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其具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性主要体现为其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具有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互惠和竞争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高校社会思潮,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一元主导与多元包容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的,也是紧迫的。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不是僵死、固定不变的。从生成逻辑看,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自觉和个人层面的自发两个维度,国家层面是战略性的宏观层面,个人层面是实践性的微观层面。依据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辩证逻辑推移关系,其生成的共同基础是社会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5.
雷锋虽然离开了我们半个世纪,雷锋精神却成为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民族精神财富,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全面把握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构成传承与深化的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彼此交融,集中体现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引领,以及"中国梦"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等方面。"中国梦"的探寻与实现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和建设提供了包括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在内的时代机遇,但此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和"异化",也无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构成严峻的挑战。应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友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回归,促进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规定和要求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向共生、外向共联的关系,是纵向相继、横向促进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通过研究"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现实与理想,探寻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途径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规范。从根本上说,两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科学关注和人文关怀、历史意识和道德规范,都寓于"以人为本"之中,两者本质的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高与低的关系、扬与弃的关系,并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注重实践养成、健全制度机制来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求实》201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度凝练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对社会意识生成发展、结构层次和运作机理作了全面探索和科学阐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思想指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以物质生产和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回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为关键,以价值理念的个体转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魂魄"。其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的精神力量。只有基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才能够找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法性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注入人文性、体现包容性、突出大众化、凸显外化性、强调文化性特质、围绕本位价值指引原则、注重实现方式的灵活性才能够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化与多样性、阶级性与普世性、批判性与整合性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神之魂,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澄清与价值相关的概念和相关凝练前提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键,以价值的关系性范畴和人的关系性存在为研究理路",自由"、"平等"、"公正""、共生"是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具有积极化解矛盾的重要功能。"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当前社会矛盾中一个新的苗头。要化解这种矛盾,消除这个苗头,最重要的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和引领力,使民众情绪沿着理性的轨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明俊 《求实》2008,(4):8-10
对普世价值的探寻和建构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性的学术话语,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我国当前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普世价值观之间既存在着差异,又具有共性和相互融通的一面.厘清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自觉建设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就第一个层面而言,"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而"时代化"和"大众化"本身亦是"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尽管三者各有侧重,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应当整体推进。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亦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而生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价值观。利益博弈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达到价值认同,关键是实现利益认同。一方面,建立利益均衡机制,构建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利益关系格局;另一方面,用核心价值观调适社会利益关系,奠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利益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谢剑桥 《实事求是》2017,(2):105-1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精髓,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内在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其存在和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超越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以实现二者和谐共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紧密结合执政党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展开,从三"位"视阈全面进行培育。一是价值主体科学定"位",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本质向度;二是价值力量拓展正"位",开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泉源;三是价值实践垂范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人格牵引。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需要以一定的"基石"为依托,通过一定的"理念"来传承。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遵循未来性原则、现实性原则、传承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来表达。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整合并引导社会主义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的主导价值理念、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必须弘扬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使全国各民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