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只有实行德法兼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2.
纵观古今中外发展历史,都是严峻的法治和良好的德治二者相互渗透、交叉运行维持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只有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实行德法兼治,才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略。  相似文献   

3.
德法兼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制度基础。当今,人际关系和谐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本文从道德规范和法律机制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德法兼治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改革发展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它标志着我们党执兴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要实现这个伟大战略目标、不但要求全党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明确和正确的认识,而且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体社会成员积极踊跃的参与,努力创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德法共治思想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实际,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纲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经纬,推陈出新,开辟出治国理政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的稳定有序。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进入了高度复杂化的状态,各种社会矛盾的出现在所难免,而现代法制要求人们最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各种矛盾,因此公正的司法是社会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7.
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理想;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一个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之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对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地位、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1.提…  相似文献   

8.
蔡益群 《探索》2007,(5):174-178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应当在理论上明确特定社会的安定有序格局的构成要素,正是这些具体要素自身的有序状况奠定了宏观社会的安定有序的基础.为此,我们需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凭依一定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索出整套具体的、明确的若干要素,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构建工作标准和工作重点.这些要素可以包括四个层次的要素体系,即政权体系层次、权力结构层次、政治过程层次和政治心理层次,每一个要素体系包括若干具体的构成要素.我们应当综合分析和把握这些要素,以对宏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推动力。文章分析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民主诚信社会的有力推动,也指出了无序参与现象的危害,并提出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相应对策,这就是:实现政治参与法制化;建设理性的参与文化;发展社会中间组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德法兼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挺 《学习论坛》2002,(8):34-36
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一道确立为治国方略 ,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也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相结合 ,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结晶。德法兼治既是法治的需要 ,又是德治的要求。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吸收 ,功能上相辅相成 ,实施中相互支撑 ,殊途同归 ,其目的都是促进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承载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的价值内涵和社会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贵州省情况来看,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  相似文献   

13.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尺度,也是一个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标尺。在各种矛盾交织碰撞并存的现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构建一个制度化的充分的广泛的政治参与机制,尽可能地满足日益分化成熟的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要求,从而使各利益群体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和平协商的方式得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胡世英 《奋斗》2007,(4):3-4
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一个地区而言,依法治市是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主要途径。依法治市目的是为了发展。依法治市的成效也要通过发展的具体实践来检验。绥化市作为欠发达的农业地区,需要克服的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比如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社会治安形势有待改善,等等。紧迫的发展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大依法治市力度,把依法治市思想全面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洪 《党史文苑》2004,(4):88-89
“德法兼治”是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再度重视“德法兼治”在治国层面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  王家芬 《求实》2005,3(12):42-43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实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和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国以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党构建和谐中国的基点,把民生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有机和谐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执政党关注民生,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中国的要害.我们应深入认识民生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长期不懈努力。对此,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应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清华撰文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是我国社会存在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