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互动构成了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在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中展开的,二者之间的对立突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者之间的统一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阶级性和科学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对立形态的多样化、统一范围的扩大化和互动交往的"缺场化",在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又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应优化利益引导方式,将二者的对立转化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张力;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将二者的统一转化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动能;加强"在场治理",将二者的缺场互动转化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问题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认真研究并作了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虽然其中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出现是从属于阶级斗争的。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意识形态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取消。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贬义化意识形态”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的共同理论前提。这一理论前提蕴含着三大理论误区,即理性的衰落必然导致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意识形态。对于这三大理论误区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辨正,是有效打破意识形态终结幻象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蓄意设下的陷阱。从本质上说,"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硬核"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一统论"。这种思潮意在通过弱化或淡化意识形态,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解构和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功能,最终实现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坚守思想阵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意识形态终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话语与生俱来地嵌入意识形态的运行机理之中,话语创新也因而成为意识形态关切的重大理论问题。可以以话语从属并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事实为理论基点,通过全面检视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实现过程的多种矛盾,进而证成话语创新的三重动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构成第一重动力,旨在以话语粘合意识形态特殊利益与普遍形式相统一的内生结构;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矛盾构成第二重动力,旨在以话语平衡意识形态维护历史连续与关照实践主题的发展策略;主导性与大众性的矛盾构成第三重动力,旨在以话语达至意识形态理性内涵与感性表达相统一的实践样态。三重动力统一于意识形态内在矛盾运动全过程,共同指向塑造意识形态及其统治合法性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用"科学的意识形态"来指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它所代表的方向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现实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具体细节上也有可能出现与"科学的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存在"能否保持科学性"的问题。"科学的意识形态"只是为我们保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提供了可能性,而要具体实现科学性,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把握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消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虚假成分"。  相似文献   

8.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质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文化霸权和"华盛顿共识"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新自由主义乘机而入,它的广泛传播、渗透,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以有效抵制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切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整体利益掩盖特殊利益的"虚假意识",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社会存在。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和建构向度,可以避免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软力量建设是执政党有效提高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意识形态因其特有的功能成为政治软力量建设的重要考量。苏共在长达74年的执政过程中政治软力量建设之意识形态发展方面留下了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深刻理解苏共政治软力量建设之意识形态发展遭遇的困境,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西方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执政党政治软力量建设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四个自信",形成了中国梦,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生命活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调节利益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利益整合有多种手段,其中政党的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并为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极大的包容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都塞在"科学与意识形态对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意识形态学说.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永恒的、无意识的、非工具的、"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对现实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成为统治权力运行的两大基本形式之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至今仍然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民粹主义之"民"与人民存在重大分野,打着"民"的旗号却并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它无法走出的悖论。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虚幻不实的"民"之主张形成意识形态迷障、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依附性的思想内核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形态真相,从指导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防线,提升社会成员对民粹主义的鉴别和批判能力,以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是由于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由于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观点。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时期的意识形态所关注的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关键所在。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侧重封建等级和上帝存在的论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平等的阐述,这都是源于统治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实践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利益关系有了新的情况,意识形态的中心也会随之发生漂移。  相似文献   

16.
正"意识形态"并没有像各种终结论所预言的那样"趋于一致",相反,意识形态正在通过核心价值得到重构。意识形态的变革1967年,《美国政治学评论》中的文章提及意识形态的频率开始超过提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频率,当然,政治学家在运用这一概念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一变化部分源于"意识形态的终结"这一争论以及人们在界定该术语方面所做的大量努力。这次争论与行为主义的出现巧合,与其说它导致了该术语核心内涵的变化,不如说它对学科前景的转变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世界的利益矛盾逐渐向网络空间迁移和聚合,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多元意识形态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新场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的重大论断,鲜明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和维护,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久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在建构过程中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挤压、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消解、网络治理困境、网络话语资源结构冲突等问题。为此,要建基于"破"与"立"的问题意识,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批判及话语体系创新,破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规定、意识形态具有的功能、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教训、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渗透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威认同的影响、苏东剧变对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削弱、发展主题与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多元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新媒体对意识形态控制力的挑战等。要积极探索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力、控制力、引导力的战略策略和方法路径,包括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性,逐步克服意识形态工作的"碎片化"和"挑战—应战"模式;主流意识形态要敢于和善于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上发声、亮剑;推动创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影响力;增强对网络舆论的管控和引导等。  相似文献   

19.
以苏联的解体和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为背景,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的命题。第一个根据,就是认为意识形态的争论已经随着西方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结束。那么,意识形态斗争果真已经结束了吗?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分析,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本质是一定阶级政治、经济的反映,是一定阶级、国家、政治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和共同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只要还存在  相似文献   

20.
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编连"和"排版"两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汉译广松版代表着我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一个阶段,它还折射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思想剧变过程。MEGA2的编辑方针并不意味着手稿"编连"的终结,相反它是文本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