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秀”,就是表演。“官场秀”,就是官场表演。一段时期以来,“官场秀”在少数地方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官场秀”,说到底就是弄虚作假,与我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必须坚决纠正。“官场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干部工作的各个层面,其主要表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经济是一项艰苦、细致、长期的工作。然而某  相似文献   

2.
官场说官     
干部者,骨干、干练部分之谓也.它是一个团体、一项事业的核心,也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的示范者. 因为一直在媒体工作,随手写下一些谈干部工作、生活的文章,出版社集为《干部修养谈》,其实名“官场说官”更合适.我先是当记者,接触官场;后自己也进了官场,有了直接体验;退下来后又在一旁静观.总之,都是近距离观察,亲身经历.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与读者交流这些想法.  相似文献   

3.
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也谈“改造我们的官场”铁虎"官场",用贵刊编辑秦雪的话来说"就是政界"。它是一个政治范畴,是一个可以对社会产生非常强的群体效应的"阶层"。"官场"产生什么样的群体效应,与"官场"的细胞──"官员"的个体素质有直接关系。清官...  相似文献   

4.
正官场与江湖,表面上看似泾渭分明。前者是居庙堂之高的主流社会中枢,后者是处乡野之远的草莽乌合之集;前者对后者嗤之以鼻,后者对前者敬而远之。但一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又让官场与江湖之间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官场一直致力于驱逐江湖,但江湖却一直能在官场找到蛰伏之地且蠢蠢欲动,二者的缠杂纠葛自古以来从  相似文献   

5.
读《山西通志·名宦录》感受颇多。过去 ,一说到封建官吏 ,一言以蔽之曰 :贪官污吏 ;就是清官 ,也是“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一说到旧的官场生涯 ,无不是尸位素餐、养尊处优、荒淫无耻、百无聊赖。一说到官僚 ,就会浮现出一幅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图画来。这些看法 ,从本质上、总体上讲有一定道理 ,它反映了那个社会的实质及其特征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和阶级关系现实。然而 ,缺乏具体分析 ,仅满足于这样的结论 ,也未免有些偏颇。《山西通志·名宦录》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该书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个性 ,反映了他们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一)潜规则是一种不讲原则、不讲法理、不分是非、上不了台面,但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却行得通、能管用的行事规则。潜规则五花八门,有深有浅,无处不在。在所有潜规则中,我们首先要反对的是官场潜规则,因为它影响最坏,危害最大,严重妨碍了我们党的  相似文献   

7.
官场浪费:深不见底的黑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眼下,老百姓对官场浪费颇有微词,所谓“一支烟,二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下面一座楼。”茶杯,从不锈钢到磁化杯再到纳米杯;手机,用不了两年就更新换代;手提包,今天捏个小的明天又拎个大的。形形色色的官场浪费在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在动摇着小康社会的根基,在僵化着本来就有点紧张的干群关系。官场惊人的浪费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反差强烈的现实:一方面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是奢侈挥霍,未富先豪,浪…  相似文献   

8.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9.
一石激起千层浪。福建省连江县委书记黄金高致人民网的一封信公开后,舆论沸沸扬扬。一时间,官场潜规则被拎到台前示众,成为人们评说的焦点。心照不宣的护官符官场潜规则是官场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的一个不成文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却又是约定俗成的官场运作规则,支配着官场游戏。这是不登台面但颇具约束力的官场办事规则。官场进退维谷,只有深谙潜规则的人方能顺利通行。我们看到好多不学无术、四平八稳的庸官,整天捧着茶杯打哈哈…  相似文献   

