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提法,深刻阐述了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的密切关系,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指导性和督促性作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后来理论界对此提法产生了疑惑,并提出以下几种主要看法:一、‘淹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是法治经济”;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不是法治经济”。第一种看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政府任何非规范行为都会导致市场的扭曲和市场秩序的混乱。一些重要的宏观调控,必须…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这就点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法治经济的关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之"法"必须具备基本的公平正义价值。"法治"之"法"必须具有至上性,就市场经济而言,法律要能约束政府权力,保护和规范市场主体的权利。(一)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而不是权力经济  相似文献   

3.
姜剑萍 《求实》2003,(Z1):59-60
德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道德和法律分属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两者的功能是互补的。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是单靠道德或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从计划经济转化市场经济的我国,就更需要注重威信并行、德法相济。过去,我们虽然强调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上升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仍有一些人提出“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将德治与法治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这都是没有辩证理解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历史时期,摆正德治与法治二者位置,进一步强化德治与法治的作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下的德治与法治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4.
卫兴华 《前线》2014,(12):7-9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的部署为契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以最近一次的经济“软着陆”为标志,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已基本结束。但是,长期以来累积的体制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法制建设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秩序比较混乱,存在着金融隐患和金融风险。因此,很有必要探讨金融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充分认识加强金融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要求强化法治意识焦秀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道德对法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离不开道德,法律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的弥补,道德是法治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国家法治大厦的出现,都只能构建于现实社会,它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我国,实现法治化,也应有其客观基础,实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注重道德的辅佐力量,德法并治是法治的道德基础;现行的法律应该是符合多数人利益、体现社会公正的“善法”是法治的法律基础;实现人治观向法治观的转变是法治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法制体系,让群众对生活环境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更有底气。"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省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环保获得感。"8月1日,在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贵州省反馈督察情况会议上,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老百姓的环保获得感,是检验贵州生态文明建  相似文献   

10.
栾爽 《探索》2002,(1):69-72
法治作为人类法律秩序,有赖于文化的支持。西方文化所蕴涵的超验性独立品格、理性主义、追求正义等精神为其法治的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欠缺法治成长的精神根基,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移植,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同时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以创建一种现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为当代中国法治奠定竖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治观念的培育是中国法治化的难点之一。要实现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法治观念,这是法治化赖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历史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法治的实现更需要人的能动活动。由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人治制度向法治制度的创造性转换过程,因此,屏弃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观念,并使之普及、深入,使法律至上的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将显得更有意义,本文拟或此作些探讨.一、传统法文化的涓极影响中国法律传统…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信用问题越来越显现其重要。信用的匮乏,不仅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影响了生产者的声誉,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破坏了国家的投资环境和公信力,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整肃信用秩序,发展信用关系,建设信用社会,打造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青年经济学者汪丁丁博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陈蓬的采访时提出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见1996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汪博士认为,经济学包含着对人的关注,包含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经济学家无法回避对道德问题的讨论。针对“市场经济的自然的道德基础是自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法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相对而言,道德建设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教益和启示表明,法治与德治无主无辅,不可偏废.在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的今天,如何弘扬优秀的法律文化,并以此为根基选择和重构治国方略,对于我们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严格的法治经济。所谓法治经济,就是按照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愿的法律来运作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是法治经济,这是由以下客观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陈运华 《探索》2001,(5):139-142
实行法治必需以基本的道德观念做基础,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是治国方略的最佳模式.要通过以德治国促进依法治国,提升立法主体的道德水准是前提条件,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是关键,加强司法人员的道德教育是重要环节,培育守法主体的道德义务感是持久力量.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不仅需要法制基础,更需要“法治”基础。在探讨市场经济与法治的相关性时,应重视法治理性的维度。法治理性是市场经济模式发生与运行的重要化基础之一,它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前提和人道根基。在西方,法治理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罗马法复兴运动和罗马法私法原则公法化来完成的。法治理性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形成、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基础观念是法治观念的前提。大力培植和增强法治的基础观念,才能更具深度和广度地增强法治观念。立足我国国情,法治的基础观念包括公民主体观念、尊重人的观念、平等观念、抗争维权观念、法律限制权力的观念、遵守日常规范的观念、吐故纳新观念、现代公共观念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袁俊  邹星 《求实》2005,(12):54-56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构法律至上、崇尚人性尊严、权利本位等法治理念;要坚持立法为民,保障民众最大限度地有序参与立法过程,充分反映和汇集民众意愿,有效沟通和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推进立法民主化;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和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0.
钟奇江 《世纪桥》2007,(3):64-65
建构法治社会需要具备一定基础,其中,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精神文明是思想文化基础。我国要想建构法治社会,就必须夯实这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