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如同一滴水可以折射时代的大海。从鲁迅先生与中共组织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则可以窥见鲁迅生活的时代具有的复杂性,并见证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深厚情谊。鲁迅称自己的作品是"遵命文学",自己是"听将令"而前行呐喊的战士。而陈独秀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在《新青年》编辑部里,陈独秀和鲁迅交往较多。1933年3月5日,在陈独秀身陷囹圄之时,鲁迅还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谈到,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古文底子非常好,但他是坚决反对青年人用文言写作的。鲁迅先生是有过教训的。1909年,他在日本和弟弟周作人很用心地用古文合译了《域外小说集》。书出版以后,鲁迅先生亲自写了广告,刊登在上海的《时报》上。与此同时,鲁迅还将书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在其著作《许广平忆鲁迅》中言及:“鲁迅托人带了两只火腿,到延安去送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多位领导同志.那火腿是带走了,但听说到了西安,再也不能通过,只好切开来吃,但一切开,发现里面却还有书信.”“两只火腿”真的没有送到陕北解放区吗?据当时在洛甫(张天闻)同志身边担任机要文书的刘耀东回忆确认,他在陕北保安确实吃过鲁迅先生从上海托人带来的火腿肉.时间是1936年10月11日或12日的一天下午.  相似文献   

4.
小卫 《党史文汇》2006,(9):31-34
毕磊,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湖南澧县,是中共在广州早期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5日被捕遭杀害.在毕磊短促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最为光彩耀目的一页,就是他与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之间战友般的密切关系与革命情谊,以及毕磊在沟通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密切联系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本文撷取毕磊与鲁迅先生在那段特殊岁月里鲜为人知的故事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在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周海婴先生和周令飞先生认为,在20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现在要“还原历史中的鲁迅”,把鲁迅重新归位于文学家、思想家,在真实还原的基础上,重估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让鲁迅精神真正地活进21…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学即人学.为了通过现实文学作品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并向世界介绍中国.已经来中国5年的美国记者斯诺先生于1932年开始着手翻译鲁迅先生等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准备编译一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并计划先行编译一本《鲁迅短篇小说选集》.这项工作,斯诺物色到苏州东吴大学毕业、精通英语的姚克(姚莘农)合作.姚致信鲁迅说明计划.鲁迅遂在内山书店约见姚克,相谈甚洽.1932年末,通过姚克,斯诺与鲁迅先生会晤.时林语堂先生在座.斯诺在印象记中言及:“我所看见的是两双非凡的中国人的眼睛”,称赞“鲁迅那双伟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7,(8):56-57
剑箫在7月1日的《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鲁迅先生逝世迄今已有70多年,人们仍然常常要说到他,这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著述,人们在鲁迅身上还能得到十分有用的东西。有三副悼念鲁迅的挽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其一,是蔡元培先生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其二,当年鲁迅逝世的噩耗传到日本,一友人撰成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相似文献   

8.
翻阅鲁迅先生1935年12月5日日记,文中写道:"为季市书一小幅云,曾惊秋肃临天下……"这一书幅的诗题是《亥年残秋偶作》。原诗是: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日记中的"季市",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许寿裳生于1882年,卒于1948年,浙江绍兴人,系鲁迅同乡,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1935年12月5日,鲁迅将此诗书法成条幅赠给许寿裳。因1935年系农历乙亥年,故而诗题以"亥年"冠之。  相似文献   

9.
峥嵘 《广东党史》2010,(8):10-10
<正>南社诗人领袖柳亚子一向对鲁迅推崇备至,他曾经说过:"我生平极服膺鲁迅先生。"1950年10月24日柳亚子预立《遗嘱》时,告其女说:"我死后裸体火  相似文献   

10.
今年适逢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对鲁迅的评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先生逝世到文革之前,约三十年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文革”十年;第三阶段是粉碎“四人帮”到现在的十年。第一阶段对鲁迅的评价当以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论述为代表。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  相似文献   

