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官民如何互动。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启动的,间.社会并没有成为一个足以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事情的变化是在最近这几年。这就是我多次引用裴敏新的话所说的“社会生态已变”。虽然现在还很难乐观地断定民众左右历史进程的力量有多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使之成为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中国奇迹等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特色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文化钥匙".  相似文献   

3.
王洪树 《探索》2015,(1):45-51
社会协商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与构建共享性社会秩序的产物,具有内生性特征。内生自发的社会协商,在当代中国演化成为促进中国底层社会自治和政治-社会沟通合作的多元民主活动、对话平台与整合机制,是中国对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探索,是以协商为主要民主偏好的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建构渠道,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多维理论审视下的社会协商,形成了现阶段以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主、社会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发展逻辑。它的未来生长和民主功能发挥,将在培育"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同时,促进二者在沟通协调中互动合作与和谐并存,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4.
谢正富  赵守飞 《求实》2015,(2):71-81
从行动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基层治理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政府的"不出事"逻辑和民众的"闹大"逻辑,这两种逻辑分别从单向主体入手展开研究,只能就基层治理中社会冲突的一个侧面进行解释。"不出事"逻辑是政府的行动逻辑,"出大事"逻辑是民众的行动逻辑,而社会冲突往往是双方甚或多方互动的结果,并且行动主体还将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行动方式。鉴于此,在详细比较和梳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胡克定律的基础上,将"不出事"逻辑和"出大事"逻辑通过弹簧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有机整合起来,提出了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弹簧模型"。弹簧模型包括一个核心概念、两大行动主体、三种条件因素、四点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已经成为塑造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社会结构的日益重要的力量。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最有可能实现市民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顺利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整体呈现出"金字塔"型或"倒丁字"型,离真正意义上的"橄榄型"结构还有很大的差距,整个社会异质性、封闭性在增强,社会流动性却在下降。未来中国需要花大力气培育中产阶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产阶层。动态、健康的阶层分化态势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整合社会力量,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青年创造实现理想的空间和机会,是未来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1946~1947年间,中国言论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新五四运动"主张.一是国民党主导下的"新五四运动";二是共产党主导下的"新五四运动";三是美国主导下的"新五四运动".这三种不同的"新五四运动",对五四的解释互不相同,但又都是政治性的,都是从现实的政治需要出发,为各自的政治立场服务的.所谓"新五四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民众动员运动,它反映了战后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分化互动及中国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发展视角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人的依赖,经过物的依赖,最终到能力依赖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未来社会的分配公正呈现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过程.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实现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正确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群山 《廉政瞭望》2007,(7):52-53
追求公平正义,倡导社会和谐,是当今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主旋律。推动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人文理念起着关键性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激发人的热情,使人人都参与其中,弘扬公平正义价值观,共同建设和分享和谐美好社会。对此,笔者对欧美一些国家进行考察研究,从中感受到异国社会和谐的人文理念,民众与当政者互动,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  相似文献   

10.
民众反腐获得感是衡量反腐败工作效能的重要指标,更是对政府“公信力”起到重要影响。相关问题已成为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但鲜有研究探讨民众个体内部和外部结构性特征对其反腐获得感的影响作用。鉴于此,本文从民众内部社会经济地位与外部政治参与的综合视角出发,探究其对民众反腐获得感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民众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其反腐获得感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民众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其反腐获得感过程中起到不完全中介效应;而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则会削弱民众反腐获得感状况。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亟须创新完善民众参与途径和方式,积极疏导群体性行为;并着力加大腐败治理力度,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民众的反腐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是当前中国媒介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微博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其开放性和平等性为民众相互对话、达成共识提供了平台;其批判性和互动性为民众参与并分享政府权力提供了空间。微博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社会公共领域发展的日趋成熟,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提供更加制度化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促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获得了一种更加活跃的形式。然而,微博公共领域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依然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嘹望》周刊年初曾发文认为,2009年可能是群体性事件的高发年。人们多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现象,并未把中国传统文化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当作一种思想资源来考察。其实这是个古老的社会问题。孟子曾借此类故事,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邹、鲁两国交战,邹国官吏战死多人,但亲历战事的民众不仅视而不见,反而见死不救。  相似文献   

13.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两种思想从表面上看是互相矛盾的,但事实它们之间的鸿沟并不是不可逾越,他们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途暗淡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开辟未来。在中国众多革命精神的"富矿"中,长征精神无疑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美国《人类一000年》一书曾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100件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新”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喆 《廉政瞭望》2011,(4):46-47
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字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管理方式是落后陈旧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完善和规范。一些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缠绕中国发展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依靠公众、媒体、社会团体等力量来解决。从前我们总是认为"水能覆舟",现在我们应该更看重"水能载舟"。  相似文献   

16.
韩美群 《学习论坛》2006,22(8):56-58
就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最根本的和最终决定力量;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两种思想从表面上看是互相矛盾的,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的鸿沟并不是不可逾越,它们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的一生是短促的,但也是饱满的,他毕生洁身远名、淡泊寡欲,廉洁克己,肝胆照人.虽身居高位、名满域中,但在人际交往中从不居功自恃,总是虚怀若谷、温良敦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 一、关心民众生活、尊重普通劳动者 李大钊尊重民众的力量,他认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1916年他发表《民彝与政治》这篇文章时,就明确地指出,英雄源于民众,民众才是真正的创造历史的英雄,他说:"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离于众意总积则英雄无势力".他较早地运用唯物主义打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唯心思想及伦理道德的束缚,肯定人民的力量,把"民之意"作为统治中国的"鼎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程序正义"观念与中国的普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秋红 《探索》2006,(4):180-182
"程序正义"作为一种理性的法律理念,在西方国家渊源颇深,对西方民众影响甚远,并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吸纳.在中国,程序正义的理念已经通过立法化、司法化逐步确立,但其被接受和认同的深度、广度还不够,因而面临着从官方话语回归于民众法律意识、即民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中国实现法治目标、与世界法律文化大潮相融而必须正视的一大问题,也应是中国继续实施"普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当一国发展成为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国并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时,该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必然会产生双向互动增强的趋势。这种互动的方式与程度既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执政水平、对外政策与开放程度,也取决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其具体性质既可能是良性互动也有可能是恶性互动。中国推进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协调好国家"个体"利益和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三位一体"的基层工作体系,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实现了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从政党、国家、社会三维视角对这一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进行学理审视,我们发现:政党建设从"内部整合"走向对社会的"外部整合";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党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中介环节;社会自主性与政党建设和政府转型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