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四、《物权法》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综上所述,《物权法》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内容很粗糙、很简陋、很原则,显不足以因应实践之需要,并且还遗漏了一些应当规定的重要内容,仅有管理权的内容较为具体。而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作为物权法上的一项制度,主要是为了确认区分所有权人对同一建筑物所享有的各种财产权利。且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乃立体物权,与传统所有权平面物权者,本未尽相同,民法典之物权法既为物权之基本法,对此自应设有若干规定,以作为此种所有权体系建构之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由业主所享有的专有部分的所有权、共有权和管理权三项权利所组成的一种复合性权利。我国《物权法》的颁布标志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在我国的正式确立,未来我国应制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高臣 《理论前沿》2007,497(8):18-20
《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赋予了业主专有权、共有权和成员权,对于解决实践中的业主权益保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物权法》和《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住宅商用是允许的。为了"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的可行性,应该将"住改商"可以经营的商业类型细化,根据不同的商业类型确定利害关系主体的范围;利害关系人表示同意的形式采取明示与默示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项重要的不动产物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了3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权利,又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蠢而专有所有权作为其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权利,是作为制度的区分所有权的单独性灵魂一我国物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9]7号文中对专有所有权的性质、范围及侵害专有所有权的救济方式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6.
建筑物依土地之承载得其成就,人类因建筑物之依归而创建文明。因此,建筑物之于人类发展,占非常重要地位。建筑物之所有权及利用权,更是物权法规则的核心之一。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渊源,由来久远,于古老之埃及、巴比伦及希腊之律法即有迹可寻。19世纪初,区分所有权的形式即已为各国地区之民事立法所采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更发展为各国地区不动产所有权法律上之重要制度。我国为因应城市公有化、福利型住房制度转入商品化住房制度的社会客观性需求,暨顺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并为取得多层或高层住宅之城市居民提供立体物权的规范依据,于《物权法》第六章专章规定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但检视《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规定,仍存有不足以规范区分所有权法律关系之处。为此,本文试图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分析角度入手,检视《物权法》第六章的立法取向及其基本内容,并提出其存在的相关问题与解决对策,俾作为日后最高人民法院为司法解释或法院判决之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住宅小区会所权属与利用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在第六章中对住宅小区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小区会所是否属于公用设施,是归全体业主所有还是开发商所有是存有争议的。鉴于现实生活中会所纠纷日益增多、纠纷解决的复杂性的状况,本文拟从维护房地产交易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会所的效用,保护广大业主权利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到明晰会所的权属、促进会所经营管理的方法,使会所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协调运作,发挥会所满足小区业主休闲、娱乐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商品房销售中停车位和会所权利归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房小区中的停车位和会所所有权的归属是物权法制定中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问题,目前物权法草案的规定不利于业主利益。依据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对于不同的小区,应设计不同的权利归属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开发商和业主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当代民法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自十九世纪初叶迄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所普遍确立,①并由此成为各国和地区法制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在调整建筑物区分所有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物权法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尚未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有鉴于此,本文就对该领域中若干问题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业主"投票权"是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而形成的一项法律权利,是业主依法享有物业成员权的体现,也是业主实现公共性物业财产权益有效管理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物权法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缺失,加上以普通住宅为主体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法学界对业主"投票权"的研究未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业主"投票权"确定标准和表决方式的分析探讨,以及对国外及台湾相关立法例的考察介绍,提出业主"投票权"制度重构的初步设想,以期促进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规定业主共同决定的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半数)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半数)以上的业主同意,这种双权重、高比例的规定过于严苛,妨碍全体业主准确、便捷、有效地作出合法的意思表示。物权法也没有赋予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实践中不利于全体业主实施有效的诉讼救济。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业主公约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公约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物业管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物业管理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对业主公约的规定相当地简单,许多业主对其也并不重视。本文对照日本、德国、香港的立法实践,探讨了订立业主公约的必要性和作用,订立业主公约的相关内容,指出《香港建筑物管理条例》对我国业主公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一二街坊群众自治改造棚户区中几户"钉子户"阻碍上万户居民拆迁改造的问题,从《物权法》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行使和《民法通则》共同共有关系的解除等,理清多数业主与"钉子户"之间的房产关系,研究旧城改造中如何维护多数人权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支持多数群众去做好少数群众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在我国物权法中处于空白,本文介绍的这起房屋纠纷案件,反映了在我国建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紧迫性以及时效制度在不动产权利保护中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中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其最初来源于梁慧星领导的中国物权法课题研究组于1999年完成起草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名称、编排体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构成、专有权、共有权以及成员权("共同管理权")六大方面比较分析<物权法>和<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对于建筑物区...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近现代民法上一项重要制度,法国早在16世纪初的地方习惯法上即产生了该项制度.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664条正式明文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完成了这一制度的立法化.此后,至20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对区分所有权制度的需要,法国于1938年6月28日制定了《有关区分各阶层不动产共有之法律》;至1965年7月10日,又制定了《住宅分层所有权法》, 1967年3月17日又以一纸行政命令对该法予以补充完善.法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发展史表明,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规定,最初可以简单一些,但到往后则是应当将其详尽规定,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推出新的规定,最终形成完善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体系.这一点对中国当下的物权法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正式和全面确立了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并就其权利内容、权利性质以及权利的救济方式等各方面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这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是《物权法》颁布前后一直不明确的问题。应当尽快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等途径来解决这一物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立法上应当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确认符合条件的业主团体的法人资格,细化业主委员会相关制度,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协助,进一步理顺业主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以此解决我国《物权法》实施过程中在业主委员会制度方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所有权,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方式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成为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专有所有权、共有所有权和成员权,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完整内容。  相似文献   

20.
从价值层面看,《物权法》充分体现了党的新时期方针、路线和新修正《宪法》精神,以人为本,关爱民生,其颁行具有里程碑意义;《物权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效发展的基本指导规则之一;物权法颁布,还使得我国财产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基本上得以建立。从技术层面看,《物权法》又有诸多规则上的困惑,由于未确立一个统一的、逻辑严谨的物权变动模式,极易导致交易行为及裁判行为的困惑;《物权法》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未能表达“业主权”的内在机理,其不当之处显而易见;此外,《物权法》对社会生活条件下主体的诸多法权要求及成熟的理论遵从不够,特别是对民族性特质的法权关系缺乏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