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晓明 《当代贵州》2012,(23):40-41
郑珍的诗歌,很早以来即被认为是中国十九世纪诗歌史上少有的杰作。贵州虽然是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边陲,但是郑珍的出现,却让文化的中心持久地为之震动。诗人的生活虽然也不出贵州山区,但是郑珍所经营的文字视野与个人天地,却很大很广,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一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流传深远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春晓》、《宿建德江》等代表作尤为令人怦然心动。然而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优秀人才,一生却怀才不遇。青少年时期的孟浩然曾发愤读书,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他先后十多次到长安去谋求官职,终因无人推荐而失败。40岁那年,他又一次来长安考进士,仍没被录取。  相似文献   

3.
1935年元月,遵义。 这天风和日丽,虽然仍有早春的寒意,可毛泽东却依旧戴着五星八角帽,穿着一件灰粗布中山装,扎着绑腿,显得特别精神。昨晚他花了大半晚上的时间,将遵义的名流、学者传略浏览了一番。毛泽东对著名学者、诗人郑珍很感兴趣。因为郑珍很有学问,主编了号称“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可他老先生早已作古。其次是赵乃康,《续遵义府志》的主编之一,健在。赵是前清秀才,原是桐梓人,为了续《遵义府志》迁来遵义定居,是遵义有名的文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是无神论者,但他对宗教却颇感兴趣。他不仅注意读一些宗教经典,而且也喜欢去寺庙看一看、聊一聊,甚至和普通老百姓一起看庙会、玩抽签,因此留下许多趣闻。做"月老"促成寺庙住持一世姻缘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瑞金沙洲坝迁驻高围乡云石山古寺。这里原本是当地名刹,和尚不少,由于战乱,  相似文献   

5.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4,(30):62-63
正作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之一,周康尧把阅读当成一生的修行。在他看来,人生价值来自志学导向的生活,生活因而需要读书引导。(受访者供图)在遵义县鸭溪镇,有一位只有小学学历、却成为作家的"奇人"——周康尧,为了实现年少时立下的志向,他一生与书为伴、专心于文学创作。今年8月,64岁的周康尧获评全国"十大读书人物"。颁奖时,评委会给他的评语说:"他上学只有十年,却一生都在读书。志学之年即遭磨  相似文献   

6.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7.
<正>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陈云是"搞经济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着醇厚的人文素养。"马背上"的读书人陈云勤奋刻苦,喜欢读书,既是革命家,也是读书人,可以说是"马背上"的读书人。他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从上颜安小学到去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他都是因为读书优秀,而得到贵人相助,从乡下走向都市,从小我走向职业革命家。读书伴随着陈云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环境相对稳定。他  相似文献   

8.
正后人倘若知道元稹人品,了解全部底细,把他的《遣悲怀》与那首"曾经沧海难为水"对读,一方面不得不折服他无愧是善于刻画有情男女生离死别的高手,一方面却不由地会在心田深处升腾起一种真情被嘲弄、被玷污的感觉。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一组诗,选编《唐诗三百首》的孙洙甚至以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出此三首范围者"。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10.
许世友青少年时期读书不多,只念了一、两年的私塾。但作起诗来却朗朗上口,干脆利落,直言快语,易读易懂。 1914年,许世友7岁在少林寺当和尚,因年龄小常私自溜出寺外和村童一起玩耍,有时还相互骂架。村童常骂他:“小和尚,背箩筐,拐个弯,我骑上!”许世友以诗回敬: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好处     
正2月7日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谈到读书的三大好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认真学习体会习近平关于读书好处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读书的意义。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著名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读书是保持思想常新、充满活力的"源头活水"。读书使人思维活  相似文献   

12.
陈毅的一生,不仅为人民立下不朽的功勋,也为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也和他的为人和性格一样,直抒情怀,爱憎分明,而且每一首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里介绍他的几首怀乡诗。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县薛苞镇。1918年,17岁的陈毅便远离故土,去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他一面打工,一面读书,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以救国救民的大志时刻鼓励自己,千方百计节省一些钱去买马列的著作读,因此他比别人的生活更加困苦。尽管这样,他却时时不忘灾难深重的祖国,时时不忘贫穷落后的家乡;他对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充满了信念和理想。1920年5…  相似文献   

13.
正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  相似文献   

14.
陈云是我党杰出的领导人。改革开放以后,他经常号召全党多读书,多学习哲学。在子女成长方面,他也教导他们认真读书,并多次告诉他们,学好理论是政治上进步的基础,学好哲学尤其重要。在"文革"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南昌郊区蹲点调研。他充分利用难得的空余时间,制定了读书计划,重新阅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他不仅自己全神贯注地读书,专心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境界     
<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能够读出一个人的境界来。匡衡凿壁偷光读书,那是因为家境再穷困,却难不倒读书求知的信念;孙敬头悬梁读书,那是因为他读起书来通宵达旦;苏秦锥刺股读书,那是因为他要立志做大事;车胤囊萤夜读;孙康映雪读书……名人读书,都能在书籍里找到他们鲜活的身影。读书读出了境界,莫过于鲁迅先生在《从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兴趣爱好很多,最大的嗜好是读书,终生浩瀚饱读之书难以计数,是一位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的成功读书人,是用一生精彩的实践将那个典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诠释到了极致的一代伟人。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则交相回响。他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和读书成效是我们永远学不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1,(28):65
读书故事陶铸狱中"上大学"陶铸同志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身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乡村小知识分子家庭,1914年六岁时在家乡私塾唐镜珊先生手下读书,1918年到梅溪李清尘家里读书,同年7月,因父亲受冤被杀,家境极苦,无法上学。  相似文献   

18.
名人的自勉联与诗○晓晓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与诗中,有一类是名垂青史者写下的自勉联与言志诗,在对联与诗的百花苑中独具异彩。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写下了“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自勉联,显示了他的抱负、情操和治学态度。“望崦嵫而勿迫/恐之...  相似文献   

19.
《湘潮》2016,(6)
正陈云常说:"我是搞穿衣吃饭的。"的确,他曾长期主管我国的经济工作,他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哲学思想独具魅力,为世人所瞩目。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着深深的文化人情怀。★革命队伍里的读书人陈云勤奋刻苦,喜欢读书,既是革命家,也是读书人,是革命队伍里的读书人。他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不止于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一段时间,网络媒体被高晓松的这篇《人生还有诗和远方》刷了屏。"恰巧这诗与远方是我最爱的。背上双肩,拿个单反,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即是我的诗和远方。"这段话更不经意间道出了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然而,近期一段题为《我们这一天》的视频在各大网络媒体热转,却向社会真实地映射出了组工干部这样一群"特殊人群"的"别样生活"。乍一看,他们是这样的: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