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失败国家论"和"新帝国主义论"--新世纪的霸权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斌 《国际观察》2002,(5):46-50
"失败国家论"认为"失败国家"没有在国际社会生存的权利,"新帝国主义论"主张对"失败国家"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两论"是新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之后美英等国提出的新干预理论,"两论"的实质是要美国借当前国际反恐之机依靠武力建立新世纪霸权.在国际社会求和平、求发展的时代,"两论"势必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对,"两论"也不会有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新帝国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方针,正深刻影响着美英两国的政治精英和决策层;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最近在美英两国国际关系学术界流行甚广."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以反恐战争为契机,推出国家安全新战略,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表明"新帝国主义"论已经成为布什政府外交政策及其实践的意识形态基础.从前景看,美国推行新帝国主义政策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  相似文献   

3.
权力危机与安全悖论--美国"新帝国"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小松  唐平 《国际观察》2005,21(5):66-71
本文在介绍"新帝国"论的产生及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权力观和安全观进行反思,认为其致命的弱点表现在权力危机和安全悖论两个方面,权力危机主要表现在对硬权力运用的不均衡和对软权力的忽视,而安全悖论即是指其主张的以绝对实力追求绝对安全的不现实和不可行性.正是这两方面决定了美国"新帝国"的没落结局.  相似文献   

4.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帝国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种影响很大的理论流派,主要涉及美国利用其文化优势来实现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拉丁美洲是美国文化产品"泛滥"的重灾区,所以拉美学者以一种激烈的批判精神在"文化帝国主义"话语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本文考察了"文化帝国主义"命题出现的背景及其基本含义,大致展现了其在拉美地区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这一命题与"美国化"之间的区别,认为"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并不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解释拉美地区的"美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霸权国家存在,且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稳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美国作为霸权国,应该为国际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所谓"单极稳定论",是霸权稳定论、机制稳定论的逻辑发展和新现实主义的时代回归,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衰落之中的霸权时代,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相关国家合理分担,美国需要合作者,而中美合力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将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帝国战略"的由来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新保守派逐渐进入美国政府的决策中枢,他们所鼓吹的"新帝国论"已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的主流思想理论."新帝国论"以谋求帝国霸权、崇尚实力原则等为特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国际垄断资本论研究笔记(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依据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的简称 ,下同 )和邓小平的国际垄断资本论 ,联系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客观实际 ,我们已经说明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已从垄断第一阶段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发展到垄断第二阶段 (跨国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下面就来说明这两大垄断阶段的五个基本特征是怎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重点是说明它们既有连续性 ,同时又有相异性即后者是前者的新发展。(一 )从国内垄断扩展到国际垄断。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讲到的“生产集中…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里,苏联问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本文认为,我们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研究方法要坚持"合力论".研究对象是必须扎扎实实地认清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国情和历史,重新看待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很有必要系统地研究"军事共产主义";对新经济政策的意义还要着重研究,实行这一政策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几乎还是研究领域的"空白",填补这些"空白"对我们很有现实意义;苏联史中一直存在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任务,列宁最早提出问题,但在苏联没有得到解决,终于酿成了悲剧.作者欢迎就文章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新帝国主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先发制人”和军事干涉合法化为特征的“新帝国主义”理论,被美英政府外交决策人抛出来后,正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新帝国主义论的产生及鼓吹者 (一)新帝国主义论的产生及其含义。1991年1月30日,美国前总统布什在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并宣称美国将承担起这项任务的领导职责。当时,英国前首相希  相似文献   

10.
圣保罗论坛的"替代"色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0年,在巴西劳工党的倡议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3个国家的48个左派政党和进步组织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会议,讨论拉美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圣保罗论坛宣告成立.目前,圣保罗论坛是拉美地区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左派政党和进步组织的聚会舞台,有成员党112个.圣保罗论坛大约每年举行1次年会,来自拉美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众多左派政党和组织参加了论坛,其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圣保罗论坛坚持"反帝国主义、反霸权主义、反对一切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反干涉"的主张,近年来的圣保罗论坛宣言中均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或"替代模式"等概念.  相似文献   

