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昊 《党史文苑》2010,(4):4-13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人们往往重视军事斗争因素而忽略了谈判的因素。实际上,停战谈判对这场战争的结束及其后果,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霞飞 《党史纵横》2013,(10):40-43,47
毛泽东亲自决策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五次战役,给美韩军队以沉重打击,美韩军都清楚,想在战场上取胜已经不可能了,便提出了进行停战谈判。毛泽东同意谈判,并指挥我方谈判代表与朝鲜方面谈判代表密切协同,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3.
解方这个名字,或许不为中国的大多数百姓所知,然而,凡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这场反侵略战争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深深地记着他,钦佩他,怀念他。为什么?因为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谋长,在战争开始的最初艰苦岁月里,曾殚精竭虑地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作战,夺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他还作为朝鲜停战谈判的我方代表,在谈判桌上同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以及志愿军党委赋予他的谈判使命。岁月流逝,冲刷了人们的多少记忆,但解方将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精湛的作战指挥艺术,卓越的军事外交才干,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革命精神,却给他的战友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性战争,也是一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局部战争。我军在这场战争中,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灵活机动,扬长避短,经过两年零9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了高度现代化的敌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这场战争中也获得了新发展。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出兵40周年的今天,回顾当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导这场战争的实践,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哪些新发展,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是极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党史文汇》2001,(5):F002-F002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援越抗法的斗争,显示出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夏明星 《党史纵横》2012,(11):15-17
1955年1月,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大陈岛战役的序幕战——一江山岛登陆作战。在这次军事斗争中,美国当局发出了战争叫嚣并采用举行军事演习等多种干涉手段,对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实施阻挠。当时,中央军委、毛泽东高瞻远瞩,及时制定灵活的斗争策略,对作战行动提出具体指导和要求,始终牢牢掌握着战局控制的主动权,粉碎了美国当局的干涉试图,赢得了这场军事斗争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7.
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解读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战役、英雄人物的事迹对于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13,(5):59-59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飞 《党史纵横》2013,(10):44-47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和中央军委主持常务工作的周恩来,倾心竭力协助毛泽东指挥抗美援朝战争,更为战争取得胜利和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总纲领、总原则,它主要规定完成战略任务、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明确军事斗争的重点、主要战略方向和相应的战略部署,是一定时期内或一次战争中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实施的行动准则,是军事战略的主体和核心。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军事斗争的政治本质,紧紧抓住我国军事斗争中意识形态斗争这个根本,加强部队宣传思想工作,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目标要求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中国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都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抗美援朝战争也不例外。我们记述这个重大历史时,不能忽略的是,苏联对于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给予了很大支援,对于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强  苗泉竹  许超 《党史文苑》2009,(11):37-38
毛泽东军事斗争策略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我党我军克敌制胜的思想之源。在境内各种分裂势力和境外各种干预势力日益猖獗的今天.应合理确定战略目标、科学筹划战争目的、大力调整军事力量、慎重决策军事行动、准确把握作战空间、力求速战速决取胜。通过灵活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斗争策略,打击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党史文汇》2001,(3):F002-F003
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是中国人民胜利抗击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军事斗争,同时也是维护和巩固中国的独立和安全的外交斗争,它不仅充满了新中国在对外事务中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崇高精神,而且突出体现了新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不畏强暴和说话算数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党员》2011,(7):27-28
“弥天大勇。”毛泽东入渝谈判,民主人士柳亚子如此赞叹。在渝43天,毛泽东以高超的斗争艺术,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将内战之责嫁祸于中共的阴谋,并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敢打必胜的战略气魄,领导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指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打赢了这场立国之战,取得了军事上政治上的辉煌胜利。毛泽东在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筹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坚持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出国作战重大决策;二是力争主动以驾驭战争发展进程,进行科学预置与灵活调整,做好战争准备、开局、转换和收局;三是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紧盯战争之变与对手之变,扬长避短创造新的制敌战略战术;四是发扬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综合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斗争手段,以总体战方式战胜对手。回顾总结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指导艺术,对于我们今天赓续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有效应对风高浪急、日趋复杂的新风险新挑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军事斗争准备,自觉根据时代演进不断创新军事斗争准备的思想与实践内容,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包括:军事斗争准备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军事斗争准备要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切实做到"实备""全备""强备""快备";军事斗争准备需作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面准备,有效整合物质力与精神力,形成压倒强大对手的综合力量优势;军事斗争准备要审时度势,依据安全形势变化、世界军事革命发展、各个战略方向消长等及时调整。这些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的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方纵横捭阖,积极开展军事外交。对敌,与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进行了激烈焦灼的军事谈判;对友,加强与朝鲜军民的国际友谊,争取获得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军事援助;对整个国际社会,树立我军的良好形象,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军事外交的积极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抗美援朝战争朝向有利于我的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效民 《党史文汇》2002,(12):21-22
1937年12月,山西省五台县北高洪口村的16岁少年杨尚德参加了八路军。从此,他开始了半个世纪的非凡的军旅生涯。这期间,他的父亲和哥哥于1938年10月为掩护八路军转移而惨遭日军枪杀;他的胞弟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国捐躯。战争的残酷,使他经历痛失亲人和跨越生死线的考验,但他为革命奋斗的信念从未改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杨尚德,有许多斗争故事被记录在一些军事书中,特别是他长期在叶剑英、聂荣臻、罗瑞卿、杨成武等高级军事领导人身边的工作经历,鲜为人知,充满惊险和激烈,人们可从中体味那…  相似文献   

20.
唐蕊 《党的文献》2018,(3):59-65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除了战场上的直接较量,关于停战谈判的斗争也进行得十分艰苦。周恩来作为当时主持日常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直接领导和指导了停战谈判工作,为推动谈判进行并取得理想结果付出了艰苦努力。他不仅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更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显示了高超的谈判艺术:在谈判时机的选择上,周恩来根据战场形势作出冷静清晰的判断;在谈判人选的斟酌上,周恩来选择了经验丰富的李克农,并给以原则策略和具体操作方面的指导;在谈判过程中,周恩来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于坚持、让步、僵持、变通的策略运用匠心独具,同时又注意协调与苏、朝两方的关系,最终推动了停战协定的签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