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牌楼起源于春秋的衡门,后逐渐演变成里坊门、乌头门、棂星门,最后形成牌坊和牌楼。大足清墓牌楼也是时代的产物,在大足分布较为广泛,形制复杂,结构多样,呈现了清代的民风民俗及政治文化等,体现出了大足雕刻艺术的传承。一、牌坊和牌楼建筑的起源及演变牌坊与牌楼的形制起源很早。在《诗经·陈风·衡门》中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据此推断,"衡门"最迟在春秋中叶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牌坊最晚应于春秋时期已初  相似文献   

2.
《诗经·魏风·硕鼠》是东周时期即春秋中后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如何崇恩同志考释。三岁贯女”中的“贯”字是“奴隶”,则全句意思为“多年来作你的奴隶”(《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辞海》“硕鼠”条日:“现代研究者或认为,此诗是写奴隶的逃亡,表现了人民对奴隶主的  相似文献   

3.
一歇后语有两种,一种是在文人中盛行的歇后语,一种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后语。两者起源不同,性质也迥异。“歇后”这个形式是文人创作的,魏晋时已出现,曹植受他哥哥魏文帝曹丕的冷遇,写了《求通亲亲表》,其中有这样两句:“今之否隔,友于同忆。”陶渊明《庾子岁从都还》:“一欣待温颜,再喜见友于。”它们的特点是将《书经·君陈》中的“惟孝友于兄弟”中的“兄弟”歇去,以“友于”代替。这种形式,到唐代,使用普遍了,杜甫在《彭衙行》中选用《诗经·击鼓》的“死生契阔”,歇去前面的“死生”,以“契阔”表示“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将出自《诗经·日月》中的“日居月诸,胡迭而  相似文献   

4.
《诗经》风·雅·颂新论●庄严一一个“老课题”的“新诠释”正如《诗经直解》的作者陈子展所说:“两千多年来,治《诗经》者不乏大家、名家,其数量之多,又远不止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①但对风、雅、颂的诠释,基本上未超出“二重性”的理论框架。也就是一方面从内...  相似文献   

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就有“惠此中国”的记载。但是,《诗经》中的“中国”只含有“国中”之意,不是真正指称  相似文献   

6.
<正> “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及其价值观从“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到周天子“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礼记·王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青铜时代同时成熟的文字,由记事、祀神,而进入了言志、咏怀的高级表述层次。于是,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那一派对奴隶主的颂歌声中,和“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那奴隶们的痛苦呼号中,中国第一部用文字记录的歌谣总集——《诗经》诞生了!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审美特点是崇尚壮大美。 第一,重言叠字显示着壮大美。《诗经》中用于重叠的字共有353个,以词计出现683处。这些叠字,即使不直言壮美大美,也大都表示盛、众、强、多、明、肥、刚、坚、劲、高、长等跟壮、大有关的意义。如《周南·葛覃》用“萋萋”赞美叶子繁茂好看,“喈喈”赞美鸟鸣响亮动听,《鄘风·简兮》用“俣俣”赞美硕人壮美,《王风·大车》用“槛槛、哼哼”赞美车马盛美,《秦风·权舆》用“渠渠”赞美大屋壮美,《大雅·生民》用“旆旆、穟穟、幪幪、唪唪”赞美庄稼茂盛,《大雅·韩奕》用“奕奕、彭彭、锵锵、祈祈、訏訏、甫甫、噳噳”等词分别赞美山岭、车马、川泽、鲂鱮、麋鹿众盛、壮美,《周颂·执竞》用“斤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系统论述,意义重大。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传统理想社会的继承和改造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 《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小康是小小安康的意思。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9.
母亲节即将到来.当城市的儿女为母亲送上康乃馨,乡野的萱草花也开放了.山涧旁,池塘边,萱草亭亭玉立,橘红的花朵状若百合,朝开暮落,寂寂无声.康乃馨盛行以前,在传统文化里,萱草代表母亲. 萱草忘忧的说法,自古有之.《诗经·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谖”字有忘记之意.《诗经疏义》:“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在古代,北堂是主妇的居室,常用于指代母亲.晋代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既然愚智共知,萱草忘忧的说法,自那时起就广泛流传了.唐代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直接表明了萱草象征母爱.  相似文献   

