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象三维论     
思想政治工作者形象,应该是三维的:职业形象、工作形象和政工人员自身的人格形象,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形象。探讨塑造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形象,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格形象,而应该着眼整体,从三个方面去探讨。职业形象,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社会上所占据的地位和取得的社会总体评价,它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形象”的第一层面。没有一种社会职业比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职业对其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京大学本科学生职业评价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了进行分析发现,职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差异依然非常明显;职业地位评价因素和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于大学生择业影响最主要的地位评价因素是职业经济地位和职业社会地位,职业权力地位方面的因素在择业上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如何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价值,如何认识当代青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评价,如何把共产主义理想转化为青年内心的信念,这是理想教育的根本归宿。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价值理想,俄文为,转自法文ideal,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它表示思想或某事物的最初形式,雏型,是决定人或社会阶级思维和活动方式的完美表象,也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中国古代叫做“志”,“立志”也就是树立理想。人的理想包活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是指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向往,是人理想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和发展的高级阶段。道德理想是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标准。职业理想是指人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向往。生活理  相似文献   

4.
林巧 《学理论》2010,(3):140-141
社会对高职人才寄予厚望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现实矛盾决定高职院校必须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放到首要位置。文章明确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提出课堂理论教育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日常训练是核心,有效评价体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5.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之一。企业在贯彻执行《纲要》过程中,如何坚持这一方针原则,实现道德教育与企业管理相配合呢? 坚持把道德知识教育与职业知识传授相配合。道德知识教育是指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论、原则、规范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知识传授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向职工进行与岗位工作相关的职业理论、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素质要求等方面的传授。两者相配合,就是要把道德知识教育的内容纳入职业素质要求之中,纳入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的内容之中,使两方…  相似文献   

6.
论青年游民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游民,指游荡而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它是指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因物质匮乏而被抛出社会的漂泊者。在游荡漂泊中,游民逐步形成了特殊生活方式,建构了共享的亚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流动性增大、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剩于劳动力移动、社会控制力相对削弱,特别是文化失范、价值混乱,各类游民的人数急剧增加,据统计,全国从事封建迷信的专职人员达五百万,非法操皮肉交易的妓女计百万之众。此外,寄食社会的职业乞丐、小偷难以计数。尚有带有黑道性质的流氓、走私者、贩毒分子、盗匪、拐骗分子流布于城乡,日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业对青年人来说,不仅意味着实现经济自立,更是完成向成年人过渡的必要条件。青年人通过就业谋生,也通过就业谋取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表现其社会责任感,从而走向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年对职业的评价和择业因素的考虑,是了解和研究青年价值取向的重要指标。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必然影响青年的职业价值观。现将“十年来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课题组1988年和1990年两次调查中有关职业价值观部分的统计数据作初步整理和分析。一、新旧观念交错的职业评价据1988年春夏之交的抽样调查,2552名16岁到35岁各种不同从业身份的城镇青年,对问  相似文献   

8.
孙凡 《学理论》2010,(20):247-248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也可以说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要求。科学地认识和选择职业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德育教师除了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建设,掌握必要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外,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推动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的需要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评价。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反映,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积极性,制约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学生是跨世纪人才中坚力量,他们如何看待职业,希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价值取向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大局。因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心理学、伦理学、青年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理论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必须注意的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逐步壮大,其职业价值观现状、特点及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7)
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年女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特殊群体,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制约这个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能够缓解和破除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体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多重角色冲突与女性生理因素是个体因素;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教育评价体系带来的困惑、高工作负荷是组织因素;社会评价、工资待遇、教师的职业特点是职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分层是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的一种必然现象。所谓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的依据标准,主要是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中包括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职业类型、家庭经济收入、居住条件与物质生活水平等。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具有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对于受教育机会的影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1)
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专门应用型技能人才。基于能力本位,在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中以学生评价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特殊原则,提出确立教育评价指标,搭建职业素质教育发展平台,探索学生评价过程,从而探究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学生评价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健 《瞭望》1985,(22)
“要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陈云同志的这一指示已经成为教育界经常谈论的话题。据我理解,这里所说的教师,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因为大学教授、副教授等,在这方面的情况要好得多。由此可见,如果让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够成为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必须使中小学教师要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职称。  相似文献   

14.
高扬 《学理论》2010,(22):99-99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现代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是会计职业人员的职业操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领导干部道德既有作为"好官"的职业道德维度,又有作为"好人"的个人道德维度。领导干部的社会身份和职业特征,特别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赋予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之外鲜明的个人道德特征。领导干部存在职业性"经济人"与角色性"社会人"之间的价值冲突,组织结构中职位规则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价值冲突。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统一,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提升个人道德自觉,强化对领导干部道德的社会评价和监督。  相似文献   

16.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决定着一定的道德关系,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道德又规定和制约着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而道德又为市场经济发展确立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二者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之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它是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  相似文献   

17.
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往往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希望社会给予正确的评价。评价对个人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社会给予肯定的评价,会促使一个人继续行动下去,反之,则会使他思索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说:“你干得再好,谁看见啦!”这往往是因为得不到正确评价而苦恼。正确评价人的活动,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评价手段有物质评价、舆论评价、信任评价、政治评价等。一、物质评价主要是指工资、奖金等等。这是各种评价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予贺  胡圣文 《学理论》2011,(20):43-44
通过对11名未就业大学生的深度访谈,我们概况出未就业大学生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心理特点:一是迷茫感,这是未就业大学生最普遍的心理状态,包括对自我、职业以及社会的迷茫;二是自我认知的变化,主要指自我价值感的降低;三是负面社会认知的出现;四是负面情绪的出现;五是求职行为的减少以及社会不适应行为的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学的转型思路——通过对发展与法律关系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在平 《理论探索》2011,(5):124-1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是发展逻辑和法治逻辑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是指: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政策主导下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地方的自主选择性行为,中国的发展具有创生社会秩序的性质。中国社会的法治逻辑是指:法律表现形式上的法条主义,法学研究上的宏大叙事,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受发展逻辑与法治逻辑的支配,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人格化倾向,法律则具有自我运行的特征。打通发展逻辑与法治逻辑,必须实现发展与法律的沟通。  相似文献   

20.
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农民是指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农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职业农民的根本标志.培育职业农民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制约职业农民产生的体制机制障碍,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