10.
商业贿赂历史文化成因溯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彭凤莲 《学习论坛》2007,23(7):67-69
商业贿赂乃中国数千年之积弊。从历史文化视角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请客送礼,卖官鬻爵,权力赎买等不良官场文化,是商业贿赂滋生的根源;官商勾结等不良商业文化,直接推动了商业贿赂的盛行;重农抑商、重士贱商,社会对商业贿赂的认同度较高等不良社会文化,对商业贿赂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经济权利、生活条件等基本社会权利方面的不平等日益增长的不良社会体制,为商业贿赂的频发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官场经济”该休矣建球眼下,在少数机关和干部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的经产行为,它既不是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也不属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人们只得讥称之"官场经济"。"官场经济"的本质是以权力为手段或目的来谋私。其含义有两层:一是借助于特殊部门、特殊岗位、特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历史文化、政治体制、社会心理、现实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官场"两面人"现象的多种原因,并认为要防治这种现象,需要在干部选任中体现主权在民思想,以科学合理的赋权控制机制来配置权力资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制度,深化和创新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着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李春如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26(5):F004-F004,80,F003
读《山西通志·名宦录》感受颇多。过去,一说到封建官吏,一言以蔽之日:贪官污吏;就是清官,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说到旧的官场生涯,无不是尸位素餐、养尊处优、荒淫无耻、百无聊赖。一说到官僚,就会浮现出一幅幅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图画来。这些看法,从本质上、总体上讲有一定道理,它反映了那个社会的实质及其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和阶级关系现实。然而,缺乏具体分析,仅满足于这样的结论,也未免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14.
温凤霞 《理论学刊》2006,(5):121-1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以官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们主要以曝光官场内幕、反映官场权力斗争、描写官人宦海沉浮、揭露官场黑暗腐败为主,我们统称之为“官场小说”。其中,以描写官场的权力、斗争和官人的宦海沉浮为主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官人》、《官  相似文献   

15.
梅桑榆 《唯实》2001,(11):69-69
美国人苏伦斯·丁·彼得根据对官场的观察 ,综合归纳出“官场定律”若干条。既然称之为“定律” ,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像那些科学方面的定律一样 ,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涵盖力。桑榆读之 ,觉其中多条可与中国官场对照 ,故从中选出数条 ,逐一评释之。其一 :如果事实与理论不一致 ,这事实必须被除去。评释 :官场中之理论 ,多为官场中人从自己的立场或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推出的 ,或者说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出来的 ,不论是否合乎实际、合乎民情 ,这理论一经当权者制定 ,就成了“真理”。凡是与“真理”不一致的事实 ,当然必须被除去。否则怎能…  相似文献   

16.
腐败大案后,官场难免受到冲击。13年来,冲击却在官场内外分裂——对官场本身的冲击越来越快被控制、消弭;对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对于罗荫国,茂名三缄其口。"不会有人愿意谈。"广东省茂名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邓汉波明确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即便在此前广东省"两会"上,时任茂名市委书记邓海光被媒体问及此事时,也就简短几句了事。这是茂名腐败大案后的一个碎  相似文献   

17.
官场潜规则是指官场中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互动博弈中自发生成,隐匿在正式规定下一些不成文但又被广泛认可,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的内部规则,是一种非正式制度和消极的组织文化,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官场潜规则的盛行主要是官员自身利益驱动、正式制度的缺陷和积极行政文化的缺失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上回说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会议上,直指某些领导干部在各类书画、艺术协会兼任领导职务,"怒批"书协"官气"太重,让官员违规兼职这一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关注。近期,全国各地相继晒出"清理领导干部违规兼职"的成绩单,收获颇丰。严格此方面的管理,进一步遏制了不正之风,净化了官场,也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责任与担当。在当前全国上下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推进作风建  相似文献   

19.
<正>广东:领导不得称"老大"廉政瞭望第7期《官员称呼的真讲究与"穷讲究"》刊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近日,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们"等庸俗称呼。在资深媒体人石述思看来,"老板"说明上下级尊卑分明,"老大"说明官场中的人身依附严重,"哥们"说明官场中人情第一,原则第二。禁止互相乱称呼容易,但解决官场病态扭曲的体制机制很难。  相似文献   

20.
张弘 《廉政瞭望》2009,(9):50-51
《国画》出版距今已经10年了,作为“官场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开拓者,47岁的王跃文被誉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而写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金饭碗”不能再端了,同僚们嫌他点破了官场潜规则。近日;在湖南省作协,王跃文向笔者畅谈他弃政从文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