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青年研究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经历过三次代际转换,暗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并由此而铸就其独特的思想风貌、理论特征和学术品格。其中既隐约可见青年研究发展变化清晰的代际链条,也凸显出其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至研究者及青年自身等原因而导致的断裂、跳跃和迷蒙。百年三代,迄今为止,中国青年研究可认为是有探索、有尝试、有进步,但基本上是无权威、无经典、无传承,而且由于缺乏内部的异见、冲突和论争而缺乏理论的内在张力和创新范式,需要一个新的开端,既是一个新世代的开始,又是一个新世代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orld Value Survey)是一项世界性、综合性、跟踪性的社会调查项目。该项目以记录当前世界公民价值观现状为目的,长期跟踪收集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次多方面的一手数据。本世纪伊始,世界价值观项目在中国开展调查活动。本研究通过介绍并且分析中国公众价值观的数据,着重描述中国在当前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现状。同时基于对原始数据的了解,提出日后在价值观调查中能够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浙商转型与浙商的代际更替紧密联系,老一代浙商创业者将在今后的一二十年时间内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文章提出接替他们的新浙商群体的主体部分不是“富二代”,而是崛起中的草根创业者。潜在的新生代浙商群体具有明显的“代特征”,即生活条件优越化,人力资本知识化,自我定位主流化。与老一代浙商相比,潜在的新生代浙商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物质环境方面发生了从“山多地少”、“条件恶劣”到“衣食无忧”、“分层明显”的变化;知识环境方面发生了从“农民出身”、“艺工起家”到“读书学习”、“知识经济”的变化;群体意识环境方面发生了从“边缘生存”、“模仿创新”到“融入主流”、“网络时代”的变化。潜在的新生代浙商培育需要在变化的环境中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社会利益关系、社会结构的持续变动。这使得农村统战工作在内容、工作方式以及统战对象范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农民主体性的提升、乡村自主空间的拓展,农民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村干部的代际更替也增加了乡村统战工作的难度。笔者运用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采用问卷法、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代际村干部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造成的村干部行为空间、行为方式的差异,并提出实现统战工作目标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层面的变化如何对政治领域产生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关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可能带来的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参政意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现实关切,建立有效的沟通、引导和反馈机制;提升社会幸福感,促进国家治理与人民需求相统一;坚持国家治理目标的全面性,努力实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体制逐渐转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对外交往不断扩大,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生产活动、经济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亦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开始进入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也相应地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英格尔哈特提出"后物质主义"用以形容进入后现代化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对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和伦理素养,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所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及伦理行为更为偏向于结合了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混合主义价值观和伦理取向.而对于此类现象,应从提高青年群体的"人道主义"素养、规范网络虚拟环境和提升青年个人能力的角度改善青年人的伦理素养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回归以来,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变动趋势与“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目标仍存在距离。在宏观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型背景下,本文从行为公共管理的制度—心理视野出发,分别从社会文化与利益分配维度为香港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提供了实证依据。研究利用OLogit回归模型分解香港民众国家认同融合状态的年龄效应(age effect)及时期效应(period effect),归纳后物质主义背景下香港青年国家认同融合的变迁形态。结合经济民生环境因素考察“物质因素”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变迁的影响机制,发现香港青年的融合现状及变化比中老年欠乐观,这反映了香港青年对经济民生的巨大需求尚未得到已有相关政策的有效回应和满足,青年获得感较低成为当今青年国家认同困局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特区政府从政策精准化、多元化以及加强青年社会责任等多方面优化香港青年政策,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虽然社会主导价值观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但其主流价值观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不断地由矛盾状态向两者的一致趋近。而实现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一致,防止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抗,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变迁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变迁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日益凸现的一种社会格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树立新的公平观,并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新时期的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命中的两翼,理性与价值构成人之为人的充足理由律,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越界。当二者产生冲突分裂时,留给人类的便是痛苦的回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科学与人文、理性和价值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俞秀琴 《理论前沿》2003,(20):46-47
(一)学习型社会的涵义及其特征1.学习型社会的涵义。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构成学习型社会内涵的两个显著特点;二是学习型社会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仅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再翻二番,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均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还要使全民素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和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显而易见,形成学习型的社会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  相似文献   

13.
财富观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在当代中国需要形成理性、健康的小康社会的财富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并在宪法修订中加入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进一步完善了小康社会的财富观,使小康社会的发展具有了更为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社会活力;增进诚信友爱、维护公平正义;树立社会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必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指向,表征着和谐理念的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鲜明地彰显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必将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大发展与福祉。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从深层原因分析实际上是价值冲突的结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价值冲突调控。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次要承认多种价值观的合理性,但要控制底线;最后要对错误价值观给予坚决的批判和必要的处罚,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18.
我们基于对中国数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以探索“面子”如何成为乡村社会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手段之一。“面子”具有可交换性和可逆性,争面子行为在村庄形成面子等级结构。在这个等级结构中不同层级之间权力与义务不对等,并且在上下层之间有着畅通的流通机制。面子具有他律性,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越轨行为更容易受到集体的排斥,导致面子惩罚的有效。然而面子作为控制手段的前提是村庄的生活面向,在一个生活面向向外的村庄,农民不在乎他人的评价,村庄中的“面子”也就不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表现在境外因素与境内因素相互勾联,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渗透,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混杂。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矛盾的广泛与复杂,矛盾的缓解与激化,矛盾的量变与质变。和谐社会视野下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构建涉及民意表达、情报信息、风险评估、矛盾排查、矛盾调解、危机管理、责任追究、理论研究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收入代际关联是对于社会中经济机会配置公平度的一种测量,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大量文献积累。本文首先利用调查数据估计了城镇代际收入弹性,发现中国城市中代际收入弹性处于中等水平,但是曲率大于其它国家,高收入者的代际继承性更强。结合中国的制度变迁背景,文章认为影响收入代际关联的最重要两个因素是:贫困家庭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充分和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阻碍。如果要增强经济机会的开放度和流动性,那么公共开支就应当加大对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破除劳动力市场中的种种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