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20世纪初社会主义变成现实之后,两种制度之间尽管有统一的一面,但主要表现为对立的一面,20世纪的历史也是一部两制斗争史。苏东剧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两制关系主要表现为统一性,其对立性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由于"资"强"社"弱,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攻守易位;双方矛盾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摩擦日益增多;西方在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压,和平演变的手段增多,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两制对立关系的新变化,要从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两制关系。  相似文献   

2.
确立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认清"两个主义"各自的本质,进而在思想理论基础、社会制度设置、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剖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借鉴,为我所用,也有助于我们划清"两个主义"的界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反腐败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都贯穿着辩证法,生动诠释了唯物辩证法在反腐败斗争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坚持全面的观点,推进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把握当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统一;以重点带全面,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把握思想引领与底线思维的辩证关系,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坚持抓大与抓小、"打虎"与"拍蝇"相统一;把握内与外的辩证关系,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统一;等等。深入阐述反腐败斗争的辩证法,有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提供战略战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于1992年12月24日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联合召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会同志认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全面、科学认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必须要发展市场经济。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有着重大关联。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应在理论层面,科学把握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价值层面,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影响力;在话语层面,坚决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在标准层面,牢固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文化引领: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方略,蕴涵着现代国家治理的"中国维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彰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自信与理性把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从国家本质、国家功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层面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超越首先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哲学的、逻辑的特征,而不是实践的特征.正因为如此,只有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诉诸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有可能在"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意蕴中真正把握其科学性.为此,我们需要完成三个不同层面的哲学辨正.首先,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设想,纠正对于公有制的理论误读,把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尺度.其次,必须区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确认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归,把握社会主义的实践目标.第三,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妥善处理社会占有与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明确个人"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合法性.关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如何区分私有财产与私有制,以及如何处理公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解决,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重新解读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着诸多关于群众史观的思想,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维度把握人的本质;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实践活动是人民群众与环境辩证关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我们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坚持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继续解放思想,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其一,要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明确继续解放思想的主体、客体和目标,认清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把握继续解放思想的切入点和尺度.其二,要解放思想,必须求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之真,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之实,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核心"与"中心"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这四大建设的关系、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当代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谐与斗争的关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本质从主体、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规定了共同富裕的具体内涵,共同富裕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没有脱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也没有脱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手段与本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与手段的关系,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不仅能够使我们认清正确认识和处理手段与本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其自觉性,而且能够使我们更清醒地懂得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手段与本质的关系。坚持手段与本质的统一,就是我们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历史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1  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民主"和社会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在理论界存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三个词是西方价值观的翻版,更有信奉西方价值观的人认为,这是我们向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做了妥协,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那么,如何认清西方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的本质,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本期特稿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士坤教授、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3.
制度自信就是作为制度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党和人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包括自觉认同、充分信赖、坚决支持、积极拥护、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应从"两种制度"的相互比较,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从"三大制度"的有机统一坚定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4.
深入学习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并推进社会主义体制创新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功能定位、目标定位和机制定位的关系并重视实现机制的创新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追求之间的统分结合关系并据此推进整体创新 ,正确认识和把握继承、综合和创新的关系并据此开辟社会主义体制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胡伟 《学理论》2011,(14):41-42
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杨云龙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个面地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在理论界仍有不少同志否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准确地把握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的本质在于阶级性,但国家却具有公共性与阶级性的两重性特征、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公共职能的两重性职能。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透视和把握公共性与阶级性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履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从而把人们从以往关于国家本质和政府职能的片面性理解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中解脱出来,对于我国当前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改革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最大的实际,一切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符合这个实际。为此,我们必须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我们党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首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的其他阶段有相同的规定性。重  相似文献   

19.
褚思真 《求知》2023,(3):26-28
<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方向的重视与关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既包含了对当今世界已有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也包含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省察,从理论、实践与路径三个层面进一步拓展了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改革历史关头在国家层面提出的"顶层设计",是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历史阶段后最高层次的宏观指导理念。这一理念伴随改革提出和深化,具体体现在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客观环境、旗帜与道路、历史阶段与根本任务、组织保障与政治保障的认识和设计上。理论界对邓小平的"顶层设计"存在很多模糊认识,科学理解邓小平"顶层设计"理念,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顶层设计"的提出基础与方式、设计方法与过程、层次划分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