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的劳动法律十分完善,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德国于1952年根据《劳动法院法》成立了专门的劳动法院以处理劳动争议诉讼,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实践证明,这在缓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国劳动法院无论是相关立法、法院的组织设置还是法官的组成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国建立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的时机已经成熟,也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需求.建立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可以更好地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节省社会经济成本及诉讼成本.我们期待劳动法院或劳动法庭早日建立,相关配套法律早日完善.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案件已成为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社会关注最多的案件类型。”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气用了四个“最”。 据统计,仅今年1至2月,全国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达64610件,同比上升57.61%。而2008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286221件,同比上升93.93%。  相似文献   

3.
问:我的农村老乡小王到市里打工,一次跟车给客户送货时从送货车上跌下摔伤。公司没有和小王签订劳动合同,没给小工上工伤保险。小王的家属用车推着小王去打工地的法院告状,法院告之去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仲裁部门以公司在外地注册,本地仲裁机关无管辖权为由不予受理,他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劳动争议案件已成为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社会关注最多的案件类型。"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气用了四个"最"。据统计,仅今年1至2月,全国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达64610  相似文献   

5.
望东  流沙 《时代风采》2012,(10):26-27
今年8月底,本刊编辑部接到曾奇(化名)的求助电话,他说,因为不久前和经理的一次争执,他被公司以莫须有的理由解雇了。曾奇来自玉溪,6年前应聘于当地某保险公司,是一名普通的业务员。"无中生有"的解聘通知书小曾拿出一份《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呈现在记者面前,上面写道:"因你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通知解除劳动合同。"而在通知书中,小曾"严重违反规章制  相似文献   

6.
现今在处理和解决劳动关系纠纷上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劳动仲裁和向法院提起诉讼两个大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劳动仲裁和法院审判,虽使得表面问题得到解决,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则会随仲裁和审判的结束而结束。这对于劳资双方的利益都是一种损害。  相似文献   

7.
宗晓虹  谭立独 《工友》2014,(5):8-14
正社保争议是否该受理,仲裁与法院掐架【阅读提示】:同一案件,劳动仲裁机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法院则相反,于是出现了仲裁机构与法院掐架的情况。以湖北为例,早些年,对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的争议,劳动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都倾向于属于劳动争议,予以受理。而近两年来,法院的态度发生变化,认为这类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不予处理。目前,湖北的主要做法是,如果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涉及比如工资争议及补办社会保险的争议,仲裁机构则要求当事人作为两个案子分别立案。对于补办社会保险的案子,仲裁机构则作出终局裁决,避免了一方不服起诉至法院,而法院却不予处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谭立独 《工友》2007,(4):22-25
一位职工2005年10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是为要求单位为其办理退休手续,却陷入了诉讼“怪圈”——先是劳动仲裁不予受理,接着两级法院先后下达了四份裁定,却依然没有结果。在诉讼期间,厂方又将其开除,于是,他又不得不为被开除一事而走上劳动仲裁及诉讼之路。  相似文献   

9.
谭子 《工友》2011,(8):4-9
劳动仲裁、法院、社保机构、劳动监察——社保争议究竟谁来管?  相似文献   

10.
侯大伟 《工友》2007,(8):53-53
日前,广州花都法院对任某等30名原告要求被告广州市花都新X水泥公司支付近百万元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各原告在劳动争议发生60日后才申请劳动仲裁已超出申请仲裁期限,驳回30名原告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1.
30年前,南阳棉纺厂车工吴天保因妻子动手术向车间领导请假,因未获批准而不得已自行离岗18天,回厂后车间领导就不让他上岗了,棉纺厂也未对吴天保做出任何书面处理决定。没有档案,不认可劳动关系,退休手续难办,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吴天保从42岁一直奔波到72岁,经过劳动仲裁、法院一审、二审和再审,终于维权成功。2010年10月8日,法院受理了吴天保的执行申请,执行到位后他就可以按月领到养老金了。  相似文献   

12.
《工友》2009,(6):1-1
现在看来,工会劳动争议调解最能体现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社会定位。 有法院,有仲裁委,而且职工申请仲裁都不用交费了,还用得着工会调解?回答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黄艳春  刘丽琴 《工友》2010,(9):18-19
日前,重庆市江北区的汉子徐兵,从昆明市宜良县检察院获得消息:用暴力手段强迫他和几十个农民工劳动的砖窑老板高某某等3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徐兵可在当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在获得此消息的当天,徐兵鼓足勇气向我们讲述了那段长达112天、被监工用铁棒皮鞭强迫劳动的窑工经历……  相似文献   

14.
在民事纠纷中,劳动争议是一种最常见的纠纷。调解是纠纷解决方式之一,运用调解来处理劳动争议纠纷,标志着人类社会解决民事纠纷方法的进步。调解有民间调解、法院调解、律师调解、行政机关调解等。在我国,民间调解主要是指人民调解制度,劳动争议调解是人民调解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运》2006,(10):23-23
青岛市:法院委托工会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新机制2006年3月20日,青岛市总工会和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委托工会组织调解劳动争议纠纷案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实施以来,4家试点法院共委托工会组织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3件,已  相似文献   

16.
谭立独 《工友》2008,(12):14-16
武汉市某轮渡公司售票员的“玩票”行为,致使管理人员陈菲受到牵连,被公司以管理失职为由解除了劳动关系。陈菲不服公司的处理决定,经过一裁二审,法院终审判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可是,公司又给了陈菲“留用察看两年”的处罚……  相似文献   

17.
《工友》2009,(10):32-33
在我国,双重劳动关系的产生,应肇始于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国企改制浪潮,一大批待岗或者下岗的职工迫于生计,在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的同时,纷纷找了新的“东家”。由于劳动者事实上只为一家单位提供劳动,此时双重劳动关系之纷争并不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与发展,劳动者择业机会增多,双重劳动关系也随之大量出现。我国法律是否承认双重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下劳动者是否享受双份社保?……现行规定的不甚明确与滞后致使各地法院判法不一,此类纠纷也成为劳动争议案件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郝帅 《工友》2012,(9):17-19
为节约管理成本,劳务派遣饱受青睐"雇人不用人,用人不雇人",这是深圳"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组织发起人张治儒对劳务派遣制度的一个概括。谈起劳务派遣,张治儒对记者谈到最多的就是"同工不同酬"、"违背法律精神"以及企业违背"三性"原则长期使用派遣工,伤害劳动者权益。2005年,因工伤纠纷与工厂对簿公堂的张治儒被法院判决败诉后,辞去工作在深圳成立了一个名为“春风劳动争议咨询服务”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始为深圳的打工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张治儒对劳务派遣的认识开始于一次维权经历。  相似文献   

19.
米瑞  梁华强 《工友》2009,(6):15-16,I0002
帮扶,已成为襄阳区总工会一大品牌。而这个大品牌下面,又有许多小品牌。 一是与司法部门联手,打造“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品牌。 区总工会与法院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发了多个文件,还在中心设立了调解室,聘请了专业律师,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并接受职工委托参与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仲裁、诉讼等。  相似文献   

20.
辛洁 《工友》2009,(5):17-17
一个优秀的调解员应具备宣传员、预警员、医务员的素质。 调解员要做政策法规的宣传员。为发挥调解员的宣传员作用,公司组织调解员学习有关劳动争议调解的法律法规;为调解员购买相关业务书籍,提升他们的素质,使他们能及时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同时举办了培训班,请法院和劳动部门有关负责人讲解劳动争议调解技巧,公司法律顾问讲解《企业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使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调解劳动争议的本领。在此基础上,公司还组织调解员到车间班组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解答职工群众提出的有关劳动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