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兰 《廉政瞭望》2014,(11):58-58
我计划今年5月去一趟台湾,不料从3月的反服贸开始,台湾“学运”不断,4月爆发的反核四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友人劝道,彼岸“学运”一波接一波,想等他们消停再去,可够得等。其实这些“学运”多以请愿为主,即使是涉及大陆的反服贸,也不会对大陆游客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1947年,当关内国统区广大的青年学生正广泛地进行着一波又一波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学潮时,东北解放区的广大青年学生则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普遍而深刻的思想改造运动。东北解放区学运与关内形成的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由东北当时的特定环境和东北学生的思想特点所决定的。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内斗争的焦点。蒋介石为了抢占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大量向东北调兵遣将,形成"关内小  相似文献   

3.
1949年,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并没有服输,在 美国给予大批军援经援情况下,他从不停止叫嚷"反 攻大陆,光复国土",直到弥留之际,还把蒋经国叫到 病床前,仍念念不忘"反共复国"。最后,带着一枕黄梁 梦,撒手人寰。 全岛总动员 蒋介石溃退到台湾时说:"不是共产党打败了我  相似文献   

4.
旅台见闻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8,(20):51-52
体验"绕航"2002年11月下旬,我有幸到台北参加了"海峡两岸电视节目交流暨广告研讨会"。自1987年11月2日到2002年年底,台湾来大陆探亲旅游的人达2750万人次,而同期从大陆到台湾的人却只有60万。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计算如果每天有1000名大陆游客来  相似文献   

5.
于右任,民国元老,大书法家,大诗人,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者。他虽然去了台湾,但仍然赢得海内外包括中共领导人的最广泛的敬重。2003年3月,温家宝就任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他临走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这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  相似文献   

6.
台湾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认为,2004年台湾大选,陈水扁最大的助选员是大陆。因为大陆近一年对台湾的大量入超,使台湾摆脱了经济凋零的窘境。如果没有大陆经济拉动,去年台湾贸易损失将达200亿美元。在台湾经济高度依赖于大陆的形势下,如果大陆真的不跟你玩,台湾绝对吃不消。大陆对台湾摊牌,而其中对台湾进行经济制裁的可能性最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陈林认为,经济制裁相对于军事手段,虽然不会伤及性命,但是也必然殃及无辜,影响岛内人民生活,助长社会敌对情绪,反被“台独”政客加以利用。出于投鼠忌器的考虑,诸如贸易禁运之类…  相似文献   

7.
大陆与台湾本就属于同根同脉,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交流对促进两岸友好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参与中国大陆的改革与建设,与大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合作双赢的成果,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本文参考了对台湾高校学生的相关调查数据,着重分析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从多个层面分析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包括各地区的区域意愿等。通过分析给出关于大陆促进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望两岸青年加强来往、加深合作。  相似文献   

8.
桑登平 《唯实》2014,(5):91-94
<正>最近一个时期,以学生为主体的台湾地区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以下简称《服贸协议》)民众,在岛内个别政党和一些政治人物的动员和煽动下,冲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占领议场,要求重新审查《服贸协议》,还试图强入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这不仅让台湾当局感到困扰和恼怒,更使那些原本可以借助《服贸协议》扩大再生产的广大台商忧心忡忡,而且,对台湾政经局势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反服贸运动的由来两岸签署《服贸协议》以来,台湾各界对此的讨  相似文献   

9.
聚焦     
<正>台湾拟再增15个赴台个人游城市据台湾媒体报道,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实施两年多,成长快速。台湾观光部门最快在今年4月将每天大陆游客"个人游"人数上限由3000人增至4000人,并拟新增加15个开放"个人游"的城市,包括哈尔滨、大连、贵阳、烟台、无锡、常州、南昌、徐州、佛山等。目前,大陆游客入境台湾最多只能停留15天,将考虑放宽到一个月。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爆发后,台湾虽与祖国大陆几近隔绝,但因两岸血脉相连,命运与共,也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宣传与组织,台湾同胞欣闻大陆爆发辛亥革命,便立即掀起了新一波的抗日武装斗争,使爱国斗争的种子在台湾深深扎下了根.  相似文献   

