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红  金雯 《群众》2008,(9):51-5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独特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依靠其内部的联系网络,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可以有力地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就是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有效地提高了本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对于江苏而言,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以下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即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化的特性;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加快湖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昌旭 《理论月刊》2004,(12):72-75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竞争、内生增长、创新、市场优势、扩张优势等。要提高湖北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强化产业集聚的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外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大学城是指高等教育产业集群,即由于彼此之间专业和产业的共性与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高校和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等广义大学城成功地产生了集聚经济效应,其集聚经济效应机制主要有合作创新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自组织机制及人力资本机制.  相似文献   

5.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促进、规划、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和一种空间经济载体,其作用突出表现为能有效推动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聚协调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因而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产业集群的构建促进园区健康发腱,达到提升区域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发挥税收推手作用 发展浙商总部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产业集群是适应世界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兴起的一种界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生产网络组织。由于它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具有学习效应和极化%D涓滴效应、有利于创新、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和实施区域营销 ,因而具有极强的产业竞争优势 ,对促进和保持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永明  张睿  许婧 《群众》2020,(4):30-32
先进制造业集群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是产业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世界工业发展实践表明,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渝东南武陵山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入围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具备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有利条件,而且渝东北渝东南围绕以全域旅游实施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帮助乡村实现精准扶贫,建设特色旅游集镇等都具积极意义。一、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目前,渝东北、渝东南旅游产业主要呈点状分  相似文献   

10.
产品差异化与集聚经济的自组织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典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框架下,很难解释区域的聚集。生产产品的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改变了这一现状,中间产品差异化和终端产品差异化组成了产业集聚的自组织过程,这种自组织过程主要源于由产品差异化所引起的技术和金钱的外部性、多样化的产品的偏好和劳动力的锁定效应。主要结论为:收益递增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因,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需求影响产业集群的规模,产业集群又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劳动力)集聚。因此,政府要鼓励区域内和区域外向区域内的人口流动,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代要求,集聚区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金雯 《群众》2007,(12):45-46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了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首先是产业,其次是集群,它把产业发展与区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产业集聚现象可以是产业集群,也可以不是,只有那些形成了知识共享机制的产业集聚区,才能称之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往往是从个别企业的成功创业、周边的群众性模仿逐渐形成的,而创业者则往往是在参与外部经济活动中通过价格感知发现比较优势和赢利机会,通过返乡创业而取得成功。因此,这种工业化的启动是一种市场化的过程所诱导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 ,企业对相关产业内其他企业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许多企业选择在某一地理位置上集中 ,由此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就是以特定产业为依托 ,以优势大企业为核心 ,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体 ,通过企业间高度分工与协作形成的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有关研究表明 ,相同或相关产业有联系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集群经济就是指各种规模、各种性质的企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而产生的经济性。集群经济的实质是企业通过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和集聚降低了交…  相似文献   

14.
夏兰 《求索》2012,(9):229-23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及学术界的共识,研究如何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提高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各省都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许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本文首先通过要素集聚速度指标从总体上分析生产要素是否形成了向高新区集中的趋势,然后多次运用区位熵系数计算了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度,从而分析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以期为我国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合理分工是实行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延伸优势产业链,加快产业的集聚与联合,建设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是推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在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为个案分析了我国县域工业园区存在内生动力不强、园区企业产业关联性差,集聚优势不明显等影响发展的问题。而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因此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瑞君  王珍 《人民论坛》2011,(12):118-119
以河北省为个案分析了我国县域工业园区存在内生动力不强、园区企业产业关联性差,集聚优势不明显等影响发展的问题。而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济形态和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对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因此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集群与工程机械工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工程机械工业不仅得到了高速发展 ,而且是我国制造业中最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自己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区域竞争优势开始显现。如何利用当前国际国内工程机械发展的有利市场环境 ,引导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演化 ,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是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张晓 《求索》2009,(11)
外资在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呈现各地竞相引进外资的局面,但外资的迁移活动也已经悄然开始。如何留住外企,成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如果外资企业过于依赖本地优势,将会出现锁定现象,使得依托跨国公司战略空间集聚效应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内在的封闭性。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中外企扎根失效与锁定效应,提出完善集群自组织机制使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中的产业集聚观点出发,以表征县域经济状况的统计数据和描述特色产业状况的材料为基础,研究当前沈阳县域经济中特色产业形成机理,研究产业形成中的区位优势这种内生机制如何在外生力量的引导下,通过路径依赖特性,更好地复制自身的经验,将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