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实》202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扶贫工作的政策供给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系统构建农村老年反贫困制度,不仅契合了贫困治理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迫切需求。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表现为物质收入的相对贫困、基本能力的相对贫困与基本权利的相对贫困。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治理路径有赖于加速提供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健全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激发农村老年人反贫困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2.
经过以往三个阶段的扶贫,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同时一般经济增长的缓贫效应在减缓,农村贫困人口正面临可能滑入文化性贫困境地的危险。要解决这一问题,资金扶贫是基础,技术扶贫是关键,教育扶贫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贫困人口大都分布在地处中西部的经济、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国家实施反贫困战略10余年后的今天,深入探讨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微观机理,对于制定正确的“九五”期间反贫困政策,圆满完成“八七”扶贫攻坚任务和目标,争取在本世纪末期和下个世纪初期实现全面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将从农户经济流程开始探讨这一问题。一、贫困农户经济流程概述农户经济流程即农户经济运动的过程,它是农户经营目标、行为特征和社区环境影响的综合反映。农户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单元和基本社会单元的统一体。在经济单元中…  相似文献   

4.
刘振杰 《学习月刊》2012,(17):25-27
农村贫困治理是一项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大题、难题。在各种扶贫开发措施均难以凑效的情况下,意味着反贫困已经进入后攻坚时期。而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社会福利政策的新取向,资产社会政策为困扰社会发展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析思路,为我们创新救助模式、转变救助策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鉴于此,适时调整扶贫模式,转换治贫理念,实现由开发扶贫向发展扶贫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4,(3)
基于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实需要,目前农村贫困治理已逐步由收入支持向注重发挥贫困农民自身作用的内源反贫困模式转型。在此过程中贫困农民文化教育状况具有关键性意义。应转变目前农村文化教育救助主要局限于减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负担的单一经济补救功能,着力在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观念转变、心理健康改善及挖掘他们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6.
中国扶贫攻坚走进一个任务艰巨的历史阶段。对此,有识之士提出.必须采取四大举措。举措一: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首先,针对投入不足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家作为扶贫资金主渠道要设法增加资金投放,同时,还应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一是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反贫困行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举措二:大力发展教育.进行文化精神扶贫。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众所周知,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问题。但是,恰恰在提高人的素质问题上.又受制于贫帘。有专家…  相似文献   

7.
摆脱贫困是党和人民的历史夙愿。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揭开了相对贫困治理新阶段的序幕。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面临农村发展不充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分治二元扶贫模式矛盾等长期性挑战。我国反贫困战略也迎来了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从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从聚焦农村治贫向统筹城乡治贫、从注重脱贫速度向提升脱贫质量的四重维度转变。进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关切,因此要做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坚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治理多维贫困,构筑中等收入者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统筹城乡相对贫困综合治理,从而为解决21世纪相对贫困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它不仅表现为经济问题,同时也构成了一个持续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贫困总是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的,扶贫政策也大多是有经济取向的。文章讨论了从经济贫困到权利贫困的认识与政策转向,强调经济贫困只是表征,权利贫困才是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开发式扶贫实践的案例,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的困境,并阐释了以教育差距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如何导致了贫困的再生产。最后,我们强调扶贫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的权利状况,以消灭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为主要政策取向。在权利贫困的框架下认识农村贫困问题,就是意味着在扶贫实践中经济与社会并重,或者说将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政治扶贫:中国消除贫困的一大特色罗隆渭一、我国扶贫工作的历史性转折就马列主义观点看来,政治是精神文明的灵魂,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提出了“反贫困”的口号,并采取各种经济措施,力图改变自己国家及部分地区的贫困与落后;一些非洲国家不断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人民群众锲而不舍地与贫困问题作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防止脱贫人口大规模返贫,逐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向缓解城乡相对贫困的反贫困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在反贫困工作中,农村老年贫困人口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龄社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并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娟 《探索》2012,(3):110-114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农村扶贫开发的标准、对象、目标、战略任务进行了全新谋划升级,也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从对象识别、资金投入、项目选择、监管评价等层面,系统分析了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的现存缺陷,并首次提出其根源在于政府扶贫机构主导下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有待优化,应该构建"农村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进而系统阐述了农村合作式反贫困治理结构的涵义、构成要素和功能优势,分析了创新农村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路径,以有效应对新挑战,开创农村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地处滇黔交界处的宣威市田坝镇彝族地区被纳入曲靖市“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重点帮扶对象及“866”扶贫工程项目,是滇黔民族地区贫困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对田坝镇彝族地区贫困现状的实地调查,分析了田坝镇彝族贫困的特点及原因,提出了彝族反贫困的措施及对策,期望能为滇黔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战略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工作与城市贫困治理具有共源性,反贫困是社会工作的起点,也是其核心理念.我国政府对城市贫困高度重视,但在贫困治理中缺乏对社会工作的有效运用,这极大地影响了反贫困工作的成效.结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了"设岗、搭台、培育、购买"等一系列在城市贫困治理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消除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国政府大规模扶贫成功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的转变,成为世界反贫困领域的翘楚。我国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温饱到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扶贫理念从救济式扶贫到资源开发式扶贫继而转入绿色生态扶贫阶段。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体制改革带动型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和制度化扶贫等阶段。扶贫战备从开发式扶贫向绿色生态扶贫转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贯穿于《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实现过程,对资本条件下贫困普遍化现象进行了伦理拷问及历史透析。伦理建构同历史演进的统一促使破解资本主义社会贫困之法真正形成,生产力的大力推进及生产关系的合理调节在发展中走向一致,这是社会贫困的伦理性和历史性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的高度结合。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探究,将有力推进我国精准扶贫任务的开展,有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价值旨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消除贫困并不意味着反贫困任务的终结,相对贫困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全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减贫工作的历程,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分析脱贫攻坚后相对贫困的新特征,从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低收入群体救助制度、推进公共产品均衡化供给等方面,实现国家扶贫减贫政策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致力于农村人口尽快脱贫致富。在历经70多年的扶贫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并积累了治理农村绝对贫困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农村绝对贫困中形成的基本特征、主要经验对2020年后治理农村相对贫困提供了有益启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的紧密结合;必须坚持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多维推进;必须科学协调处理脱贫与返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一个重要思路,通过对贫困群体进行增能有助于帮助他们可持续脱贫。要切实提升贫困群体的能力,需要找到关键性的影响变量。通过对一个增能范本案例的深度分析发现,在对贫困群体进行增能的过程中,建构贫困群体对增能的文化共鸣至关重要。文化共鸣程度对贫困群体能力建设具有阀门效应,弱文化共鸣会导致贫困群体的能力增长"内卷化",强文化共鸣能促成贫困群体能力"线性"增长。文化共鸣的诞生与增能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和互动方式密切相关。经过修辞化了的符号为增能的互动提供了基础,制度化的互动又能将符号意义变得显现化和固化,二者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建构贫困群体的文化共鸣。符号、互动与文化共鸣的关系特点为深度推进精准扶贫以及对反贫困中的宣传与帮扶方案的制定等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20.
把反贫困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宁夏扶贫攻坚的新思路、新策略。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总结宁夏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分析反贫困的实践过程,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最终彻底消灭贫困,走向富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就必须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人口、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切实做好反贫困的长远、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切实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