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件是各级党政机关用来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重要载体,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的一种手段。然而,时下不少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文件过多、过滥的现象反应强烈,不断地发出呼吁:整顿“文山”,提高文件的权威性和效用性,并提出“要少发,要管用”的强烈要求。制发文件需投入时间、精力、财力。有投入,就应该有产出。同物质生产要注重投入产出一样.发文件也不能只管投入.不看产出.将制发文件变成一种毫无效益或效益甚微的行为。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政府机关中“三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之一就是文件多。文件多,若都有制发的必要,都能充分得以利角,倒也无妨。问题是,多如“山”一样的文件,有些根本没有制发的必要,即使有制发必要的文件,也未能全部充分得以利用。一些有效文由于制发、周转时间长而失去其有效性,更有好多文件制发以后,领导过目就算完事大吉,根本没有利用价值,有的甚至无人过目,致使许多有效  相似文献   

3.
文件审核,是指文稿送交领导人签发之前,对文稿所作的全面检查和修正工作.它是文件制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常由办公厅(室)负责或由富有工作经验、水平较高的秘书承担.它对保证文件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为领导人最后签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件核稿.可参考经过全面总结经验的“六查”来工作.即,一查有无矛盾抵触;二查政策界限;三查措施落实;四查文书处理程序;五查文字表达;六查文件体式.一、文件审核要具有四个意识1 政策意识.公文所反映和体现的基本立场、观点,所提出的意见、措施、办法和要求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规定以及上级的指示精神.这就要求从事公文核稿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策意识.  相似文献   

4.
“报告”与“请示”不可混淆王王利娴通用公文写作中“报告”与“请示”两个文种的混淆,已经是公文理论界的一个旧话题了。然而,这两个文种混用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即使在级别较高的机关制发的公文中也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在公文理论界也存有混同这两个文种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5.
印章是权力的象征,公文加印是制文机关确认公文效力的凭证。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的形状、印章尺寸、印章所刊名称排序及所刊汉字、印章的图案等格式以及制发印章,都有严格的规定。它是印章具有权威性在形式上的具体表现,也是保证印章制式化、规范化的必要措施,同时,也应当作为检验鉴定印章印文真伪依据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公文处理工作”,作为当代公文学的一个概念,是由我国现行的两部公文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年11月21日修订,下略称《办法》,《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下略称《试行条例》)正式提出来的(后者“公文”作“文件”),它包括公文起草、签收等八个方面,二十项工作内容。这些工作是党政机关公文工作者经常性的工作之一。做好这些工作事关重大。因此,两部法规  相似文献   

7.
吴恒友 《学理论》2011,(30):57-58
为治理商业贿赂行为,国务院各部委制定了大量的部门规范性文件以指导行政执法。首先肯定其在我国商业贿赂治理行政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主要以国家工商总局制发的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例,分析其在正确适用法律、具体指导行政执法中的重要作用。并围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提出相应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群 《学理论》2013,(24):328-329
高校公文审核是具有很强的业务性的工作,要做好高校公文审核工作,必须建设好公文审核队伍,完善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坚持先排后审、印前再审,逢文必审、每字必核,审写分离、急文慎审三个原则,审核程序、内容、结构、格式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   

9.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首脑和机关以及其它社会组织处理公务、通报情况的文件。古代公文则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用以发布命令、呈报机要、联系事务和通告法律的一种工具。中国自三代起垂至清末,产生过诸多的公务文书。弄清这些公文的名称、类别、用途和使用时限,特别是探寻古代公文制度,对于我们熟悉史料典籍、研究历  相似文献   

