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12月14日波黑和平协议签署后,持续3年多的波黑内战正式宣告结束,实现了波黑人民盼望已久的和平。迄今,波黑的和平进程虽取得了某些积极进展,但诸多不利于波黑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目前的和平仍很脆弱,实现持久和平的路途还很遥远。  相似文献   

2.
波黑战争已经持续三年多时间了。三年多来,波黑交战三方曾达成几十个停火协议,但没有一个协议带来一次真正的停火;为调解波黑冲突,有关各方先后提出五六个和平方案,但都由于波黑冲突方面的拒绝而相继流产;联合国在波黑确定了六个安全区和一  相似文献   

3.
波黑战争爆发近四年来,有关各方提出了数十个和平方案和建议,但作为正式方案向波黑三方提出的只有几个。这几方案基本都包括波黑宪法原则即关于未来波黑的国家性质的规定和波黑三方的领土划分方案这两部分内容。 在波黑即将爆发全面战争之际,当时的葡萄牙外长、欧共体轮执主席库蒂列罗向波黑三方提出了欧共体的调解方案。该方案以波黑三大民族人口分布为基础,把波黑分为三个民族自治区,由自治区和中央政府分享权力。根据这个方案,波黑穆斯林得到波黑46%的领土,塞族和克族拥有的领土基本  相似文献   

4.
1992年3月波黑爆发内战以来,战火愈演愈烈,几十次刚达成停火协议,随即又爆发新的战斗。国际社会为结束这场战争提出的各种和平方案也都因交战各方的某一方反对而成为一纸空文。1994年7月5日,美、俄、英、法、德5国公布了其解决波黑危机的最新和平方案,并强调交战各方对此“不容讨价还价”,否则将对其进行“惩罚”。然而,波黑塞族仍未接受。不仅使  相似文献   

5.
根据《波黑和平协议》,由北约为主的多国实施和平部队在波黑执行和平使命,取代原来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据报道,目前已有32个国家决定派兵参加,其中北约国家15个,非北约国家17个。协议规定,该部队中的6万人进驻波黑,其中美军2万人、英军1.2万人、法军7000人、俄军2000人;另有3万多人分布在波黑周围国家和海域,为驻扎在波黑的部队提供支援和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6.
一俄罗斯独立之初,由于受国内困难局势所制约,对外插手国际事务力不从心。面对硝烟弥漫的波黑战事,俄基本上“袖手旁观”,除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表决有关波黑问题的决议时采取与西方相似的立场外,没有提出自己独特的主张。今年初以来,俄态度有变化,力争对波黑和平进程施加自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波黑战争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一场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联合国在冷战告终后进行的一次新的最后宣告失败的维和行动。波黑战争有其内因和外因,既是潜伏多年历史积怨的总爆发,也是外部势力为扩展其自身利益插手的结果。代顿协议的签订,使波黑地平线上露出和平的曙光。但可变因素不少,涉及到消除各方仇恨,如何解决深刻歧见以及重建波黑等多方面,值得人们继续密切注视和观察。  相似文献   

8.
波黑内战是战后以来在欧洲家门口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热战,是冷战结束以后东南欧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领土纠纷综合作用、恶性发展的结果,同时,欧洲局势的巨变和各种外部势力的介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波黑内战反映了冷战后民族主义重新泛滥的趋势,对欧洲安全构成重大挑战。为结束内战,西欧、美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相继出面干预,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进行了积极的调停活动。但由于波黑局势的复杂性及西方内部的意见不一致,波黑和平迟迟不能实现。 波黑局势尚难以迅速明朗化,存在着多种演变的可能性。但不管结果如何,其对处于过渡时期的欧洲局势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持久的。  相似文献   

9.
原南斯拉夫联邦于去年彻底解体后分成五个国家,民族矛盾而激化,迄今战乱频仍、经济恶化、社会动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波黑和谈虽有进展,但距冲突的解决尚较遥远。 (一)版图划分问题尚未突破。去年3月波黑三方——穆斯林族、克罗地亚族同塞尔维亚族因在建国问题上持对立立场而爆发武装冲突。去年9月开始和谈,经5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和国际社会的努力,至今年3月3日.冲突三方已签署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万斯和欧文提出的和平计划的三个文件(波黑未来宪法原则文件、版图划分文件和军事文件)中的两个。关于版图划分的文件只有克族代表签了字,塞族和穆族均未同意。版图划分问题涉及三方的根本利害,是和谈中的关键问题。经过近一年的战争,占波黑总人口33%的塞尔维亚族已控制了全国领土的70%,占总人口17%和43%的克罗地亚族和  相似文献   

