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在福建龙岩的土地改革,是其在大陆统治时期及少成功的地区之一,但这并不是国民党土地政策的成功,而是建立在共产党土地改革成果基础上的一次特例。事实证明,只有彻底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解决中国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2.
解放初期,广东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至今50年了。今天召开纪念广东土改50周年座谈会,总结历史经验,很有意义。 对广东的土地改革运动,谈几点个人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一)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衡量土改做得好坏的标准与尺度。 对如何开展广东土改?从开始就有分歧意见,争论很大。时隔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总结土改,应有一个衡量是非好坏的尺度,这就是《土改法》。凡是贯彻执行《土改法》好的地区,就是土改工作做好了,凡是偏离《土改法》的做法,就是不对的。《土改法》是党中央经充分酝酿,征求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自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经历了三次土地改革。和平土改蒋介石刚到台湾时,台湾的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为维持其政治统治,国民党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这次台湾土改分三步依次推进。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用法律条例限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09,(10):21-21
福建土地改革以前,占全省农村总人口5.8%的地主、富农,以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占有61.3%的田地(包括公轮田);而占农村人口90.8%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人民,总共只占有38.7%的田地。解放后,福建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节。  相似文献   

5.
论邓子恢的土地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中国农民解放的标志。邓子恢是著名的农运专家,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一系列土地改革的政策、主张,为完善中共土地政策,为解放农村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坤 《学习月刊》2013,(5):46-47
尺蠖是一种无脊椎动物,一会儿收缩,一会儿放直,可是无论收与放都只朝着一个方向。菲律宾土地改革,一直以来得利的都是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就犹如尺蠖之行,虽左右腾挪,终不改其去向,社会矛盾就在土地改革一放一收的尺蠖式进程中日益发展和积累。菲律宾土改已开始一个世纪,然而时至今日,当地农村依然落后,农民生活一、菲律宾历经多次土地改革仍成效缓慢  相似文献   

7.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广大新解放区,我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这次土地改革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这场土改运动,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就作为主要议题进行了不熟。与老解放区的土改不同的是,这次土改突出的特点是:一是规模大、偏差小;二是具体政策有所变化;三是城乡建立了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土改的顺利完成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有力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龙腾沃野,虎踞丛岩。福建龙岩,是一座位于闽粵赣交界处的千年生态古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一方奇山秀水,孕育无数志士仁人高擎正义之剑,共同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长盛不衰的廉政画卷。理学积淀,滋养闽西客家浩然正气在龙岩城北的连城县郊,有一座名山叫冠豸山,因其主峰极像古代法官的官帽獬豸冠而得名,也因“刚正廉明”之隐义而成为客家名山。  相似文献   

9.
正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巨大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土地改革本身所要实现的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范畴。并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深远地影响以后乡村社会几十年的面貌。一、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有自己独特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是党的中心任务之一。刘少奇作为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组织者,发表了许多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著和讲话,对土地改革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向乡村、厂矿、高校、机关等派驻工作队(工作团、工作组)是中国共产党惯常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一直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及改革各时期。土改工作队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队史链上的一个环节,它具承上启下的地位。相较于丰厚的土改研究,有关土改工作队的系统性探讨尚显薄弱,这与其在土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符。目前学界对土改工作队的研究大多散见于土改研究中,且呈现描述者众、分析者寡;区域史多、总体史少等状况;在未来的研究中,亟需明晰并提炼“问题意识”、利用多元史料相互佐证、不断拓展新的学术增长点等。总之,关于土改工作队的研究,尚有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待进一步推进及日趋深化。  相似文献   

12.
赵刚  金亨煜 《党史文苑》2013,(12):26-28
本文概述了延边地区土地改革的过程,探讨了延边地区土改运动中的"左"右倾向问题、民族问题和群众路线问题,认识到延边地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东北根据地,有利于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延边地区土地改革的过程,探讨了延边地区土改运动中的“左”右倾向问题、民族问题和群众路线问题,认识到延边地区土地改革的完成巩固了东北根据地,有利于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付松 《当代贵州》2020,(12):40-41
海龙屯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的龙岩山巅,三面环溪、一面衔山,史称飞鸟腾猿不能逾者。作为军事城堡,据文献记载,海龙屯建有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等,屯前设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设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可谓壁垒森严、错落有致,宏伟精妙、器宇轩昂。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最大最彻底的变革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文章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 ,指出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亟需建立新的合法性基础。土地改革运动赢得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略论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当局就开始制定土地法规,准备土地改革.从1927-1937年,先后出台的土地法令和各省地政府单行章则约有240余种.然而,国民政府始终未认真执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张.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土地问题已比先前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入台后为稳固政权,蒋介石集团被迫分三个阶段,在台湾重新进行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对台湾的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当今我们认识台湾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耕者有其田,凝聚着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的热望。开国之初的土地改革运动,掀起了一场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暴风骤雨。其中,身处西南的重庆(这里所指的重庆,为直辖前的重庆辖区,即小重庆——编者注),是在1951年春夏两季集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春季土改自1月中旬至3月底结束,其间参与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0,(1):F0002-F0002,I0001-I0003
<正>12月28日上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军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80周年大会在龙岩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出席纪念大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20.
苏区时期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农村社会的调查与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学兴起有着内在的学术渊源.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社会有其独特性,党围绕着农村阶级关系、宗族组织和地权问题对苏区农村社会进行科学细致地考察.这一时期的调查成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农村问题的正确认识,不仅为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料,而且直接推动了30年代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