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 ,民主政治不能脱离开现代法治 ,而且 ,鉴于法治与社会客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国的德治实践也不应该把法治放在次要地位。不管是“讲政治” ,还是“以德治国” ,都应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都应当以兴民权、行民治为圭臬。  相似文献   

2.
法律需要道德支柱,缺少道德防线的法律将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但道德更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来保障,所以应坚持二者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3.
法律需要道德支柱,缺少道德防线的法律将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冲击,但道德更需要法治的强制力来保障,所以应坚持二者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强调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这一精神实质,对于新形势下提高政法工作水平,努力遏止司法腐败,不断强化政法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德治观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  相似文献   

5.
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形势下,纪律和规矩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线。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规矩问题的系列论述,本文分三部分对守规矩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第一部分指出我们党内存在着诸多不守规矩的现象,并且依据影响的程度不同,分层面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部分强调治理不守规矩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党和以德治党两手并重,既要加强法治和党纪建设,也要增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二者不可偏废。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建立反腐败长效机制,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飞跃。这一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在实践上,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大量来稿中撷取精华,编辑了这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近期,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规划的反腐路线图逐渐明晰,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令人振奋:首先是严厉打击,让腐败分子不敢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笼子,让腐败分子不能腐;最后是巩固思想信仰,实现人的现代化,让人不想腐。如此剑与书结合,符合了反腐倡廉的一般规律,对根治腐败问题大有裨益。古人在总结有关经验时,已经看到,廉洁其实有三重境界。明代《从政录》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  相似文献   

8.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者缺一不可。必须从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考察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入手,就正确处理好守法与用法、理论与实际、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法制教育与德育、法制教育与依法治校等几个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人性张扬与传统道德的对立 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以德治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德治"即德政之治,它是以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作为统治手段和社会管理模式.几十年来,历代统治者都是实行"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作为管理国家和调整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治国问题上的以德治政和以法治政的争论,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孟子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孔、孟创立的"德治"思想,为后代的德治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根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规范须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状况制约着立法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为法的制定创造有利条件,对法的实施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德治、法治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才是完备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2.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法制建设,也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逐步创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要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需要吸纳传统道德积淀中的优秀部分,也需要充实时代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要努力建设与发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法律和道德在治国中的地位和关系 ,我国自古就有争论。古代法儒两家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并未能辩证地解决这一问题。当前 ,我们必须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协调发展 ,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占据了人心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现实。相反 ,“计划经济”和“人治”的思想已为世人所唾弃或者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提出“以德治国”是否有必要呢 ?从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角度看 ,“德治”又有何学理上的根据呢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区区几千字难以说透 ,在此我只想简单地谈几点看法。首先 ,“德治”不等于“人治” ,“德治”也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道德理想主义。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的无形影响 ,在许多人眼里 ,一提“以德治国” ,就很…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以德治国,选择了德法并重的治国方略。很多人甚至部分学者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误解,把这一方略看作是向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回归,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错误思想。如果不澄清各种错误思想,明确划分传统德治与法治和现代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区别,将会严重影响德法并重的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有积极成分 ,也有消极成分。注重道德在法律秩序维持中的运用属于前者 ;过分依赖道德而轻视法律的作用属于后者。这种消极因素是导致我国法制建设走过条条弯路、遇到重重障碍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过程 ,同时也是她跟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和消极影响作顽强斗争的过程。斗争的成果一个是“法治” ,一个是“德治”。“德治”的及时提出真正透视出了共产党人的理性法律文化观 :重视法律但不过度迷信法律 ;信赖道德但不过分依赖道德。这种成熟的现代法律文化观 ,代表了一种先进法律文化的前进方向。它能够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并保持坚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廓清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法制建设问题上的一些歪曲认识。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在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陶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不断探索和总结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新的科学论断,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丰富和完善。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多有发生,人们普遍感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造成的,所以有的同志觉得,法治更具权威性和强制性,治理国家只要依靠法治就行了。德治看重的是道德教化,似乎不如法治的作用来得明显。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调整这些关系和行为的规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法治与德治,从本质上讲,都是治国  相似文献   

20.
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是治国的科学方略。认真研究德治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地实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