10.
1993年5月6日和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第824号和第836号决议,决定在波黑的6个穆斯林飞地建立“安全区”,并派遣维和部队保护那里居多数的穆斯林,但“安全区”一直是波黑“最不安全的地方”。现将6个“安全区”简况介绍如下: 萨拉热窝 位于波黑东部,是波黑的首都,为多民族聚居区。战前人口52.6万,目前约有38万,驻有1500人的维和部队。1992年4月,波黑内战爆发后,穆军控制了萨市中心区,塞军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伊斯兰世界的合作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穆斯林国家正在从各个方面加强联系和合作,其动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政治上加强协调行动,力求在涉及穆斯林国家利益的新老热点地区发挥作用。对阿富汗,在沙特、巴基斯坦、伊朗三国的推动下,3月7日阿富汗各派曾签署和平协议。在中东和平问题上,穆斯林国家反对以色列驱逐巴勒斯坦人,敦促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穆斯林的屠杀。在援助波黑穆斯林问题上,穆斯林国家表现出  相似文献   

12.
波黑根据代顿协议结束战争、实现立国15年来,作为前欧洲热点余热尚存,各族之间的纠葛与纷争不时发生。当前面临2010年大选之际,各族更是对立严重,矛盾升温。这引起波黑国家催生者和看护者的美国与欧盟的严重关注。在其强力干预下,波黑大选前后的动荡局势不致失控,该国仍将维持三族勉强共处的固有政体形态。  相似文献   

13.
波黑战争自1992年3月爆发以来,已持续2年之久。期间,国际社会多次进行调解,至今仍硝烟不散。其战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损失之惨重、影响之深远,均为欧洲二战后之最。关于波黑内战的起因、发展和前景,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对此作了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4.
波黑问题研讨会纪要最近波黑事态依然紧张,局势更加复杂化,前景扑朔迷离,引起世人关注。4月23日,本刊编辑部特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有关学者,就波黑问题的缘由、现状、大国意图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现将各种看法记述如下;一、背景戚德刚(东欧中亚研究室)...  相似文献   

15.
波黑问题研讨会纪要最近波黑事态依然紧张,局势更加复杂化,前景扑朔迷离,引起世人关注。4月23日,本刊编辑部特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有关学者,就波黑问题的缘由、现状、大国意图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现将各种看法记述如下;一、背景戚德刚(东欧中亚研究室)...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宪章》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侵犯主权和使用武力,但将一国“威胁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规定为例外,同时又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在鼓吹“人权高于主权”论调的同时,推动安理会将一些国家内部侵犯人权的行为解释为“对国际或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而在它们的领土上设立了禁飞区.作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的新模式,设立禁飞区已经在伊拉克、波黑和利比亚进行了三次实践,显示其正在演变成一种国际规范,但它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因而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克林顿人主白宫后,美国的波黑政策三起三落,左右摇摆,最终由初期的强硬态度转变为目前畏缩不前的态势,反映出美对现实利害关系的考虑压倒了“理想主义”的冲动。同时,克林顿政府多变的波黑政策招致国内批评,在波黑问题上迁怒德国,诿过法英,又引起西方内部矛盾,暴露出克林顿政府面对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形势,既想“领导世界”,又缺乏足够国力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一波黑内战自1992年3月爆发以来已持续16个月,战火几乎遍及全境,迄今已使20万余人丧生,200多万人流离失所,全国80%的经济设施和一半以上的住房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逾千亿美元,可谓二次大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破坏最惨重的战争。波黑内战危机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去的领导人为地划分民族。70年代以前,波黑的穆斯林族人和塞族人本是同一民族(塞族)持两种信仰——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人,由于当时的南共联盟主要领导人出于政治考虑,担心波黑境内占人口80%的信奉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塞族人日渐坐  相似文献   

19.
一月 2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延长对利比亚制裁。 3日 新加坡国会大选结果揭晓,人民行动党获国会83个议席中的81席。18日吴作栋总理宣布内阁组成。 索马里26个派别领导人宣布索马里全国拯救委员会组成。 波黑议会民族院(上院)在萨拉热窝成立。塞族代表托希奇当选为民族院主席,穆族代表察姆帕拉和克族代表马伊奇当选为副主席。同日波黑议会代表院(下院)在萨拉热窝举行的首次会议上通过了波黑3人主席团对政府的提名,波黑政府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20.
2月9日,北约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开会,会议达成一项协议,决定向波黑发出空袭最后通牒,即要求波黑交战双方,特别是塞族,从2月10日起的10天内将部署在萨拉热窝市周围的重型武器后撤20公里或交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管。如不执行,北约将派飞机进行轰炸,摧毁这些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