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杰 《党史博览》2024,(2):37-39
<正>1932年,通过地下党,鲁迅在上海寓所两次秘密会见来上海治疗腿伤的红军著名将领陈赓,听取陈赓介绍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战斗情况,并让陈赓画了一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草图》。鲁迅与陈赓的两次会见,虽然在两人光辉的一生中只是一个插曲,但它深刻反映了鲁迅与中共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2.
1932年,鲁迅在上海寓所,通过地下党,秘密会见来上海治疗腿伤的红军著名将领陈赓,听取陈赓介绍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战斗情况,并让陈赓画了张有名的“鄂豫皖红军作战示意图”。鲁迅曾打算以这些素材创作一部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中篇小说。这次会见对鲁迅后期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是鲁迅政治生活与创作道路中的一件大事;同时是中共与鲁迅密切关系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阿Q典型浅论     
阿Q是什么典型,阿Q“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属性及阿Q性格的悲剧与喜剧,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探讨不已。本文也想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以便就教于广大读者。阿Q是个什么典型、阿O是个什么典型?从《阿Q正传,发表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依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说:"阿O该是三十岁  相似文献   

4.
说“贵”姓     
两人打交道,不知姓名,于是握手寒喧,要问一声“贵姓”。这“贵”字是敬辞,并不是说姓有贵贱之分,但也有“并非如此”的时候。读鲁迅《阿Q正传》,在介绍阿Q的姓氏时,就写道:“有一回,他(阿Q)似乎是姓赵。赵太爷儿子进秀才,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有些起敬了。”听赵而起敬,这“赵”姓自然是真正的“贵”姓了。读到后来,这印象越发被证实了:第二天,赵太爷一见阿Q便满脸怒气,甚至给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阿Q用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回答说:“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的处世原则。本来,阿Q“动”得并非有理,但既然和尚先“动”了,那么他也就可以动一动,无理便成为有理,而且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6.
齐夫 《前线》2012,(9):51-5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建文化强国,须有伟大作品问世,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伟大作品有什么标准,如何创作出伟大作品?依笔者管见,伟大作品,至少应满足以下3个标准:一是影响大。像鲁迅的《阿Q正传》,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其人物阿Q成了文学长廊里的一个“精神胜利法”的鲜活标本。  相似文献   

7.
钟同福 《党史纵览》2023,(12):17-20
<正>赴苏区途中遇险1933年5月,在中共地下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营救和帮助下,被捕的陈赓从南京脱险,随即被党组织派往中央苏区。可是在前往苏区的路上,他又遇到了一场险情。当时,陈赓正乘坐火车离开上海,准备辗转去瑞金。火车经停徐州时,陈赓走出车厢去透透气,他在站台上转了转,突然发现在列车后面临时加挂了一节专用的车厢,  相似文献   

8.
我和伟君同志合作的《阿Q正传二百图》终于到了和读者见面的时候了,这是我们献给鲁迅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只要这能有助于介绍鲁迅思想于万一,我们也就万分的欣慰了。  相似文献   

9.
读不透的阿Q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的遍数最多而又始终感到读不透的就是《阿Q正传》。我第一次读《阿Q正传》是在淮安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只觉得阿Q这个人物苦得可怜又滑稽可笑。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听鲁迅先生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见《致王乔南信》),而是在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样,我对阿Q的认识才深入了一层,不过越读越感到这个“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见《寄〈戏〉周刊编者信》),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个历史大环境里的落后农民,是一个很难读透的人物,以后,也就没有再去细读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一阔脸就变这是早已为鲁迅先生所痛斥的陋习,然而这种千百年来存在于阿Q及其后人血液中的劣根性,并未随着鲁迅先生的深刻批判而绝迹,有时还以非常冠冕堂  相似文献   

