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总经理,请问你们的合资人是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坐在轮倚上,望着眼前这个精干的中年人。“没有!”温祈福爽朗地笑了:“我们广州酒家企业集团是独立自主的国营企业。”这位老人是印尼华侨,多年在海外经商。他听说邓小平南巡后,祖国更加改革开放,远涉重洋回到久别的家乡观光。特意来到当年享誉省港的广州酒家,饱尝正宗粤菜。这天,广州酒家正在营业,人流熙熙攘攘。老华侨坐在轮椅上,让家人缓缓推进酒家。他用怀旧的目光打量四周,只见红棉依旧门庭已非,更加富丽堂皇了。服务员热情周到地送来香巾名茶;一碟碟精美的菜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相似文献   

2.
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广州酒家金碧辉煌的红棉厅里,一个精心设计的祝寿筵席正在出现高潮。亲朋好友,儿孙小辈,每人都把一句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刚满七十大寿,正在拈须微笑的古稀老人。就在这时,酒家的经理和招待员捧上来了一个用红绸蒙盖着的神秘的盒子。打开一看,金光闪闪,原来是一尊慈眉善目的老寿星!这个戏剧性的插曲,顿时使整个红棉厅“爆棚”了。经理笑容满面地说:“这是我们酒家为贵宾贺寿特备的寿礼。”……当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准备操办自己的终身大事时,他们的眼光也往往投向广州酒家。因为有不少“先行者”告诉他们,在新婚喜宴的高潮中,经理和小姐也会捧上一只用红绸蒙盖着的吉祥之物。打开  相似文献   

3.
广州酒家是一九四○年才改为此名的,它的前身是“西南酒家”。当时有“南国(?)王”钟权大师执厨而名扬于市,号称“广州第一家”;改名后又由省港名厨师梁瑞执掌,首创“广州文昌(?)”而传至今。四十年代中,广州酒家聘得曾在巴拿马国际烹饪比赛大会荣获金质奖的“世界厨王”梁贤升帐挂师,盛极一时;五十年代,“翅王”吴銮当家;六十军代,始创“广州茅台鸡”的烹饪大师黄瑞继任,七十年代,名点心师禢东凌,曾多次出国献技;今天,特级点心  相似文献   

4.
初来广州,果见“食在广州”不同凡响。酒楼饭店门前,每有红布横额吸引行人。“龙虾每斤(注:“斤”,应为0.5公斤,下同)80元!”“鱼虾蚌蟹卖8元1斤!”“海鲜猜准重量免费品尝!”“5元一条鲈鱼!”“吃饭送大奖!”……这么多便宜可捡,真是引人垂涎欲滴。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15日这天,对广州市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历史性的。广州新光花园酒家状告广州市政府的行政诉讼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开庭……新光花园酒家怎么啦?广州第一例状告市政府的这宗行政诉讼案件,成了街谈巷议中的热门话题。猜测,疑惑,指责,不解……座落在流花湖公园湖心的新光花园酒家西湖分店(以下简称“新光”)从问世那天起,就是市民们议论纷纷的一个焦点了。那时候,“奔驰”、“宝马”、“凌志”、“皇冠”等豪华小汽车频频光顾“新光”停车场,一排排,一行行,光彩照人。“新光”的豪华厅房内,夜夜  相似文献   

6.
“广州乜都有!”(乜:粤语,意谓什么)本“服务大观”继观赏了“购物乜都有”“乜都有得玩”之后,少不了要看看“食”了。人们都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长腿的除了家具,广州人什么都敢吃!——此话怎解?笔者走马羊城酒楼食肆,随意采撷了一些食谱,尽管挂一漏万,读者大概也可以从中领略“食在广州”的情趣。  相似文献   

7.
广州酒家,早茶市刚开始不久,门前熙熙攘攘。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犹犹豫豫地走进富丽堂皇的大厅。身穿绿色旗袍的迎宾小姐走过来,满脸笑容地招呼。老人低声说:“我要去旧时的‘关帝厅’。”迎宾小姐微微一笑,把他带进了“碧梧厅”。服务员马上迎上来,恭敬地拉椅让座,接着送来香淳的名茶,轻声地介绍各种食品……推小车送点心的服务员又把老人选中的点心送到桌上……“真是太好了!以前什么都要自己动手,现在太舒服了。才花了几元,还胜过旧时的西关少爷西关小姐啊!”广州曾经有一句俗话:“有钱  相似文献   

8.
“到深圳来吧,这里有另外一种生活!”郭万达,南开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研究部主任。每当他的四处找工作的朋友和师兄弟向他征询安身的好地方时,他总是不加思索地说这样一句话。郭万达1992年初次南下,先到的是广州。但他发现,在广州,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地人”。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这个江西客家人不愿在广州“客居”下去。而在深圳,“本地人”成了稀罕之物,随处可闻的普通话让“外地人”的感觉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下过“海”,又平静地上了岸。一切都那么从容、自然。关键  相似文献   

9.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诗源》一“南风,改革开放之风”“让改革之风劲吹”,“广州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就定为《南风窗》吧!”这是市里儿位主要领导在给杂志起名时的中心话题。这些话,毋宁说是给刊物定了宗旨《南风窗》杂志酝酿于八四年冬,八五年四月创刊。八六年元月起交全国邮局发行。值此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阐明宗旨,以昭拳拳之心.让上下左右及海内外人士监督指教,颇感必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大地带来了生机。时势要求改革、开放、广州“得天独厚”,在全国大城市中最早获得“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又是沿  相似文献   

