德配天"得以提出,这改变了殷商宗教信仰所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朦胧关系。从殷商人对天的绝对服从到西周人对天的有一定理性的服从到春秋天人关系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德治"思想不断强化,促进了中国古人对其自身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言     
《政协天地》2013,(10):19-19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赡养和孝敬老人、抚养和爱护孩子是我们世代相袭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种传承中生生不息。当代中国,当作为"小皇帝"、"小太阳"的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以后,养老却成为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中国家庭普遍的4-2-1结构,使晚辈面对长辈的养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误读"到"通读"的变迁,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马"这两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异质性,映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独特的现实发生与理论生成;通过从"单维"到"双维"的转换,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共同问题域与不同的聚焦点,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其合理因素来审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共时性结构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生成;通过从"外部"到"内部"的移植,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提取可以嫁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式,以此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和新向度。  相似文献   

20.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