11.
不要做看客     
吃过晚饭,坐到电视机前。电视里正在转播话剧《阿Q正传》。阿Q的悲剧,一幕一幕地在眼前演出。从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到恋爱的悲剧,又从中兴到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到最后的大团圆。阿Q的“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在我心中引起了深沉的感慨,这是不用说的了。而同样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令人感慨的,却是那些站在一旁观看阿Q悲剧的看客。他们站在一旁看阿Q的被杀,或者高  相似文献   

12.
对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可谓研究者甚众,论述颇多。然而,研究者们多是论说它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以及创作方法手法的运用等等;至于把它当作一部典范的中篇小说,从体裁特征上去加以讨论,据我所知,仅有孙犁一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孙犁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永不磨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研究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好范  相似文献   

13.
1931年,陈赓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第38团团长,不久升任第13师师长.9月,率部参加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右腿膝盖处负了重伤.10月,陈赓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但因伤势恶化,行动困难,便离开部队前往上海牛惠霖医院治伤.他此次来沪,除治伤外,还负有一项重要任务:向党中央汇报鄂豫皖苏区反“围剿” 的情况.1933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派陈赓去江西苏区工作.在要离开上海的前一天,即3月24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巡捕房里,他接连遭到敌人的鞭打、电刑.  相似文献   

14.
当官者应警惕更应杜绝“阿Q”式的心智模式,因为“阿Q”式的心智模式是多数为官者走向贪官之路的根源。心智模式是心理学术语,简单讲就是指人的心理定势或习惯,它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那么“阿Q”有怎样的心智模式呢?看过鲁迅先生《阿QA传》的人都知道,阿Q思考问题时,极力标榜自己是正人君子,自认为是维护中华文化的卫道士,对于剪辫子的“假洋鬼子”之流违背祖宗之行为是深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原本是“正人”,对女人“怒目而视”,时常掷小石块“惩治”女人。可是,当他看到和尚对小尼姑动于动脚,心里却痒痒起来,也动手摸小尼姑,拧一把小尼姑。恼羞成怒的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阿Q忿忿不平,找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理由:“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似乎前有车后有辙,动之有理。 阿Q染病变坏,贼心发作,显然“病”是从眼入的,进而由眼入心,产生了“和  相似文献   

16.
鲁迅还曾经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的书,这是由他与陈赓将军的一次会面引起的。1932年大约夏秋之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突围去四川。当时陈赓的腿负了伤不能行军,党组织便让他到上海治疗。到了上海后,陈赓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同志讲了一些关于红军反对国民党“围剿”的战斗故事。有人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送给  相似文献   

17.
1931年,陈赓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不久升任第十三师师长。9月,他率部参加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在前线指挥作战时,右腿膝盖处不幸负了重伤。10月,陈赓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但因其伤势恶化,行动困难,便离开部队前往上海牛惠霖医院治伤。他此次来沪,除治伤外,还负有一项重要任务:向党中央汇报鄂豫皖苏区反“围剿”的情况。1933年3月,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8.
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提起阿Q的逻辑,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色迷心窍的阿Q调戏尼姑庵的小尼姑,在大街上伸手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当遭到小尼姑拒绝时,阿Q一边扭着小尼姑的面颊,一边振振有词:"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阿Q的心目中,既然和尚能对小尼姑动手动脚,我阿Q就有理由对小尼姑摸摸捏捏.这就是阿Q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所喊出的这两句口号,既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对革命的追求。吴晗先生曾说,朱元璋革命就是为了要“过当皇帝的瘾”。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脚:“阿Q革命”者,“过革命的瘾”而已矣!虽然这一切不过是阿Q在土谷祠里的“南柯一梦”,而且很快他也就“大团圆”了,但是现实中此类思维  相似文献   

20.
在被誉为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续西行漫记》(韦尔斯著)中,记述了一桩在中国文化史、话剧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盛事:鲁迅先生的不朽名著《阿Q正传》于1937年春由抗日剧社首次搬上舞台,轰动了延安全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