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全球化是世界性普遍交往发展的客观趋势 交往是社会的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最普遍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交往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把交往和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作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交往和生产是同一的,没有生产、交往,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交往、生产活动形式的日益拓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变革的基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类劳动的辩证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动力。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劳动为人类历史起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了封闭、独立的民族历史;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生产方式通过扩展分工,展现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并将民族历史推向世界历史,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对立;世界历史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在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上的共产主义基础上,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转变,人将实现真正的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意义隽永。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资本逻辑是交往异化的根源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分别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物化与被物化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异化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拟在内容上实现“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本质上实现“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关系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平等互助,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主导下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又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逻辑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历史遵从“人本逻辑”的发展规律,真正实现从“自然的人”向“现实的人”再向“自由的人”转化。  相似文献   

4.
杜建丽 《工会论坛》2009,15(4):166-167
从思想史看,从对历史必然性的探讨到历史必然性观念的确立,再到历史必然性观念的变革,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必然性是相对于自然必然性而言的。在人类历史活动中,自然必然性是支配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规律,历史必然性则是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规律,两者相互中介,共同界限着人类自由选择的可能范围。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就劳动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历经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与人的自由性三个阶段;与之相应,就劳动模式而言,依次体现为早期人-人-自然界、中期人-工具-自然界、未来人-人-自然界。其间,劳动活动方式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劳动活动目的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这同时意味着,生产力范畴中的主体因素渐次实现着从物到人的转变。其中,无论何者处于主体地位都有其内在必然性。纵览生产力范畴中的主体嬗变过程对于认识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交往行动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比较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交往行动理论的基本路径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对外部自然的改造不断理性化、合理化,使人类始终处于自相矛盾的窘境: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物质财富和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要求与之相匹配的“交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交往的不断进步,交往的拓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是社会生产的前提,不仅确保了生产力的纵向传承,更促进了生产力的横向传播。生产力的发展则为交往的发展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持续前进的客观动力。改革的对象是既有的不合理制度,为交往的发展和深化创造可能;交往的发展则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甚至飞跃。改革开放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交往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历史继承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乐相融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条件相对应 ,有共同的运动周期 ;人的自然机体和人的社会功能属性与自然界有统一的结构 ,有对应性的联系。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庄子》所谓“人 ,天也 ;天 ,亦天也”,可以说是天人之间的自然联系与自然统一的一种表述。总之 ,人与自然是紧密地相联系的 ,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的。因此 ,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不仅要实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 ,而且要达到社会系统与其外…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综观人类历史,人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服从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关系,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关系.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应是人怎样善于协调和利用自然.生产力概念的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在当代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如何对待男女交往问题;男女交往要不要注重社会道德;高等学校要不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这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一、大学生男女交往举止得体是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性也。可见,男女交往行为及关系(包括恋爱、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现象。生理学家则进一步指出,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对交往异性的要求更为强烈。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阶段以及异性相吸相近的规律,使他们十分想了解异性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并渴望履行自然规律赋予人的“交往———恋爱———结婚———生育”这种难以违背的历程。因而…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现代发展,也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即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它不但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更应该关注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竞争的几点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 ,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体现人的社会本质 ,是一种人性 ,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又不是人性的全部 ,还必须明确它与合作的辨证关系 ,正确区分不同竞争形态在性质、表现和作用上的特殊性。这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竞争和社会主义竞争的理论依据 ,也将有助于澄清我们对竞争的一些片面认识和误解 ,明确竞争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从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将交往中的行为主体——人作为考察焦点,提出不同交往阶段中的三大社会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三形态”理论对各形态中行为主体的不同特点的类析,对我国现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交往贯穿于人类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存在方式。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纵向上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背景为出发点,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对自然的顶礼膜拜阶段、人类中心主义阶段、自然中心主义阶段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阶段。而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上坚持了平等原则、平衡原则和共赢原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完成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述,深刻地向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是一个纵向推进、上升和横向扩展、整合相交织的过程.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开始是在彼此隔绝的地域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随着人类主体能力的提高、物质生产的发展以及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类社会的发展便逐渐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而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进入了世界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普遍交往关系之中,历史由此向世界历史转变并进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当今时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其作为社会发展多极主体中的一极,必须转换理论视野和实践方式,充分认识全球化的必然性、基本特点和多重效应,树立开放观念,积极走向世界,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平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诉求,但自人类社会告别了原始的公平状态之后,不公平便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在对不公平起源的历史和实践追寻中,私有成为解决社会公平的可能路径,从而被纳入到理论研究和现实的层面。私有可分为经济上的私有关系与政治上的私有关系。经济领域的私有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私有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从而侵蚀民主、公平的社会制度,并进而导致了文化价值理念上的私有化和政治自由化。而个体与共同体的公平关系是政治领域研究私有关系的另一层视野的展开,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公平关系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困境,如何达到二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公平其实它始终与现实处于和解之中,社会就是在不公平与公平的博弈中发展。人类不是要去除不公平,而是要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找到阿基米德式的支点。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人们兴修水利,防震抗震等都是为了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灾害给人类尤其是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自然灾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于是人们提出灾害一般是可以防御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因此,必须倡导生态文明,审固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走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与环境可持续性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人类的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两次大的革命变革一次是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正确解决和说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完成了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一次重大革命变革.第二次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通过揭示社会发展与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可持续发展论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新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