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吴江 《瞭望》1992,(29)
马克思主义最一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究竟是什么?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是其他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读到的这个论断那个论断。我们有些搞哲学的同志通常忘掉了一件事,就是忘掉了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大概搞哲学的人不会不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指出马克思对人类、对历史科学最伟大的贡献有两项:一是唯物史观,一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几次为《共产党宣言》写序言,都指出《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承认社会物质生产力、生产方式是每一时代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础。这就是说,《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最受西方学者推崇的也是这个唯物史观。如二十世纪西方最有名的哲学大师、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深入到了  相似文献   

2.
李海霞  王振东 《学理论》2011,(35):39-4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市民社会思想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市民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以这一思想为理论基点并逐步展开,对于厘清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思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云飞 《学理论》2012,(23):42-4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在文化形态上随之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源,不断民族化、大众化、世界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哲学是文化意识形态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对于新形势下大众化文化传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一视阈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的再认识必将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十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主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中国内涵及其理论建设""现代性理论的挑战、困境与分析视角"三个专题展开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以唯物史观为基点理解现代性问题,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理论张力,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声音,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是一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盛宴、一次富有成果的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5.
杨炯 《学理论》2009,(10):7-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首先,实践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扬弃了传统和创新了实践标准;其次,改变世界的实践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而且公开声明服务于无产阶级与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很好地解释了科学性与革命性何以统一于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者倾向于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立并"已经完成"的"哲学形态",西方学者倾向于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多元存在"的"哲学观点"。中国学术界认为,唯物史观一经形成,就成为经典的理论,并称之为"唯物史观一次完成论"。西方学术界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或三个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多元观点论",可以称之为"唯物史观断裂无序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认识到,中国特色唯物史观已经是一个"事实存在",它的存在既是对"唯物史观断裂无序论"生成逻辑的否定,也是对"唯物史观一次完成论"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唯物史观一次完成论"继承和创新的"唯物史观创新出场论"认为,唯物史观应该是一个能够以不断重新出场的形式实现唯物史观创新在场的"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的一门历史科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既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掌握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观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又要从中观层面探讨其基础理论,明确其学科性质及特点、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问题,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的基础理论体系。更要掌握哲学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和编写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史论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8)
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的生命力深刻蕴藏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创立过程中,从批判思辨哲学到提出实践哲学和创立唯物史观,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从萌发、形成到完全变革的美丽嬗变过程。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适时关注新的时代课题,才能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些学者把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恩格斯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在自然观、本体论、哲学视野和真理观上有本质差异。恩格斯晚年对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统一性、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理论进行了系统详尽地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善和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恩格斯晚年的哲学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态和科学性,正确理解恩格斯晚年哲学思想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正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基础上,在英法德等国家兴起的工人阶级武装斗争的客观形势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新哲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批判地继承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立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运动、革命,对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2.
《理论探讨》2012,(3):177
《哲学原理》(月刊,136页):精选哲学基础理论、哲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价值论、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应用哲学等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生了两次研究范式转型。一是,从"以苏解马"的"一元标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二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到边界"日益模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种转型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造成了三种趋向: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论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理论思维的前提这一"新教条"的趋向、彻底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解模式,从而存在以清空原有理论基础的学术方式让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占领的趋向以及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变成毫无质性的"千面马克思"的学术趣味问题。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意义上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构想",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亨利希·库诺夫是第二国际时期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影响,即当年的重要影响力与当下的式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以现代社会学为独特理论视角,对唯物史观的具体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诠释,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面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应用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打开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中,人们比较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或者不够重视,或者有畏难情绪。根据自己从事唯物史观的教学和研究的切身体会,我认为应着重解决四个方面: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这一点必须明确人们通常都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没有错。但必须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有机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不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既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真缔,也不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看待自然辩证法,成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争论的意义不仅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内部,而且关涉到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重大哲学问题,同时关涉到如何看待哲学性质问题,具体说就是自然观、世界观等是否应该和能够成为哲学的正当论题的问题。站在这一高度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是没有充分论据的。  相似文献   

18.
卞秋华 《学理论》2013,(16):67-68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未知 《理论探讨》2012,(1):171-173
人作为价值的主体,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最高的价值存在,价值精神是价值主体本质力量的哲学表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是超越性、否定性、实践性的思想存在,根基并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力量,对于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