10.
一、楚辞时期的侗族 要探讨古老侗族文化的贡献,还得从侗族的悠久历史谈起。 侗族史家们已基本认定,侗族在古代属越,是越人的一支。“越”在当时是我国长江下游以南的古老族群。《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以及后来如何演变的,我从50年代起读书时就注意搜集并摘记有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于1980年6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40期刊有蔡声宁同志写的《试论“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西方社会大百科全书》第七卷说:汉斯·谟勒在《社会主义一词及其同义词的起源和历史》一书中,把‘社会主义’一词已追溯到本尼迪克丁时期的安塞尔姆·德生(1699—1772年).1753年他在论战中为了明确起见,曾把基督教学者和自然  相似文献   

12.
(二)出自百越系统的各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即汉、晋以前的“西南夷”地区以属于“夷”和“越”的民族最多。“夷”指的是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越”乃属于百越系统的部落。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老族群,其分布区域是自东南沿海往西至西南和中印半岛北部一带。公元前五世纪时在今浙江一带建立的越国是越族中的先进部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说:“越在蛮夷,少康之后,地远国小,春秋之初,未通上国,国史既微,略无世系。”《汉书·严助传》说:“越方外之地,翦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即在春秋以前,越在南方自成一个族群,较之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落后,被视为“蛮夷”,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大学·及其质量的再提高卜…··陶维勋(3·4〕 《试论县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工《倡议确立“人大学”卜,……·云 光[2·]们 作中的适度原则》……··,马文波[3·9)《关于加速“人大学”学科建设《人大职权的性质及其分类探微》 的几点建议卜………··周芳芳[2·11勺…………,……………··刘晓光{4·4j《创立“人大学”要坚持实践的《浅谈人大代表与本级人大常· 观点卜…………………·,徐 勋[5·。门 委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建立人大学是否早了点》……··,………………,··王榴香[4·7〕……… ··,………………赖祖胜〔…  相似文献   

14.
走出封建的误区——重看中国古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封建”不是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  把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译为“封建” ,是严复的一个误译 ,日知先生有长篇专文对此作了透彻的论述。日知先生指出 :在上古典籍《尚书》、《易》、三《礼》、《春秋》的公羊、谷梁传中皆无“封建”字样。《诗·商颂·殷武》有“命于下国 ,封建厥福”句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两见“封建” ,曰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故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曰 :“周之有懿德也 ,犹曰‘莫如兄弟’ ,故封建之。”其意皆指周人的殖民建邦 ,绝不是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在欧洲历…  相似文献   

15.
先秦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殷代中叶到西周厉王末年以前为萌生时期;此后到春秋中叶左右为发展时期;从出现孔、老、墨到秦统一为争鸣时期。 一、萌生时期。 从殷王盘庚“先王有服,恪遵天命”(《尚书·盘庚》, 到周武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到穆王“上帝监民”(《尚书·吕刑》),都是很相信天命,表现为原始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六国考     
一 六国的起源 据《史记·复本纪》云:“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咎繇即皋陶。六,即指六国,据文献记载,在夏代即为皋陶少子的封国。《路史·国名记乙》云“六,中甄  相似文献   

17.
析中国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本文从牌坊的起源、分类、建构与内涵等方面对中国牌坊进行了考证与分析,旨在揭示其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促进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其人们思想理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呢?如何正确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在《大雅·民芬》中有“民亦老止,汔可小康。”其后,小康的含义不断被扩充发展。到西汉时,《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已经成为与“大同”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简言之,小康  相似文献   

20.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别解——兼论《伐檀》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伐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但诗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句,诸家解说各异。其中有两种说法最为流行:一是认为“不素餐兮”是反问句或反语。二是认为“素餐”为“素食”,“不素餐”即“不吃素食”。这两种说法不甚妥贴。现略述管见如下。 《诗经》中类似“不素餐兮”的句子凡十二例,均为否定性的陈述句,而非反言句式。如“不我活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毛传》“不与我生活也”,《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