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与生活》2014,(22):60-60
2014年10月28日,被称为依法治国“升级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该《决定》明确提出的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一切违宪行为都应当加以纠正。同时,《决定》还规定了国家宪法日和宣誓就职制度。这背后透露的,是对宪法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任命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源领誓。这是《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进行的宪法宣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并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仅以立法形式将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核心精神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实施宪法成为国家、民众与政府的基本共识,也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问题。《决定》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强调宪法监督和宪法实施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完善宪法监督的措施,要求"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把实施宪法要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如何达到宪法监督的"新水平"?为什么我们  相似文献   

4.
许勇 《中国律师》2006,(3):85-85
如果单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农民工应当与城市职工平等地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既然《劳动法》对适用的主体已规定的如此明确,既然《劳动法》并没有以身份区别劳动者,为何我们在适用《劳动法》时对来自农村的劳动者仍然区别对待?显然问题不在《劳动法》本身。《劳动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具体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宪法》中应享有的劳动方面的权利。《宪法》的规定中我们找不到以身份或地域划分劳动者的规定。我们在《宪法》中是以公民的概念规定相关的权益。《宪法》对公民劳动权利的规定,从1982年修订的《宪法》到2004年的《宪法》规定都是相同的。但是,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法律常识》课要包括宪法的内容?学习宪法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把宪法学好?这是学习宪法课首先要碰到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宪法成为《法律常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宪法的性质、地位和它与一般法律的关系所决定的。宪法是法的一种形式,它和一般法律一样,都是统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这个《决定》的主要内容是重申宪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特别是重申作为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强调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在当前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中,作为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应是个重点。我们不  相似文献   

7.
我国监狱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领的,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为主干的,包括《罪犯减刑、假释法》、《出狱人社会保护法》等其他与改造罪犯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部颁布的关于监狱工作的条例、决定和命令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组织新当选人大代表向宪法宣誓出发点固然良好,但这并不符合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宪法宣誓相关决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显然,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范围为“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曹康泰 《中国法律》2004,(6):8-11,61-68
今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这是指导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的发布,是国务院贯彻执行宪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0.
傅林 《法学杂志》2004,25(5):62-63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中的“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违背了《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我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不符,应予完善。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应该纳入宪法宣誓人范围.理由有三: 第一,《宪法》和《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在我国,人大代表实行兼职制,代表来自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其中一部分代表是担任一定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属于《决定》规定的宣誓人;其他人大代表,来自于生产、工作一线,虽不脱离各自的生产和工作岗位,但其执行的代表职务属于一种公职,一种国家职务.从代表身份角度讲,符合《决定》规定的宪法宣誓制度的精神,应当纳入宪法宣誓人范围.  相似文献   

12.
公民监督权是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的一项独特的基本权利,也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权利体系。公民监督权的各项权利的同质性决定了其作为同一类基本权利而存在,异质性则蕴含着公民监督权体系的复杂性。作为权利体系独立存在于我国《宪法》中的公民监督权具有重要的宪政价值和现实意义。合理建构这一体系是实现其宪政价值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大举措。为了更好地贯彻《决定》,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司法部制定了《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人民陪审员人事管理工作办法》和《人民陪审员培训办法》及培训大纲。《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批准逮捕权是法律监督权的组成部分,审查批准逮捕权由检察机关行使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决定的,由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可以防止批准逮捕权的滥用,符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5.
何蓓 《法治研究》2016,(3):124-131
2014年以来,解禁集体自卫权成为日本在安全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动向。《日本国宪法》第9条虽然确定了以“和平主义”为基础的“专守防卫”政策,但多年来,日本政府通过解释修宪、加强日美安保体系并辅以制定国内安保法案的路径,不断蚕食“和平宪法”的内核。从法律角度看,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不仅违背了日本宪法和平主义的根本原理,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颠覆。同时,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具有明显遏制中国的倾向,我国必须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举措宏冰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对1979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作了较大的修改.这是刑事诉讼法实施16年来第一次进行的较大...  相似文献   

17.
听证制度的立法依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建水 《河北法学》2003,21(3):30-35
听证制度是一项保障利害关系人发表意见、了解国家机关做出相关决定依据的法律制度。自然 公正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和依法治国理论是西方国家听证制度的法理基础。修正《宪法》第51 条,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一切国家机关未经合法程序不 得剥夺”,确立我国听证制度的宪法依据。同时修正《立法法》、三大诉讼法的有关内容并制订《行 政程序法》,完善我国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8.
肖婧 《法制与社会》2011,(21):12-13
《中华民国宪法》颁布于1923年10月10日,又称1923年宪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正式宪法。由于它是直系军阀曹锟为掩盖其“贿选总统”的丑闻所炮制的,因此又被人们斥之为“贿选宪法”。但从《中华民国宪法》文本本身来看,该宪法内容比较完整、结构清晰、立宪技术比较成熟,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宪法。本文欲从宪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1923年宪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刑警与科技》2007,(2):84-85
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是公安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和《公安部关于深入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决定》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来,我局开展第二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书刊论点摘要宪法与行政法关系的新发展荷兰著名宪法学家,鹿特丹伊拉斯模大学宪法学教授格尔·范·德·唐①于去年夏天在《欧洲公法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行政决定的宪法展望”一文,就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及其发展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作者提出:行政法是处置公共管理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