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地流转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基本法律制度之一。农地流转制度的产生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必然产物,是需求性制度变迁基础之上的国家强制性制度安排。从我国当前法律体系来看,农地流转有其存在的法律制度空间,但尚需在既定制度框架内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现行农地制度的缺陷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凯 《行政与法》2002,(2):35-36
80年代初期的家庭承包制改革,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即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均分到户。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l、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制度性的缺陷:①农地产权主体模糊;②人均分配,过于分散,难以优化配置;③流转无序,缺乏规范。2、深化农地制度改革的对策:①建立以村为基础,乡统筹的农地产权制度;②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③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3.
试论新型农地关系的法律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春燕  郜永昌 《现代法学》2003,25(1):107-112
农地关系是与农村繁荣,农业稳定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土地法律关系,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呼唤农地关系的变革和农地制度的创断。而现行农地关系存在着主体和权能方面的缺陷,影响了科学的农地权利体系的构建;而构建新型农地关系即是要强化农地所有权人,农地使用权人等农地权利人与农地的私法联系,期待为农地权利人提供较为充分的法律保护。本文对有关农地关系的法律规范进行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唐俐 《行政与法》2010,(4):22-25
包括海南农垦在内的全国农垦经历了丰富的制度变迁过程,其农地制度也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公有公用到职工家庭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变化。目前我国农垦农地制度在农地国有资产营运、监管、土地承包经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应采取明确农地国有资产行使、监管主体、建立国有农地承包经营制度等措施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地法律制度与经济体制具有高度相关性。现行农地法律制度与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亟待改革。受传统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国农地法律制度的二元性特征显著,作为在中国经济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问题,必须随着二元结构的转型而与时俱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确保农民与国家、集体在土地关系中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应成为今后农地法律制度创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祝之舟 《法律科学》2013,31(2):72-81
我国的农地是农民集体与集体成员的财产而不是公共财产,但同时却承载着法律保护的公共利益,如经济安全、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因此,农地征收内含着目的公益与客体公益的冲突与平衡问题.鉴于我国现行农地征收制度与实践对农地公益保护的不足,建议未来的集体土地征收立法改进农地公益保护模式,提高农地征收的公益标准,仅将重大公益作为农地征收的目的要件,严格控制重大公益的范围,并健全公益审查程序,以实现农地公益与征收公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农地利用制度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是导致当前农地征用征收过程中农民利益严重丧失的一大重要原因。我国农地利用制度的设计基础与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不同。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土地物权制度设计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而我国土地由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这构成我国土地物权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因而我们应在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产权制度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农地利用制度。农地持有权——一种独立的权利形态,替代土地承包经营权将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是农业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见证,而且也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成功的证明。然而,崭新的历史时期却把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改革的起点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然而就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一些尝试而言,虽然它们在局部或者是针对部分群体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就其长远和社会整体利益而言,却无助于改变农地制度与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局面。因此,在现有农地制度之上发展农地合作经营制度成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杨惠  熊晖 《现代法学》2008,30(3):70-79
耕地抛荒现象暴露出我国现行农地管制制度中隐含的产权问题:农地农用所产生的环境生态、粮食安全等外部效益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公共利益",并理所当然地归属于社会公众所有,而政府更以此"公共利益"为由理所当然地对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施以限制。此种财产权界定虽然保障了公众的需要,却忽视了农户的利益和感受;严重的利益分享不公,导致农地管制制度所应当具有的保障并促进农地外部效益供给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使得管制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在农地管制中引入激励相容的理念,在禁止规范之外建构一套合理可行的激励机制,透过法律创设农地外部效益财产权,并对此财产权及农地使用权给予明确的界定与保障,由政府代理社会大众进行必要的补偿或财产权交易,以真正达成农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重建永佃权的构想--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建丰 《河北法学》2001,19(3):34-37
从称呼的混乱、性质的困惑、短期行为的诱发、农地流转的不畅等角度分析了现行农地制度的弊端 ,指出了农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几种改革思路 ,进而阐述了在我国重建永佃权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的利益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利益失衡问题,农民利益受到侵害,一些不正当利益大量滋生,甚至不法利益大行其是。经过考察,我们认为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纳入利益衡量范围的主要应是农民利益与公共利益。在利益衡量的过程中,应确保农民利益得到合理补偿,并且这种补偿应是与社会保障并行的合理补偿;应确保征收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在农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中,应以征收之后利益综合衡量的结果为正数作为判断标准;并且在征收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衡量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孟勤国 《北方法学》2010,4(1):155-160
当前土地私有化的论调声势浩大,其中大部分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作为法学尤其是民法学者应当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土地私有化论者从未对现行土地制度作过理性的研究,所谓中国土地私有化的好处全部来自于想象和虚构,中国土地私有化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极不负责的闹剧。  相似文献   

13.
邓建宏  易谨 《时代法学》2007,5(4):18-2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解决不平等对待农民的问题,不平等对待农民主要不是法律适用上的不平等,而是法律内容上的不平等。有关农民不平等的规定有碍农民权利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与法治精神、宪政原则相悖。要从宪政角度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务之急是对现有有关农民权利的不平等规定进行清理,然后重新构建农民平等权法律保护体系,并逐渐建立宪政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4.
对土地私有化之批判——兼论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小军 《河北法学》2007,25(1):90-94
土地是我国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市场的国家垄断,必然蚕食大批的土地,使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如何解决土地锐减和农民生存的矛盾,如何发挥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有人提出了土地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的法律创新,是唯一符合现实需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樊静  解直凤 《法学论坛》2004,19(1):48-5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资源。沿海土地由于其特殊性,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沿海土地制度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物权法意义上的所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也包括土地法中对土地宏观上的管理规制,还包括其他相关法律如环境法对土地权利的行使所作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沿海土地制度的比较研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沿海土地制度的立法建议:鉴于大陆土地权利的法律基础与台湾地区有所区别,故土地权利制度只能以土地使用权为基础,通过用益物权制度可使个人得以对国家所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建议保留并完善土地法,制订专门的海岸带法,以加强对沿海土地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有关土地制度的具体规定,探寻土地制度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变迁的历史脉络,把握我国宪法中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轨迹,以期为宪法中土地制度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自由进行市场交易,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则受到较为严格的法律制约.土地确权登记应定位于确认证据事实等民事法律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收益,国家可比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征收相关税费,直接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收益似显不妥.要加强土地规划的执行力度,土地规划的实施要着眼于基层.严格进行土地用途管制,以用途引导用地.  相似文献   

18.
论耕地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 ,保护耕地是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 ,永远忽视和放松不得。笔者认为 ,耕地保护的基本目标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耕地特殊保护应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 ,严格实行耕地的法律管制 ,惩处非法占用行为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少虹 《行政与法》2004,(10):124-126
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征用范围过大、补偿标准过低及征地程序不完善等严重问题,本文从制度本身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革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一点思考。文章指出,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严格限制征用的目的,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而其切入点是寻求确保国家真正用于公共利益的用地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王燕霞 《河北法学》2012,30(7):101-107
《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由此创造出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出让制度.如何保证该制度顺利实施,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通过对地下、地表、地上空间的范围的界定、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定、登记公示制度构建以及土地立体空间的不同用益物权之间的权利冲突如何协调等问题的全面研究,试图构筑科学的土地分层利用制度,使得我国土地的空间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