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足迹踏遍了湘鄂川黔边区的千山万水,创建了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苏区中心区域为永顺、龙山、桑植、慈利、大庸、鹤峰诸县,为鼓舞部队士气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团结教育人民群  相似文献   

2.
杨飞  李竑鋆 《世纪桥》2010,(8):28-31
<正>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萧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后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立后,根据地周围31个县的军民在湘鄂川黔省委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力,  相似文献   

3.
1934年8月,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和全国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六军团奉命在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的率领下,由湘赣突围西征,挺进湘西。红六军冈转战五千余里,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打破了十倍于我军兵力的围堵,10月到达贵州东部,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我当时在红六军团十七师五十一团一营  相似文献   

4.
简讯     
《湘潮》1988,(11)
△大庸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区,当年,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夏曦等革命领导人都留有足迹。近几年来到大庸观光的中外游  相似文献   

5.
为了丰碑工程的建成──记大庸市委书记肖征龙罗德林1933年至1936年,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创建了著名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创立期间,中国共产党湘鄂川黔省委,以及省革委、省军区在大庸宣告成立。三大领导机关设在原大庸县城解放路...  相似文献   

6.
刘冬生 《湘潮》2021,(1):61-63
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旧址所在地——龙山茨岩塘的苏维埃广场上,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红军战斗在龙山"大型浮雕,在青山绿水间和蓝天白云下格外光辉夺目。龙山是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率红二、六军团浴血奋战的地方,在这里创建了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武装,有力策应了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及中央红军突围长征。  相似文献   

7.
张磊 《世纪风采》2024,(4):19-23
<正>任弼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长征初期,他以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领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兼任红二军团政委,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久,遵照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组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8.
正1928年和1933年,是贺龙元帅在革命战争年代最为艰难的两个年头。1928年,贺龙领导的红四军历经三起三落,仅剩91人、72支枪;1933年,贺龙率红三军从洪湖突围到湘鄂边区,1.5万的部队锐减至3000余人。在这两个困难关头,贺龙的目光都投向了一个叫"黑洞"的深山小镇——因神兵暴动而闻名于湘鄂川黔4省边区的"神兵窝"。他采取灵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红军女儿队     
红军女儿队○娄亚莉建队1934年11月。湘鄂川黔根据地。十万坪大捷后第三天,在杉木河的大滩上搭起了会台,扩红征兵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湘鄂川黔省委书记任迅时、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和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都在主席台上就座。红军妇女委员陈罗英看到报名参军的1000...  相似文献   

10.
正在80余年前的长征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人数不过3000余众,为掩护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孤军浴血奋战两个月,转战湘鄂川黔4省15个县,行程近4000华里,2500多名指战员血溅沙场,以巨大的牺牲牵制敌军10万之众,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被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称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的红十八师。贺龙不让张正坤说后面的话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黔东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六军团主动向湘西敌人发  相似文献   

11.
0世纪30年代,湘西人民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关向应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与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患难与共,浴血奋战,创立了蔚为壮观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解放后,富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湘西人民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人民...  相似文献   

12.
正80年前,在红军长征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危机。在这关系党和红军前途与命运的历史关头,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与朱德等一道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迫使张率部与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为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红二、六军团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双方争取的重要力量1934年8月,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  相似文献   

13.
赵宗山 《湘潮》2016,(4):255-261
2015年6月26日,我再次上北京向将帅子女汇报塑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雕像的工作情况,萧克的儿子萧星华将军约我们开车接他去拜会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将军。在北京贺捷生带我们到慈禧太后亲题惠丰堂饭庄聚会,她说,这里是清朝慈禧太后用膳的地方,也是民国前总理熊希龄应试中举的地方,使我感受到祖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使我感受到贺捷生待家乡亲人的深厚情谊。接着贺捷生要司机将任弼时的女儿任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成立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进行反围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封建势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又一次进入贵州石阡(1934年10月,由任弼时、贺龙、萧克等率领的红六军团,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首次转战石阡,并在此进行了长时间休整,曾先后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是1934年1月13日在县城天主教堂召开的党的活动积极分子会议;二是1934年1月19日在县城天主教堂召开的二、六军团军委及总部负责人会议.这两次会议对指导各部在石阡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推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牧 《广东党史》2003,(1):45-48
任弼时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他曾任红六军团的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曾任二军团政委,并领导创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二、六军团奉命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根据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终于实现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从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合,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政治核心人物,任弼时在整个长征途中,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17.
贺龙敲石鼓     
1936年4月下旬,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云南丽江县的石鼓镇一带。4月25日至28日,红军从石鼓和巨甸间渡过金沙江,北上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取得会合。红军走后,在丽江石鼓地区,流传着一首动人的歌谣:贺龙敲石鼓,红旗漫江舞。天兵飞渡金沙江,嘲笑当年元世祖。纳西穷人见太阳,不管那“木天王府”。  相似文献   

18.
陈初毅 《新湘评论》2005,(10):58-59
鹞子寨号区位于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东部.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景区以景观齐全.生物种类多而著称.有“登上鹞子寨.看遍张家界”之誉:其景点以“险”出名.有“看完鹞子寨,方知好景险中来”的感慨。而鹞子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亮点”:景区内的100个景点将全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们题词,  相似文献   

19.
正长征路上,红军真的吃皮带吗?答案是肯定的,但红军吃的皮带不是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以及原本就是准备在路上充饥的皮带。任弼时与贺龙等人率部长征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和警卫员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到锅里煮,每次每人只能分得三小块。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为吃"煮牛肉"。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93,(8)
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难的一段。红军在这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经受的生与死的考验是空前的。虽然它已时过半个多世纪,但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骑上“玉龙”过雪山 1936年4月26日至28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等首长指挥下,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