11.
支持"反对马来西亚"的联合斗争!帝国主义者的"马来西亚"计划的最后一层伪装已被揭下了.这个计划的罪恶目的暴露无遗了.这是一个要用武裝力量来镇压五个指定地区(新加坡,马来亚联合邦,沙捞越,汶莱及北婆罗洲)解放运动的计划,是要配合亚洲及沃大利亚现存的帝国主义战争同盟(东南亚条约组织,美澳新及马沃新联盟),以便武装进攻亚洲所有新独立国家的计划;同时,这还是个在目的上和时机上配合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挑衅,把中印边界问题、美国在南越的"不宣而战的战争"、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从台湾发出的挑衅以及策划中的"日韩会谈"结连在一起的计划.  相似文献   

12.
刘永涛 《国际观察》2005,46(5):31-38
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中最为显著的理论探索之一是对身份(或认同)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的国际体系里,一个国家想要什么和为了得到它而采取怎样的行动,在含义上并非完全由该体系中的物质结构所决定,它还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所处的身份有关.本文讨论了语言如何作为一种力量成为建构行为体身份的社会工具;然后把身份作为对外政策分析的一个变量,将其放在语言建构的环境下加以认识.本文最后以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邪恶论"为例来说明美国的现当代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所涉及到的对"自我"及"其它者"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指出,麦金德的理论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是他对"心脏地带"重要性的看法,二是他为防止其为一国独占而提出的地理战略构想,这种构想的目的是塑造一种对英国乃至对西方文明有利的力量平衡.本文认为,麦金德的理论代表了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际权势分布图景,由它所体现的海权和陆权的对抗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时代,而这点正是麦金德理论的一大根本缺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戴文观点的基础上对"单极稳定论"提出了批判.首先,文章认为戴文关于单极体系下国家将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对美国制衡的观点值得商榷,戴文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均势与国际竞争的概念.其次,文章从单极本身的稳定和单极能否带来和平这两个角度讨论了单极世界的稳定与不稳定因素.最后,文章指出"单极稳定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漏洞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区域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经验上和理论上的新内容的新现象.经验上,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区域间性、开放性、主体化和趋同化等;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体系化、社会化、综合化和秩序化等.这些核心特征将之与冷战背景下"旧区域主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国家间关系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存在于其关系互动过程中.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看.关系性和跨文化性是国际关系的两个核心特征.本文试图从国际关系中的关系性、跨文化性、冲突性和文化认知等方面,探讨国际关系的互动性,阐述国际/国家间的问题和冲突认知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对国家间问题和冲突提出相应的跨文化认知假设.  相似文献   

17.
帝国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现实、概念范畴还是分析工具都是很重要的。然而,学界关于“帝国”的概念存在许多的混乱,“帝国”一词被政治家和学者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而赋予迥异的涵义和褒贬色彩。本文试图摆脱当代关于帝国主义的两极辩论的限制,详细考察从最早的罗马帝国到现代“帝国”概念发生的历史沿革以及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政治涵义,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讨历史上的帝国和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快速升温,尤其是中国在拉美影响力的扩大,美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威胁美国后院"的论调.这种论调是美国新一波"中国威胁论"的延伸与升级,它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深层担心.本文在梳理该论调出笼基本脉络的基础上,从美拉关系、中拉关系的嬗变来探讨"中国威胁美国后院论"产生的客观背景,分析中拉关系的本质及其对美拉关系的影响,提出几点发展未来中美拉三边关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9.
霸权·制度·战略——读《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治来 《国际观察》2006,78(5):76-79
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世界权力结构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美国霸权的神奇性色彩愈发突出.然而,对于美国霸权在世界政治转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已有的霸权理论模式("霸权稳定论"、"霸权周期理论"、"霸权转移论"等)未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解释,国际关系学界有必要对此而为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门洪华博士新近完成的<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以下简称<霸权之翼>)一书,[1]就是上述有益探索中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0.
塞姆是南非早期的一位主要的非洲民族主义者、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后改为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创始人。他提出的“非洲新生”论认为,非洲人具有“自己的”天赋和古老文明;受到殖民统治压迫的非洲人民正为自由和变革而斗争。因此,非洲将会新生。“非洲的新生”字义上指“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但更“意味着一种新的和独特的文明,不久将在世界上出现”。人们对塞姆的“非洲新生”论褒贬不一。但它却得到已故加纳总统恩克鲁玛的高度赞赏和认同,并与现任南非总统姆贝基20世纪末提出的“非洲复兴”论具有共同点和一致性,从而被认为是当代非洲复兴思潮的重要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