10.
公文写作强调规范,因此叙事不能铺张扬厉。在这样的局限中,本文意在探讨公文叙事的实用技巧:公文叙事的关键在于把握住文书的行文目的,其次要抓住材料的个性特点,充分突出主线人物。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速度之快、效益之大,令世人瞩目.公文法规建设与全社会同步发展,党、政、军各方面公文法规比较健全.但是,三方比较,行政机关公文法规建设相对落后.本文立足一个“法”字,提出公文法规建设、公文法规实施和公文法规意识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促进一个法规硬件的诞生.一、我国公文的法制传统我国有悠久的公文法制传统,对公文文种和公文行文,特别是对臣僚报君的公文(即当今的上行文),各代都有规定,有的还十分严格,稍有差错,轻则丢官,重则杀身灭族.秦代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的同时,也对公文进行了改革,统一了公文的程式,皇帝制作的公文,“命”叫“制”,“令” 叫“诏”.汉承秦制,对公文文种作了明确规定,皇帝对臣下有制、诏、敕、册,臣下对皇帝有章、奏、表、议,首创了较成型的公文.同时对公文的撰制也立有章法.例如早在西汉时期,“吏民上书,字谬则劾;是以‘马’宇缺画,石建惧死”,石建写的奏章批下来,看到其中的马字少了一笔,恐惧异常,说要“获谴(责)死矣”.石建固然为文为人过于谨慎,但也见出当时公文法规之严苛.  相似文献   

12.
瞭望哨     
据《组织人事报》载: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仅用800余字,不足两页纸,就将4大项19款工作规划写得清清楚楚。这种公文节省笔墨,节省人力,实在是应该上报表扬。 可现今许多公文却是另外一种面孔:内容空洞,架子花梢。面面  相似文献   

13.
在一般成人高校课程体系中,公文写作还不能构成一门独立的“课”;但在已经开设的各类写作课中,公文写作大都占有重要地位和相当比例。这意味着,研讨公文写作的教学对策,提高公文写作的教学质量,是成人高校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制定公文写作的教学对策?一个首要前提,必须清楚公文写作的特殊性。其一,公文写作,其写作主体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写作主体的被动行文性,即在公文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只能置于专任行文、依旨行文和无名份行文的境地。写作主体的这种特性,与文学写作、理论写作乃至其他各类实用文章写作相比,情形大为不同,很容易促发种种与这相关的心理障碍,甚而会影响到写作主体的职业品格。其二,公文  相似文献   

14.
由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行文部门将会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作为公文流转的主体对象.本文探讨了电子档案的整理、保存和归档工作,并对电子文档的安全性以及档案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仁贵 《瞭望》2016,(6):4-4
日前,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出台了《金阳县人民政府关于遏制婚丧事宜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的实施细则(试行)》文件,以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比如:婚嫁礼金总额不超过6万元;婚嫁中送亲接亲车辆不得超过6辆;办丧事杀牛数量原则控制在5头以内,最高不能超过10头,宰杀6至10头的必须报批……无独有偶,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也发布了类似红头文件,禁止复婚、再婚操办酒席。  相似文献   

16.
行政公文文种误用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公文文种的准确选择是公文处理工作的关键之一,直接影响到公文的规范化、严肃性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行政公文的误用包括:一、所使用的公文文种不是法定行政公文;二、文种与公文内容不相符合。其中第二种情况又表现为:(一)文种的混用;(二)文种选择的不完全恰当。文种的误用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杜娟 《各界》2010,19(1)
公文结构安排即"公文正文部分的谋篇布局",是公文写作中首当其冲、必不可少的一个问题.巧妙地、灵活地安排公文结构,能够使公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楚、言之有序,是我们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18.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在行政工作当中,公文作为推动行政工作运转的工具,是行政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行政工作效率。可以说提高公文质量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提高公文质量? 公文工作说到底是文字工作,但公文质量问题绝不仅仅是文字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公文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公文撰文质量 公文工作本质上就是文字工作,所以,公文撰文质量是保证公文质量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公文在行政工作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公文发文字号编写、标题拟写、主送机关标注、引用公文、结构层次序数标注、公文叙事等六个方面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了简要分析 ,以求公文写作的日臻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公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对语言的基本要求为明确、简洁、通俗、规范和庄重。修辞在公文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恰当使用修辞能增强公文的感染力,提高公文的质量。如何在遵循公文语体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修辞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审视和探索。在遵循党政公文写作本身语体传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运用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种手段,以增强公文的可读性,提升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