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有利于全省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不断增强我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相似文献   

2.
王喜红 《理论前沿》2009,(23):56-57
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境外投资的效益并不理想,境外投资企业平均存活率较低。因此,在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积极作为,企业自身也要注重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3.
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抓紧制定和规范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的监管制度,加强我国在境外企业的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协调。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具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对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我国政府对新时期实现“走出去”又好又快发展出台了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资源供求状况、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出发,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优先选择与我国政治关系好、合作意愿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有较强经济互补性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深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5.
“走出去”战略的目的是从全球的资源与市场的视角来构建中国石油发展的平台。“国内市场”是中国石油乃至整个国内石油工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是中国石油经营的主战场。区外(南方)市场是国内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国石油必须“走出去”,参与竞争。中国石油推进“走出去”战略,必须采取加大区外(南方)市场投资力度,形成与资源相匹配的销售网络;发挥中国石油整体优势,支持区外销售企业发展;加大力度树立区外销售企业的中石油品牌与形象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株洲工业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深刻认识株洲工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实施“走出去”的先进经验。三要结合株洲的实际,从具体的策略入手推进株洲工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走出去”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着重大历史性机遇。“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主力是民营企业,政府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少管、放权、优服务”。“走出去”与“引进来”应保持动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践给中石油下游企业提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新要求。根据炼化企业(兰炼)的特点和优势,走向海外的业务可以划分为紧跟“三C”工程技术服务、国际贸易、技术服务和劳务输出及油品经销四个板块。“走出去”应该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解决语言关;建立一套健全的安全保证体系;学会运用国际准则和相关法律维护权益。  相似文献   

9.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应成为中国打造国际化企业和全球品牌的新三步走战略,既有宏观层面的意义,也有微观层面的意义。从宏观层面来讲,它指导中国企业整体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与步骤。“走出去”指硬实力,是资金技术资源的实力体现。“走进去”指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成功体现。“走上去”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结合,是得到所在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尊重的体现。从微观层面来讲,“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可以具体指导一个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与步骤。  相似文献   

10.
自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的“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呈加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一大批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资不抵债’;这为我国及我省企业以并购方式获取发达国家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和实现低成本扩张带来了难得机遇。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资源紧张、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传统出口市场屡遭国外贸易壁垒,迫使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规避贸易摩擦,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些情况为我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据商务部预计,未来5到10年中国对外投资可能会超过每年吸收外资的数量。这标志着我国已逐步迈向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并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经济发展的形势超前于我国法律环境的构建和并购人才的培养等配套因素。有鉴于此,文章就完善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出现了诸如经营状况差强人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对其的法律监管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从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现状入手,说明和分析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监管模式,提出如何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法律监管的法律思考,包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限监管体制、制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法》和重新定位行政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13.
出版“走出去”战略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出版物走出国门的比例很小,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落实出版“走出去”战略,把我国出版物推向国际市场,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 ,我国对外开放将从以“引进来”为主 ,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时期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参照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的国情 ,劳动相对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应该成为我国“走出去”的重点产业之一 ,并带动产生一批真正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一、对外投资和建立我国的跨国公司 ,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趋势 ,我们要在这个趋势中得到更多的益处 ,就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更加主动地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1 .更好地利用国…  相似文献   

15.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相比较而言,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发展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对我国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需完善境外投资法规,规范管理体制;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体系建设;优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布局;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导向。  相似文献   

16.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国内与海外利益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保障我国逐渐增加的海外人、财、物等多元利益,亟需中资私营安保企业广泛“走出去”。然而目前中资私营安保企业从市场准入到日常经营等各个环节都遭受着因规则差异或制度不完善带来的诸多困境。除企业业务水平、企业内部合规等自身因素外,需要从国际法理论与政府构建国内安保企业境外服务制度的实践层面剖析问题根源。为助力中资私营安保企业有效提供境外服务、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需从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尝试参与国际私营安保产业全球治理以及完善国内规则、弥补机制空缺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以构建完善的中资私营安保企业境外服务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造就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了相当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具备了“走出去”的一些基本条件。但由于技术、制度或者经验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成功地走出去的企业并不很多。中国企业怎样才能有效地走出去?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在“十五”期间“走出去”成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应对措施,对于促进“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文化"送出去"为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以"卖出去"为主的市场化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议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重构全球文化产业链,集聚和整合全球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打造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平台和合作交流机制,建设文化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国际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企业,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外语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同步"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福建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对外投资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福建企业“走出去”在投资方式、出资方式、进入产业、进入地区等方面的战略选择,探讨为确保福建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立于不败之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分别采取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