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一定要讲政治付广平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当前,培养选拔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要在把握广泛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我的大学梦     
站在大会堂的讲台上,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这里,来过很多人。总统,教授;这里。也来过不少残疾人,坐轮椅的,双目失明的……来的人很多,却唯独没有一个聋人。是啊,让聋人演讲,多么需要想象力!但是今天,此时此刻,站在这里的我,是一位聋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建设一个坚决贯彻...  相似文献   

4.
老桥     
张长怀 《现代人事》2003,(12):45-46
不知多少回了,老是梦见一座桥。它不宽,刚刚能走过一辆旧式马车;它不长,十来步就能走到另一头;它不平坦,一不小心,人就会从窟窿中掉下去;它也不高,人掉下去了,爬起来重新上路,无碍。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内生活中,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的干部明明犯了错误,组织和同志们出于“帮人”而进行批评,他自己及其同情者却称之为“整”人,有的甚至还无原则地用“捧”人来抵制批评,个别领导者,也竞息事宁人,该支持的不支持,该批评的不批评,放弃责任。  相似文献   

6.
蒋卫武  李建华 《小康》2008,(11):99-101
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人称之为“中国奇迹”,同时他们有些人又以“中国经济是个谜”来表示对中国发展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7.
话说欲望     
人是有欲望的。在“极左”年代,鼓吹禁欲主义,似乎人都可以六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这是自欺欺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社会最大的进步,就是尊重、承认和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的合理欲望。欲望分三六九等。有些欲望是可以放在台面上的,如食欲、情欲,有些欲望是不能上台面的,甚至是人不太愿正视的。  相似文献   

8.
伪小人     
说真话不容易,让人相信真话也不容易。如果我说不喜欢名牌西装,这话就很难让人相信。很多人惊诧之余,总是从狐疑的笑目中透来诘问:你是买不起就说葡萄酸吧?你是腰缠万贯不想露富?是不是刻意矫俗傲物装装名士?是不是故作朴素想混入下一届领导班子……他们问来问去,怎么也不觉得这只是个服装的问题。我无论怎样真实地招供,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核准。这些人不相信也不容忍现在还有人斗胆不向往不崇拜不眼睛红红地追求名牌奢华,他们已经预设了答案,只需招供者签字画押。他们不能使招供者屈服的时候,就只能瞪大眼恍然大悟:世故,见外,城府深,这号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哈哈哈。  相似文献   

9.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09,(9):60-60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相似文献   

11.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我们是保姆     
小安的两次不同经历 心酸的眼泪:“农村来的孩子也有自尊!”小安第一次离家闯社会,经亲戚介绍,来到南平某学校一位教师家当保姆。对于老师,小安一直比较尊敬和崇拜,认为教师之家肯定知书达理,对人很好。没想到,事实和想象完全不一样,这位身为教师的主人,经常在他的小孩面前讽刺小安说:“农村来的人不讲卫生,学历又低,不懂礼节,还特别爱钱……”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人生用六个字来表达比较恰当。第一个叫做经历,第二个叫做体验,第三个叫做升华。人一辈子有很多不同的活法,你可以很懒散地过一辈子,什么也不做地活下去,也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你可以一辈子待在一个城市里,也可以一辈子走遍全世界。所有这一切的决定,全是来自于你自己的这颗心。因为人是随着心来动的,你的心想走到哪里,人就可以走到哪里。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外国人好奇。因为世界上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据统计约占全部人口的84%。确实,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仰宗教。因此有外国人经常问,既然没信仰,那你生活有什么准则?用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科普 从形式上讲,科普是人与人的双向交流,是人对人的工作。从内容上看,科普工作主要是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宣传身体的科学,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适用的,包括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二是宣传身边的科学,因为我们每个公民在社会上所处的具体环境不一样,那么他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在具体的科普工作中就要针对这种差异来组织开展相应的科普。  相似文献   

16.
黄伯红  王磊 《前沿》2014,(3):58-60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两种困境构成了对人的限制。一是人作为自然物,生与死的问题是人面对的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就构成了对人的一种自然限制,这是人存在的自然困境。二是人自身的情感、欲望、意志、理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自我的困境。庄子对于现实困境的超越,可以用两种观点观点来阐明。一是保持心灵的空寂,保持“无”的心境。二是“齐生死”“齐是非”,即要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达观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把在世俗看来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种种差别现象视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是要超越世俗价值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忠诚     
忠诚张彦斌●一33年来,每年的5月14日对于兰考人来讲,都是不平凡的一天。1997年5月14日,在芦茂祥看来尤为不平凡。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兰考群众默默走进焦裕禄烈士陵园,祭奠这位为兰考百姓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书记与兰考人一别三十三载,兰考人无时不在...  相似文献   

18.
敏感时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敏感时期,石局长也不例外。再过一个月就要退居二线的他,在这一时期内,也生出了一些无谓的烦恼来。  相似文献   

19.
她说,人死了,账不能死,不能让人戳死人的脊梁骨,丈夫欠人家的钱,我来还! 有的债主没找上门,她就主动打电话找他们。她对债主说,我丈夫的欠条.我负责还:不放心的,我重新写。  相似文献   

20.
见过中山圣雅伦公司董事长梁伯强的人,无不被他的幽默感深深感染,而他的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不叫伟大的成功;一个人的事业,不叫伟大的事业。老板是什么?老板就是知识资本的召集人,把一大帮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召集拢来,组成一个部落联盟,老板就自然成了这个部落的盟主”——让你感到眼前的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民企老板不简单,这个“小器之王”并不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