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翔 《北京党史》2011,(4):25-27
1918年8月.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用红砖砌成.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红楼”.这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这一年.文科学长陈独秀迁至红楼二层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组织了北大图书馆的搬迁.他的办公室位于红楼一层的东南角。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两位主要领导人“南陈北李”同在一座楼罩共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在这里传播;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成长。这一切都预示着.北大红楼注定要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1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20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依托北大红楼旧址建成。北京大学红楼是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神圣殿堂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孙迪 《党建》2023,(2):67-68
<正>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和北河沿大街的交口处,矗立着一座建成于1918年的四层建筑,这里是当年北京大学文科教室、图书馆和校部所在。因这座楼由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被惯称为红楼。走进红楼,我们便会发现,它不仅披着红色外衣,更承载着红色历史、浸染着红色精神。1917年,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红楼建成后,他就在二层办公室办公,这里也逐渐成为陈独秀提倡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新长征》2012,(1):65-F0003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李大钊影响甚巨,当时被誉为"南陈北李",他们二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当时北大校园里的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两首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李大钊笔名)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  相似文献   

5.
《新长征》2021,(1)
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陈独秀、李大钊影响甚巨,当时被誉为"南陈北李",他们二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当时北大校园里的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这样两首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独秀孤松(李大钊笔名)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这两首诗把陈独秀、李大钊联结在一起,并比拟为"悬照古今"、被一代人仰承的"日月星辰"。  相似文献   

6.
沙滩在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举世闻名的北京大学原址及其象征性建筑北大红楼,红楼北面的民主广场(华北学联于1947年命名)都在此处。1952年9月,北大迁到北京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址燕园。1958年,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和关怀  相似文献   

7.
李实 《奋斗》2001,(12):56-56
不是北大的。一提北大的红楼,就知是知识的圣殿,让人想起一串闪光的名字,一串足以令中国历史厚重、使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名字。也不是曹雪芹的,曹雪芹的红楼一梦,一传数百年,是世界文学不可多得的瑰宝。说来有点难以启齿,这里说的,竟是制造贪官的大行家,赖昌星的红楼。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李大钊则是北大有名的教授、图书馆主任。他们同是北京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又同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对于张国焘来说,李大钊无疑堪称恩师与引路人。但张国焘在1924年被反动军阀政府逮捕后,却出卖了李大钊。由于张国焘隐瞒了这段历史,所以直至1927年4月英勇牺牲,李大钊也不知道他所信任的学生曾经出卖过他。 张国焘1916年进入北大学习时,李大钊在留学日本3年后刚刚归国。1917年11月,李大钊经章士钊推荐,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翌年1月,又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张国焘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上读到李大钊的文章时,还不认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14,(10):34-34
1918年冬,从湖南来到北京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和李大钊第一次见面。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毛泽东在北京大学获得了每月可以领到八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兼职机会。依据北京大学档案现留存的工资发放册记载,毛泽东于1918年12月、1919年1月和2月先后签收了3个月工资,月薪为8元。由此可知,毛泽东到李大钊身边工作的时间是1918年的最后两个月,正值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际,恰是李大钊开始向中国民众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第一次相遇1919年,北京大学的广大进步师生因不满巴黎和会,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年轻气盛的张国焘是这次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当时,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对思想进步的张国焘很器重。这天,张国焘来拜访李大钊,正巧毛泽东也在这里,李大钊忙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纪念馆是依托北京大学“红楼”建立的一座革命旧址纪念馆。北大“红楼”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重要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它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雨历程。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北大情结 (上期载到1949年4月30日,北京大学同学写来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引起毛泽东对30年前来北京大学的往事回想。毛泽东回忆说:) “由于我的职位低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那些来看报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抱有强烈的兴趣。我曾试图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讲南方土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而李大钊则是北大有名的教授、图书馆主任。当时,由于信仰相同,李大创热心提携张国焘,他们同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始人,又同为中  相似文献   

14.
梁衡 《当代贵州》2014,(5):64-64
正前段时间,到韶山参加一个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活动,意外地发现在离毛泽东故居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毛泽东图书馆。我很好奇,便进去一看。图书馆不大,实用面积只有680平米,也就是有钱人家的别墅这么大。这里只收三类书,一是毛泽东写的书,各种选集、文集、单行本;二是毛泽东看过和评点过的书;三是写毛泽东的书,即各种研究毛泽东的书。图书馆的功能以收藏、陈列为主,兼有一点借阅,游人可免费参观。  相似文献   

15.
在李大钊家中,毛泽东与张国焘相遇。毛泽东操着一口浓浓的湖南乡音对这位北大学生领袖自我介绍:“湖南毛润之。”张国焘向毛泽东点点头,然后旁若无人地与李大钊高谈阔论起来。毛泽东寂然坐在一旁。多少年后,他对斯诺回忆说:“他们看不起我这个乡下的土包子。”  相似文献   

16.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对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有关问题,学术界有各种说法。通过考证,可以初步认定毛泽东是经杨昌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并得到李大钊的安排,于1918年10月22日至26日之间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直到1919年3月12日之前。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21,(10)
正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这次集体学习是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安排。刚才,我们参观了北大红楼、丰泽园毛主席故居,这两个地方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几个问题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8年,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这对毛泽东此后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毛泽东与北大图书馆的有关问题,学术界有各种说法.通过考证,可以初步认定毛泽东是经杨昌济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并得到李大钊的安排,于1918年10月22日至26日之间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直到1919年3月12日之前.  相似文献   

19.
汤雄 《世纪桥》2012,(2):18-22
她是中共一大前最年轻的党员金家凤之妻,早在1921年就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北大共产主义小组活动:她曾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以北路总指挥的身份,率领十万长辛店、开滦的工人武装起义;她曾与缪伯英等一起组织领导北大女学生会,组织“女校大同盟”;她曾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传唱到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苏州大公园、怡园管理处负责人等职,当选为苏州市第一届妇联委员、第一届教育工会委员;1951年,毛泽东来苏州视察时,还特意插话说“我在北大时认识了你们苏州的‘毛妹妹’”……  相似文献   

20.
正1918年1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等组成《新青年》编委会,大家轮流编辑,从此《新青年》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杂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沈尹默每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必去找时任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927年4月5日清明节放假,北大一批教员和子女到海甸(今北京海淀区)去找沈士远(沈尹默之兄)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也去了,并在沈士远家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