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谣大观     
一个民族的心态、情绪,一种社会的现象、风气,往往可从流行的民谣中寻其踪迹。民谣即民问歌谣、谣谚,俗称"顺口溜",属老百性的一种口头创作文休。  相似文献   

2.
民谣高手     
赵树理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现在的年轻人未必肯读,我年轻时曾读得津津有味,至今还记得其中一首快板:“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至于是什么时候读的,小说主要情节如何,有点像激情岁月,早已随风而逝,无从追寻了。一部电影通常是离不开插曲的。判断一首电影插曲是否成功,可参照以下标准:如果影片内容被岁月剥蚀得一干二净,仍有旋律与人们相依相伴,这样的插曲方谓成功。比如每逢中年人与往事干杯,《敖包相会》、《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常常被用来佐餐情感,大约没有谁会立马想到它们分别出自《草原上的人们》、《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同理,一部小说,一旦其情节脉络从读者记忆中淡出,只剩下若干细节始终占据着读者大脑的内存,这样的细节描写也是成功的。就像上述关于“模范村“的快板,即使不知小说情节,也能看出其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繁荣,表达对两极分化的不满,且“烙饼“与“稀饭“对比鲜明,通俗易懂,极合农民的口味。  相似文献   

3.
话说民谣     
改革15年来,中国的民谣不断,差不多每个阶段,都有民谣达到传诵全国的效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牢骚性质。然而平心而论,这场改革所造就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它还未成为历史,就已经使人感受到了历史份量。这样的篇章,难道该挨骂么? 改革以前,倒没有听见什么民谣,差点使人推论出:我们的人是喜欢端起糠菜欢呼的。如果碗里是肉,反而会放下筷子骂娘。  相似文献   

4.
都市民谣     
都市民谣张学英“晦,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民谣酒吧,我是栗正。”穿着随意,长发及肩的栗正抱着吉他,坐在乐池的高脚凳上,“下面我把我写的一首歌《没有我你冷不冷》献给大家。”一如既往,栗正开始了他今晚的演出。“去年冬天你说天不冷,你说因为有我在你身旁”...  相似文献   

5.
校园民谣     
《传承》2009,(23):3-3
校园民谣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台湾大批音乐人才脱颖而出,他们的创作点针对日常生活、自然风物、自身感受,风格清丽脱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温暖的民谣     
近年来,杭州市萧山区大力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供水保障工程、农村70周岁以上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制度等一大批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7.
民谣如镜     
袁浩 《政策瞭望》2009,(4):56-56
《红楼梦》中有一首很出名的民谣:"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它多少形象地概括并揭露了金陵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荣华和穷奢极欲。从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富川新民谣     
天地之间有杆秤, 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 题记 中国有搜集民歌民谣的传统,历代有采诗之官。古人认为,民歌民谣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阳新是革命老区,古称富川。为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9.
民谣的魅力     
赵德庆 《创造》2007,(2):95-95
<云南映象>火遍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此乃预料中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对于舞神杨丽萍来说,火,是正常的;不火,是不正常的.试想,一个心浮气躁的年代,一个只知整钱的年代,一个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年代,能够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一门子心思泡在穷山沟里搞艺术,而将一切诱惑拒之门外,大不易(不信么?你来试试).  相似文献   

10.
孙宇 《两岸关系》2003,(10):66-68
当时,台湾的年轻人多半沉迷于西洋音乐,几乎不听民族音乐。然而,在一次淡江大学举办的西洋演唱会上,一位名叫李双泽的学生,带着可口可乐冲上表演台大声问道:“喝的是可口可乐、听的是西洋音乐,请问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在台下一片惊愕之中,他拿起吉他唱起了民歌《补破网》……  相似文献   

11.
每次说起五道梁的民谣,我的心里总要酸楚好一阵子。仅仅一阵子。就像不轻易向一个在落雪的夜晚赶夜路的人谈起幸福一样,我不愿提到这些民谣。当然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自豪,崇尚英雄的那种只可体味却很难言传的自豪。那是六月天也披着棉大衣的一个老兵,也许是新兵吧,他站在海拔数千米高的风口上,紫膛色的脸庞泛着黑里透红的光泽,  相似文献   

