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先回顾英国{2007年企业过失致人死亡罪法》的出台过程与背景,分析该法的政策意义,并指出有效控制与处罚企业违法行为的政策目的是这一法案得以通过的重要原因。之后,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介绍了英美国家企业刑事责任论近年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中从个人到组织、从主观到客观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在企业犯罪频发的现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我国也需要对目前的单位刑事责任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宏 《法律科学》2001,(4):65-72
我国刑法的通说将“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但是 ,这种理解具有难以划清单位代表或机关成员的犯罪和单位自身犯罪之间的界限、扩大或缩小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不符合现实社会中的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无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现代企业等弊端。在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时 ,应从追究单位自身固有的责任角度出发 ,除关注单位集体决定和单位负责人的决定之外 ,还应考虑单位的目标、业务范围、规章制度、防范措施等单位自身制度方面的情况。这样 ,才能准确地把握单位的真实意志 ,正确地认定和处理现实中所发生的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3.
4.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iability to corporations grew out of a minor common law doctrine that masters were criminally liable if their servants created a public nuisance by throwing something out of the house onto the street. The expansion of that doctrine to full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was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common law and existing statutory laws, rather than the result of any-deliberate legislative action Civil law countries, lacking the tradition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have never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criminality.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 will probably continue to expand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its merits.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的刑事归责问题上,西方国家传统上遵循的是以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主观过错推论企业行为和主观过错的原则。如今,这一归责方式正在受到普遍的质疑和挑战,一种建立在“组织责任”基础上的理论正在兴起,并为企业合规引入企业归责原则确立了理论上的依据。我国刑法所确立的单位犯罪制度,面临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入罪标准不统一”“同罪不同罚”,单位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难以保持均衡,以及认定单位主观意志较为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唯有建立“企业独立意志理论”,将单位视为一种独立的生命有机体,承认其具有实施独立行为和具有独立主观意志的能力,才能走出上述困境,并将企业合规融入单位归责原则之中。  相似文献   

6.
论公司犯罪的刑事责任构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蒋熙辉 《中国法学》2005,1(2):160-167
公司犯罪是公司作为主体实施的犯罪。公司犯罪的刑事责任表现为双层结构:一层是刑事责任要件,由刑事义务、归责能力和归责要素组成;另一层是公司的刑事责任分担,包括分担的理论解说和分担原则解释。公司的何等人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需要运用过错和职位两个规则,并结合各国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8.
PAUL ALMOND 《Law & policy》2007,29(3):285-310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a new direction for discussion of the proposed "corporate manslaughter" offense. Considering work-related fatality cas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legitimacy allows us to obtain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importance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reform of the law. Work-related fatality cases have inherent power as "signal offenses." A failure to resolve these cases in a manner that satisfies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s" that th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HSE) faces, may lead to a crisis of legitimacy for the agency. Reforming the law so as to facilitate such a response may offer important legitimatory benefits to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刑法规范中,执行命令不免责原则是个人刑事责任原则衍生出的一项重要原则。从实践价值看,该原则从主体方面严密了国际刑法的法网,使得任何对特定国际犯罪负有刑事责任的个人均不能逃脱刑事追究,这对于遏制国际犯罪和有效进行国际刑事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一系列国际刑事司法实践,执行命令不免责的原则逐渐地形成,并充分确立在习惯国际法和主要的国际性法律文件中。  相似文献   

10.
11.
严格责任论:以英美刑法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杰 《现代法学》2007,29(1):141-147
刑法学界有观点认为,严格责任是结果责任、客观归罪的典型,应予彻底否定。刑事严格责任起源于英美法国家,我国《刑法》中并无这一概念。要对刑事严格责任进行评判,应当充分了解其存在的背景、内涵及其价值基础,否则,作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尽妥当的。英美刑法中,严格责任的适用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同于绝对责任,更非结果责任或者客观归罪,有其存在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国家刑事责任的争论和国际法院最新判例的司法实践,全面展现了国家刑事责任可能存在的表象与局限的种种本质。这不仅推动了有关国家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且表明国家责任与国家刑事责任的概念不可混淆。国家刑事责任赞成论有悖于国际法原则,故主张否定该赞成论。这有助于走出国家刑事责任赞成论的误区、统一关于国家责任的正确认识以及有力打击各种形式的国际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4.
15.
16.
没有直接实施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对犯罪的实施起一定作用的人,可以构成从犯或次犯。根据一般规则,他们的责任是派生的,并从属于实施犯罪客观构成要件之行为者的责任。如果不加以限制,该规则就会导致一些极其无价值之无罪判决。为给那些甚至在直接实行行为人因某种原因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间接地参与犯罪的人定罪,英国和澳大利亚法院都采用了一定的原则或者策略。有一些案件中的论理好象要否定一般规则,但大多数权威人士虽然接受一般规则,但却又劈出一块作为有限的例外。在英国法中,主要例外是无辜代理之例外。澳大利亚法院则更为慎用这一策略,而力求通过协作行为原则定罪。本文坚持认为,在某些案件中,追究刑事责任的一个更好的基础,是因果关系这一基础。导致一个无责任者实施犯罪客观构成要件的人,是主犯而不是次犯。除此之外,他们的刑事责任所要求之犯罪主观构成要件,是个犯或主犯所要求之主观要件,而不是次要主体之主观要件。  相似文献   

17.
被追诉者在刑事诉讼中被迫承受的诉讼负担,源于公民权利向国家权力的让渡,是其预期的刑事责任在诉讼中的体现;影响被追诉者诉讼负担轻重的因素主要是预期刑事责任的大小;不同严重程度的犯罪案件,涉及到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其它强制性措施和诉讼期限等规定,都应当贯彻比例原则的要求,以体现程序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论垄断罪的依据、构成与刑事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鹏程 《河北法学》2003,21(2):87-91
垄断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将垄断犯罪化既有理论依据 ,也有法律依据。垄断罪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 ,也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 ,既包括经济组织 ,也包括行政组织 ;垄断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限制竞争的直接故意 ;垄断罪侵害的客体是为国家法律所保护的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 ;垄断罪以垄断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为客观要件。垄断罪的刑事责任有罚金与监禁 ,前者既适用于法人、非法人组织 ,也适用于自然人 ,后者只适用于自然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