11.
冯晓蔚 《党史纵横》2015,(1):31-33,36
毕磊,1902年7月13日出生于湖南澧县,是我党在广州早期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之一,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15日被捕遭杀害。在毕磊短促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中,最为光彩耀目的一页,就是他与文化革命的伟大旗手鲁迅之间战友般的密切关系与革命情谊,以及毕磊在沟通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密切联系过程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本文撷取毕磊与鲁迅先生在那段特殊岁月里不为人知的故事,奉献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一)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生115周年。先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万家墨面、风雨如磐的暗夜中,用手中紧握的如椽大笔·奋战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至今已经60个年头了。先生病逝后遗体上覆盖着“民族魂”的大旗·集中表示了一切具有良知的中国人对先生无限的景仰和永恒的祭奠。(二)毛泽东同志以其横空出世的气魄,博古通今的学识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经常评论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而对于鲁迅先生.他连用了三个“伟大”一个“空前”。这个最高的赞誉,在毛泽东评价的杰出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毛泽东毫无保留地说,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1924年9月,于公元975年吴越王时期所建造的雷峰塔在杭州西湖边倒塌了。也许是曾有法海和尚把白娘娘压在雷峰塔下的传说使该塔颇具知名度的缘故吧,塔倒人惊,众说纷纭。鲁迅先生对此事很为关注,先后写了两篇杂文,加以评说。首篇是《论雷峰塔的倒掉》,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第一期。1925年2月6日,鲁迅先生又发表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后来,聂绀弩、冯英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936年10月19日,一面印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盖在鲁迅先生瘦小的躯体上。“民族魂”三字,是对鲁迅的巨大精神影响力的深刻写照。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29周年诞辰。谈及鲁迅,人们除了想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外,他的家事也一直是令人瞩目的焦点。10多年来,专职从事鲁迅普及、宣传的周令飞是这个特殊家庭的新闻发言人。他像极了祖父鲁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散文。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时代游玩的乐园。在百草园里,有碧绿的策畦,还长着木莲、覆盆子、何首乌等各种植物,使得年幼的鲁迅在那里流连忘返,产生了无限的乐趣。我小时候家里的后面有一片菜地,地里种着青的、黄的、紫的、红的等五颜六色的各种蔬  相似文献   

17.
北京鲁迅博物馆建成于1956年,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内。为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85周年,2021年10月19日,以“鲁迅的道路”为主题的“鲁迅生平陈列”展览重新开展。展览汇聚518件文物展品和600余幅历史图片,以雕塑、绘画、场景复原为辅助,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记述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展现其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彰显其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坚持理想、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坚守民族立场、放眼世界潮流的文化胸怀。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0月19日早晨8点,当32岁的青年作家巴金按照事先约定兴冲冲地带着两位好友、青年作家曹禺和靳以来到位于上海四川北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寓所时,不料鲁迅先生已在两个多小时前溘然长逝了。巴金顿有天塌地陷之感,他陪着鲁迅夫人许广平肃立在床边,悲痛欲绝,涕泪长流。在泪眼朦胧之中,与鲁迅亲密交往两年多的一幕幕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9.
乐朋 《唯实》2002,(2):79-81
12 0年前的绍兴 ,一个伟大的精灵降生了。他就是“民族魂”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迅翁过世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我读到了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性著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其中有这样一件事———1 957年 ,毛泽东主席到上海小住 ,与周谷城、罗稷南等几位湖南老乡座谈、聊天。当时适值“反右”运动高潮 ,罗稷南先生抽隙向毛主席提了个大胆的设想疑问 :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 ,他可能会怎样 ?对此颇具潜在威胁性的提问 ,毛主席十分认真 ,沉思片刻后作答道 :以我的估计 ,(鲁迅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 ,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悬念得解 ,罗稷南先生…  相似文献   

20.
论“超越”     
几十年前,巴人先生曾提出过“学习鲁迅超越鲁迅”的口号,七、八年以前文坛又重提此事,引发一场争论,笔者当年也曾参与争鸣。有人认为“超越鲁迅”的口号不现实,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我则对“悲观论”持反对意见。我认为,新时期杂文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杂文,其发展趋势和水平已证明了“悲观论”的破产。尽管目前海内处第一流杂文家中还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全面超越鲁迅先生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但从总体创作水平来看,当代杂文的创作水平不仅远远超过“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