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蒋小芳 《唯实》2012,(4):91-9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溧阳市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溧阳的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方面面。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遵循"人水和谐"理念,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熊自军 《理论导报》2013,(9):25-25,30
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水土风貌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庐山风景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是九江市旅游业的龙头,是九江城市的"绿肺"。景区如何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地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建设与民族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民族贫困山区干部、群众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可是 ,由于贫困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所以 ,民族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困难之一 ,缺乏统筹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已被民族贫困山区部分干部、群众所认识 ,但对生态环境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有的领导干部口头上说重要 ,但在实际行动上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关系到兵团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通过探讨兵团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兵团未来生态保护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生态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环境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造福全人类的重大战略任务。近期江泽民同志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新疆环保产业,促进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孙庆传 《发展论坛》2003,(1):38-38,6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为林业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山东是东部沿海省份,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三年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0年底,全省有林地面…  相似文献   

10.
刘沛兵 《实践》2006,(10):32-33
生态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载体,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实现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生活宽裕的必要保障,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今天,我们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农牧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牧区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惠兰  蒲春玲 《实事求是》2006,192(5):51-5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直接影响到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地域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应确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并重的原则,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以荒漠化防治、绿洲维护与扩大、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为重点,加大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和草地建设,把发展人工生态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绿洲大型防风基干林与农田林网化配套建设,基本实现绿洲生态环境平衡,使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观,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制度建设在其间的核心作用,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关爱野生动物和弘扬人的善心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江西历来重视在保护生态环境下寻求经济的发展,进而有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探索和尝试。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最著名的候鸟保护基地,于是保护候鸟,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电影和电视是富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环境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产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国家和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尤其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相似文献   

16.
姜明 《实践》2010,(6):15-17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公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的稳定。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自1996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夫提出把“环境纳入国家安全”开始,  相似文献   

17.
<正>省委省政府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细化了我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为闽北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即生态  相似文献   

18.
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与威胁,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引领人类迈向新的文明境界。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把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摆脱生态困境,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水是经济社会必须依赖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搞好水利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贵州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大。因此,大力兴修水利,对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贵州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罗宏 《学习月刊》2009,(4):69-69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为保证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未来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建设一支数量适宜、学科配套、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