10.
去年11月,广州市举行了一次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咨政会。当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开枝见到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和肖灼基时,他感慨万千地说:“我们是做梦都想搞金融中心啊!” 金融梦,梦金融,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广州魂牵梦萦的,是成为一个金融中心。 童大林在他的发言中,对广州的金融梦且喜且忧:喜的是“广州终于说话了”,忧的是这个话说得还很不够,这个梦做得还不  相似文献   

11.
“虎!虎!虎!”“老虎来了!”这不是牧羊孩子“狼来了”的随意喊叫,而是一份紧急情报向广州市公安机关发出的警告:“一批‘东北虎’正在南下,他们的口号是‘雪耻广州,逢抓必抢’他们的目标是广州各大宾馆、公共场所的外宾、港澳同胞及发了财的个体户!”,原来,他们过去曾有些家伙在广州被抓,这次是报复来了。此时,一年一度的春交会即将开幕,外宾、客商正云集广州,他们都成了来势汹汹的“东北虎”眼中的猎物……出笼何谓“东北虎”?今年以来,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沈阳一带的流窜犯罪分子陆续流入广州。由于他们在穗为非作歹、心狠手辣,因而有人将他们称为“东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夏季的一天,广州市副市长石安海收到了一位报社实习生的来信。信中,实习生陈述了珠江河畔海鲜舫所引起的一系列是非纷争,要求市长:清除污染,救救珠江。与此同时,珠江沿岸,座座海鲜舫依然灯火通明,笑语喧哗。在霓虹闪亮的大都市里轻摇漫荡。有人说它是都市调色板上的一块艳彩,也有人说它是珠江河畔的一个污染源。船儿缓缓靠江岸曾几何时,“食在广州”的广州人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级宾馆、大酒家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山珍要临山,海鲜要上船,广州人的要求正从高档的装修、豪华的厅房向着“返朴归真”  相似文献   

13.
饱暖思美乐     
曾经有人把这个地方的人叫做“南蛮”,也有人说这个地方的人“只顾嘴巴,不顾面子”,甚至有人在称呼这个地方的人时,总要在前面。冠之以鄙视的“小”字——俱往矣!南国的热土广州正以其日新月异的变化令国人瞩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饱暖思美乐”,这句话套在广州人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普普通通的广州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过得快快乐乐,从他们那满足的笑容中,你能感受  相似文献   

14.
在街上闲逛.突然看见一招牌上赫然写着,“标榜广州发廊”。奇怪!在我们南昌,这内陆城市怎么如雨后春笋地兴起了“广州发廊”?难道说这些发廊都是广州发型师开办的,或做出来的都是正宗的“广州发型”?这位店主大概深知其中奥妙,忍不住要“幽它一默”,于是就“生产”出这么个古怪的店名!  相似文献   

15.
说1786,看2010     
看了记者递上的名片和《南风窗》杂志,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马继贤先生谈兴大发,话匣子一开,便滔滔不绝。 《南风窗》,这名字起得很好,我觉得它实际上概括了广州这个城市的基本含义。广州就是一个具有双向意义的窗口(a window in two ways)嘛:既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而通过这个窗口,世界又可以看到中国开放改革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食在广州”的美名早已声蜚海内,但是随着世界性第三产业的开发,近年来报界不时发出“食在香港”的惊呼。这表明广州饮食业今天正面临强大的竞争和挑战。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我将尽快建立“食在广州一条街”以此推动广州传统食品的恢复和发展。……每一种进入这条街的产品必须富有特色,质量一流,并集中广州最典型的优秀传统和风格。要使每个品种真正成其为名牌,质量上做到如群众讲的信得过,过得硬,吃得秀的美点名菜。一句话金牌就是资格。当其产品质量不如别人时,就必须退出,被取而代之。无论是国营、个体、集体,外省还是外商只要拿出来的产品优良,都有权利进入这条街。不应排斥而应当欢迎外来商品。“食在广  相似文献   

17.
斯琴高娃来广州了!一天,广州某大报的娱乐版记者接到“线报”,立即出动去扑“新闻”。不料,“扑”来“扑”去,影视界均无这位早已移居瑞士的大明星的消息,倒是经济界有人透露:她此行的目的,是广州手表厂。手表厂,莫非明星要做生意? 一番调查,才弄清楚。广州手表厂这个国营企业,前几年遭到进口组装手表与走私手表的严重冲击,加上原材料涨价、产品降价,效益逐年下降。斯琴高娃的瑞士丈夫是手表业的行家,在瑞士绥森有限公司工作。他们来华探亲路过广  相似文献   

18.
“广州花钱有三怪”!本栏在1月号上与读者共享了这样一个啼笑皆非的事实。要探究其中因由,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更辽阔的空间,看看——  相似文献   

19.
背面:凭此咭可享受九折优惠;正面:深圳水库山庄野味海鲜酒家……朋友相识,免不了互递一张名片。这一张的精彩之外在于背面,毋失毋忘,长年生效。不过,除总经理外,该酒家其他员工的名片背面则是空白。人与人交往,工作关系之中往往有一些“润滑剂”,该总经理在散发名片时,实际上是把“瞬时润滑”转化为“长效润滑”了。以后,不管十天八天,无论八年十年,把玩这一“小恩小惠”你不由不感叹:这份情还在!小小名片,表人心态。有人爱在名片列职位,重  相似文献   

20.
半年前,在广州发生一件盛事——英国女王访穗的一些轶闻,也许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传播呢! 那么,读者是否记得当时曾经报道广州少年宫一个美术教师把一幅女王肖像画送给女王的新闻?你们知道它背后的一个动人故事吗? 一对夫妇的戏言与愿望人们叫他“大卫”。他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人们开始这样称呼他,反正,谭继霖,他这个本来的名字都没有多少人叫了。他与他的职业、事业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真正充满艺术气质的“大卫”。一天,大卫似乎有点神秘地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