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部生活》2011,(6):51-51
1956年,王明以“到苏联治病”为由到达莫斯科后再也没有回国,并陆续在国外发表一系列文章攻击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他在1971年写的《中共五十年》一书第二编第五节《蓄意毒害王明并摧残他的健康》中大肆造谣污蔑,对延安整风时期的所谓“王明中毒事件”进行恶意歪曲,攻击毛泽东强迫他住院治病,“然后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李富春,指示主治医生金茂岳用含汞的药物逐渐毒害他”。  相似文献   

2.
《军队党的生活》2010,(2):79-79
新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它们与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旗飘飘》构成了“红色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3.
《红旗飘飘》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大型红色丛刊,它与之后的《星火燎原》共同形成了郭沫若誉为的“用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记述中国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本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在过去数十年里,长篇小说《红岩》不仅拥有大量的读者,也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红岩》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革命英雄形象,比如江雪琴、许云峰、小萝卜头等,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对信仰的忠诚。与此同时,读者也记住了那些特务的罪恶嘴脸,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有一个叫"猫头鹰"的特务。《红岩》并未交代这些罪行累累的特务的下场,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对他们的审  相似文献   

5.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是美国反对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的著名观点。时隔十数年后,195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第一、二两版发表了毛泽东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文章,重申"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从而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猜想。  相似文献   

6.
<正>195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提出"反浪费反保守"的口号。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反浪费反保守是当前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拉开了"双  相似文献   

7.
近期,我们集中对大队“前沿指挥所”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近年来,各级比较尊重和支持大队一级行使职权,大队较好地发挥了“前沿指挥所”的作用。但离《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关于“充分发挥营一级作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感到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部分干部存在着“上有支队、下有中队、  相似文献   

8.
王恩收 《世纪桥》2010,(4):54-57
<正>1966年6月,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七律诗,这首诗在当时是秘而不宣的,直到30年之后的1996年9月,才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刊印发表。此诗写于毛泽东酝酿和准备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时,反映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复杂心境,同  相似文献   

9.
长城 《廉政瞭望》2006,(12):46-48
他曾是一个百万富豪,却因赌球而倾家荡产;他曾试图自杀,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摆脱赌球阴影,并发起成立了我国首个民间反赌球联盟,助人摆脱赌球心魔,举报赌球网站;得到公安部的支持。近日,对媒体缄默多日的他,在北京接受了《廉政瞭望》特约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0.
陈晋 《党的文献》2011,(3):116-119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这句话,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但他还有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也是历史的箴言,尤应记取。怎样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1.
简奕 《红岩春秋》2013,(6):9-14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警世名言。它的产生,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着一种密切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吕臻 《党的文献》2015,(2):45-53
1947年底中国革命面貌发生质的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历史达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保证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选择加强纪律建设为核心环节,以推动全局工作。从1948年1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并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到城南庄会议前后提出一系列新概念,充分显现政治纪律涵义,再到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纪律建设全面总结提升,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场持续深入的纪律建设。通过不间断地探索创新,中国共产党对纪律工作的认识及实践在1948年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为确保解放战争最后阶段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59年的庐山会议,如缭绕庐山的云雾,变化莫测,其会议形势的逆转确非人们所能料想。因为此前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召开前,毛泽东曾密切关注全国形势的发展,当他发现“左”的错误思潮泛滥时,忧心忡忡,多次以尖锐而富于个性的语言予以引导和纠正。随着他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许多切实可行政策措施的落实,他的心情也从沉重、焦虑中摆脱出来,大有“柳暗花明”的感受。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扭转,纠“左”就不能不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