12.
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春 《新东方》2002,(3):62-67
联系中国当下的文化情景,民谣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应该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亮点。尽管民谣具有民间文化不可避免的经验意味,不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思考,但是民谣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直接、快捷的反映,对社会文化现象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针砭时弊,始终采取独立民间姿态,准确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间普遍的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一些贪官“茁壮成长“,坊间常常会流传一些“段子“。这些“段子“,不论是小典故还是顺口溜,都形象生动、辛辣犀利,直指贪官痛处,从而流传甚广。“东也湖,西也湖,洪城上下古月胡;南长清,北长清,大街小巷胡长清。““男厕所女厕所男女厕所;东写字西写字东西写字。“这两副对子是江西南昌市人民发明的,它辛辣地讽刺了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到处“卖字“的丑行。当然,南昌市井间对于胡玩女人的传闻  相似文献   

14.
<正>天籁,地籁,人籁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三种声音,来得自然,传得久远。民谣是人籁声中最具隐蔽性、最具传播性,又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声音。自古以来,它就以通俗、风趣、幽默、易记、上口的形式像空气般始终飘荡在历朝历代的人群中。你喜欢听,他存在;你不  相似文献   

15.
我的南方家乡盛产五谷瓜果,也盛产民谣山歌,每次回去,既享口福也享眼福耳福。实现小康之后的家乡大地更是民谣遍野歌满坡,就像那金谷穗、银葡萄,一束束,一串串,尝不尽,尝不厌。家乡村口的瓷砖白墙上,两首民谣赫然入目:"百花不开不算春,百鸟不唱不算晨,百川不纳不算海,百姓富才算翻身。"手拿黄金莫喊铜,社会主义不是穷,国家富民政策好,催开小康花万丛。"几句朗朗上口的老百姓新谚语,使我猛然想起小平同志那平俗而又深邃的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百姓民谣分明是合辙押韵的科学理论啊。让我们把镜头…  相似文献   

16.
葛巧玉 《前沿》2005,(12):228-230
民谣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重要的口头文学,历史久远,寓意深刻。当代民谣作为广大民众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既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也鞭挞了各种不正之风。本文简要分析了民谣在表达民情、民意以及勤政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书 《北京观察》2011,(9):54-56
歌谣是人民的心声。《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歌,是代表民情民意的。北京的歌谣又叫“京师谣”,自古以来是以针砭时弊的时政歌闻名。北京人有一种侠肝赤胆正义心,只要遇到不平事,总要用民歌讽刺一番,遇到了天下大事,也总要评论一番。北京是封建王朝的大本营,在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北京人民是如何心态呢?  相似文献   

18.
晓雅 《两岸关系》2009,(8):60-61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文艺晚会着实的为两岸嘉宾献上了一场丰盛的试听盛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即兴上台和大陆超女张靓颖对唱情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深情款款,让人动容,把晚会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谣音乐究竟源自何时?恐怕很少有人能够予以准确的回答。但自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正确地扮演着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代言人。尽管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被音乐保守人士“誉为”粗俗、低劣的代名词。但这一份通俗,却赋予了它更为贴切的音乐表现及更为宽广的接受层面。在这方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的佳作。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流行音乐唱到今天,我们同时也忽略了很多,忽略了他、她和他们……当我们再度翻看这些名字时,所得到的绝非一段回忆,而更多的是那段尘封已久的年少岁月。  相似文献   

20.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10):60-61
5月骄阳下的杭州,因为一场突然而至的音乐节而顿生了一股浪漫和激情。作为今年西湖博览会的第一个启动项目,首届杭州·西湖现代音乐节在西湖边的大草坪上,以“最爱民谣”为主题,用一种自然、朴素的方式,开始了它真实而充满力量与激情的歌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