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兴,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传统社会。文章通过分析古希腊城邦制、中世纪的教会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社会契约理论,得到的结论是公民社会理念在历史长河中以不同的形式与结构隐没,并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必然是一个公民意识很强的国家,而公民意识的发展,则依赖公民社会的建立。国家向社会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就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国家也属于社会的一部分,讲社会权力当然也包括国家权力。但我提出的社会权力理论,其逻辑起点只是从国家与民间社会相对应的视角,即相对于国家权力来说的社会权力。它是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化格局下,社会主体拥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而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支配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民社会组织中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较快、积极作用日益展现、能力逐步提高,但是路径依赖比较明显,还不足以成为政府的平等伙伴.为了使社会发展不构成国家建构的短板,一个同样强大的公民社会亟需得到发展:应将公民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纳入政治体制改革当中,完善培育公民社会组织的能促型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频频发生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解读和研究这些矛盾发生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对其本质性认识。我国的转型主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向和谐社会建设转变,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国家与公民个人处在不同的关系模式中,三种模式分别是“控制——服从”“缺位——权利”“服务——共享”,由于国家与公民个人二者的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矛盾较少,而在市场经济时期矛盾频发,通过和谐社会的建设,又将步入一个矛盾逐渐减少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国家回归社会是逻辑和历史的必然,而公民政治参与是沟通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应培育积极政治参与型为主的复合公民文化;从体制、制度上保证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8.
公民服兵役的义务是一种基于公民责任而产生的国家义务。对国家和公民关系的不同理解,直接决定着兵役义务的存在基础,也引导着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为主要类型的兵役制度的确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有本质不同的国家和公民关系,依法服兵役是公民应尽的光荣义务。我国的兵役制度呈现从义务兵役制向志愿兵役制过渡的发展轨迹。吸收高素质优秀青年参军入伍是新形势下公民服兵役义务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Civil society的内涵在西方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其中文译名"公民社会"目前主要指的是国家政治系统之外,非市场经济系统的一个领域。由于没有明确的国家-市场-社会划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非常不平衡,因此,按照西方标准人们对中国是否有公民社会存在质疑。我们认为,既然已经在用公民社会这一概念解释中国现实,就不必拘泥于西方标准,而应该以一种开放、多元的眼光,将中国的情况理解成有别于西方的一种公民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平等、自由地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在。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社会中的公民社会组织,应该加以正确的管理和积极的引导,使之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民身份是维系国家良性运行的重要构件。在民族国家的视域里,西方公民身份是在一个由多元维度动态交织的过程中被建构起来的,至少包括道德文化维度的同一性建构策略、国家赋权维度的功能分化建构策略、社会矛盾维度的排斥性建构策略。在风险社会语境中,现代西方公民身份的建构情境、动力、空间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公民身份的基本问题约束,西方国家尝试在社会构成、民主范式、空间结构、文化内涵等方面重构公民身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公民社会的权利意识觉醒,自主理性政治参与的要求日趋强烈。但原有政治体系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一要求。协商民主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兴的民主理论,具有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培育健康的公民文化、规范国家权力运作、有效克服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的独特价值,必然会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互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协商民主作为更高形态的民主政治形式,需要全社会诸多方面的调整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运用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透过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通过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方式镶嵌在社会中,这种镶嵌发挥着统帅社会的功能。政府型塑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社会组织也从更多方面参与到了社会管理当中,通过将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原有的和新生的组织要素进行重构,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重建和组织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公民性格与公共利益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问题是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论题。行政学界多从“公共性”存在的维度诠释其与“私域”的界限。对于公共利益的表达及其程度分析,人们主要确定了公共立法与执法的制度标准,于是政府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就逻辑地成为主导性影响因素。事实上,随着公民社会的演进与发展,个体之“公民性格”的养成理应成为公共利益表达的基础性约定因素。本文通过对公民性格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讨论公民性格养成与公共利益表达程度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图证明公民性格在现代公共管理发展中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演进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点,从古代到当代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民社会文明观,17-18世纪的公民社会政治观,19世纪初的公民社会经济观,当代的公民社会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十四大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社会自治运动的兴起,各种民间组织的壮大,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提供了实体性支撑。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育是中国民主化进程顺利推进的基本路径之一。以公民社会的构建为视角来分析当前的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得失,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较好地解决困扰村民自治中的一些问题的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社团革命”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即公民社会理论。从国家与社会二元理论结构基础上发展出的国家、经济、社会三元理论,将公民社会看作是国家与经济控制之外的社会领域。公民社会理论的中心话题是如何建立具有自治、自主、自律性的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等的社会组织。从非政府公开行政角度,我们可以将由非政府公共组织实施的非政府公共行政大体分为基层自治行政、公共事业行政、民间志愿行政、社会中介行政四类。非政府公共行政凭借非市场、非政府机制运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经济的近期发展为以自觉、自律、自治为核心精神的公民社会的进步构筑了客观环境,城市社区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活例证和重要研究样本。这一研究命题的真实性和现实价值不仅既存于中国大陆的诸多城市,甚至可以涵涉香港和台湾地区。为此,本刊特邀沪、港、台、京四地学者对“城市社区和公民社会”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一次多种视野、基于实证、总结现状、瞻望未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和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研究房地产泡沫的性质、危害和防范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价格为中心选择对房地产市场有较强代表性的静态和动态两组指标进行比对研究,为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监控提供支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权利观念总体上区分为人权范畴的与非人权范畴的两大类。非人权范畴的社会权利观念由于预设了对社会权利的历史主义理解,也能结合具体的制度实践,从而确保了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与解释能力。但是这种社会权利观念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如如何有效地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等,因而在具体应用时对其有效性与限度应有所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