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毛泽东在批判总结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知行问题的各种观点及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引入其认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行关系这一传统哲学认识论的重大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杨帆 《前线》2013,(1):90-91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索全程知行统一动态计分考核方式的实施方法,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本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全程三年的日常言行举止中,延长了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完成道德教育知、情、意、信、行、习的总进程,收效甚好,对于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具有共性的六大难题,该课程的改革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飞 《学习月刊》2013,(2):32-33
养德与成德是宋明理学的中心议题,程朱注重德性“出于天”,而王阳明则强调德性“系于人”,前者赋予德性以先验性质,诉诸于外一“格物致知”,后者则视德性为良知所有,诉诸于内一“致良知”。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与主体的成德功夫紧密且具实践意义。本文以集中阐述“良知”的“钱德洪录”为中心,讨论“良知”说所蕴含的化德性为德行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军事思想植根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其表现形式是策略、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创新,而实质则是研究战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突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如何研究战争”的重要方法,对党在十年间所累积的战斗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一年后,他所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则从哲学角度将“如何研究战争”的理论系统化和抽象化.毛泽东对“如何研究战争”的论述,有助于拨开人们军事理论研究中的“思维迷雾”,确立正确的军事理论研究思路,有助于推动人们对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及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思考,找准影响制约我军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我军在未来激烈的敌我对抗中创造“克敌制胜”新战法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先锋战士”与“普通一员”,这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做到“先锋战士”与“普通一员”相统一,是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型世言》与"三言二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通过对其相似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型世言》作者较多站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结构故事、展开描写,他强调女性应遵从"妇德",表现出以理抑情的思想观点。而其对无良商贾的描写,则表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8.
贾泳洋  王伊林 《世纪桥》2009,(10):53-54
历史上,人们把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誉为“史学双璧”,意在赞颂这两部书的历史价值。当前,在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上也出现了两部扛鼎之作——赵俊清的《杨靖宇传》和卓昕的《杨靖字全传》。这两部著作,同样堪称杨靖宇研究的“史学双璧”。其中,赵俊清的《杨靖宇传》以学术研究见长,叙事严谨,结论可靠;卓昕的《杨靖宇全传》以史料丰富、描写细腻著称,铺陈全面,探求周详。两部著作互相映衬,是杨靖宇研究领域的上乘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