11.
一、美国正寻机介入两岸事务长期以来,美国方面的主流意见认为,两岸统一的状况出现,将是因大陆单方面运用武力强行"吞并"台湾所致。但是,近两年来,两岸间经贸交往的程度与速度、人员往来的密度,以及大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程度急剧上升,均促使美方的主要观察人士了解到,这种热络的互动关系所累积的基础,将让台湾主流民意选择与大陆统一的可能性,有逐步提高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马军 《廉政瞭望》2014,(11):31-32
3月,与台湾“学运”共同出现存街头的还有政治段子。 台湾“立法院”被学生们“占领”期间,周边的济南路和青岛东路上,除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就是贴满墙壁、路灯和车辆的漫画。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2,(3):2+65
"半屏山啊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想起这段歌谣,81岁的台胞郑坚忍不住落泪。自两岸隔绝后,他与台湾家人联络艰难。2008年2月15日,在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郑坚寄出直邮台湾的第一封家书,他期盼的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实现。  相似文献   

14.
1949年4月17日,国民党驻台湾空军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员杜道时,驾驶一架美制C-46运输机从台湾新竹机场起飞,冲破国民党飞机的围追堵截,降落在我解放区徐州机场上。从上世纪40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台湾先后有几十架飞机起义飞归大陆,而杜道时则是从台湾驾机起义飞归大陆的第一名飞行员。更鲜为人知的是,杜道时当时驾机在我解放区机场降落时,因为我地面炮兵部队未看清联络信号,竟然万炮齐发差点将他打下来。  相似文献   

15.
正廖信忠说,大陆的对台事务官员中,不少人都看过他的书,因为通俗易懂,且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写台湾。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台湾海峡的地理距离和政治文化因素,双方难免会有对彼此的误解、好奇。台湾作家廖信忠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中介商"、"搬运工",他在《我们台湾那些年》一书中,用通俗轻松的大白话,向大陆民众讲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台湾,讲台湾几十年来的剧变。他直白、坦诚、谦虚,也不刻意抬高自己,熟稔在大陆的生存逻辑,声称自己就是在卖文字钱,但依旧保有野心,不希望影响什么精英,影响一下普通民众和官员就好。  相似文献   

16.
大陆、台湾的几位历史学家在一起用餐时,因为其中一位是大陆研究毛泽东的知名专家,于是,大家的话题自然而然转到毛泽东的人格与政治思想等问题上。其问我(作者)谈道,我读蒋介石生活秘书翁元口述的《我在蒋氏父子身边四十三年》一书,觉得可以对蒋介石与毛泽东各自在私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作一比较,从中体会两人在政治上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两岸通婚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以大陆女性跨海出嫁到台湾居多,并逐渐成为台湾社会新的移民群体。因"移民"和"媳妇"双重外来者的身份,台湾的大陆女性配偶要面对婚姻与移民的双重适应与文化挑战。文章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结合田野调查,对大陆女性配偶社会支持的特点进行描述与分析,以期对她们的通婚行为有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影响到台湾内部,引起美国政府的严重不安,于是加紧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蒋介石希望大陆方面有所行动,以维系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1959年,毛泽东跟当时苏联驻中国大使透露,1957年蒋介石曾经托人带话给周恩来,希望我们能好好地把金门炸一炸、打一打。1958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对我国台湾的干涉也进一步升级。是  相似文献   

19.
一、民国史研究述略一年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是由海峡两岸的学者共同推动的.5月,近代史研究所尚明轩等三位学者应邀前往台北,参加"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这是大陆民国史学者首次正式赴台,被称为"台湾史学界一大盛事".台湾岛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几乎全部参  相似文献   

20.
反"服贸"运动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掀起的一股政治逆流,然而正是这一事件实质上宣告了台湾当局多年来大肆鼓吹的"台湾经验"的彻底破产,这是那些风潮的策划推动者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