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两个确立”的提出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政治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两个确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政党、思想与人民的三重意蕴,共同构成其决定性意义的力量源泉。从决定的必然性来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立足于历史交汇节点,必须精准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推进“两个确立”的实践养成,不断强化“两个确立”的制度保障,进而在新征程上不断增强对“两个确立”的信仰,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国家关系呈现出新的态势的特点:“资攻社守”、“资强社弱”的总态势是新世纪“一球两制”关系的基点;“两制”关系由“遏制—对抗”为主的模式转变为“接触—合作”为主的模式;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将成为“两制”国家关系的主旋律,非制度性交融更加显性化,“两制”间形成利益“双赢”的新格局;竞争的重点由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转向综合国力较量,矛盾与斗争更加间接和隐蔽。  相似文献   

3.
“两论”思想是江泽民党建理论的重要部分。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党情的两大根本性变化、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两个先锋队、两个纲领、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注意抓住两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两论”思想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示了江泽民党建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云锡物资储运公司党委作为控股公司确定开展“四群”(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的两家示范单位之一,从2012年开展“四群”教育活动,把启动年定为“干部联系群众年”,创新“四群”教育“12345”工作法,从而使“四群”教育扎实推进。“1”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年为联系户做一件好事;“2”是实行“两必访”:  相似文献   

5.
时雪 《学理论》2012,(23):23-24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马克思曾经就此问题提出过著名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学说,生动有力、科学坚定地提出资本主义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立足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一词,针对理论界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界定,结合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及资本主义的现状,以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及两种不同社会主义的区别,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6.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理论逻辑上,“两个确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在历史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实践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在价值逻辑上,“两个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7.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从“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看,“第一个结合”具有价值至上性,“第二个结合”具有时间先在性。从“两个结合”的相互关系看,前者侧重于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后者侧重于解决古与今、中与西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完整准确坚持“两个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庸俗结合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运用科学方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结合”思想的全新认识,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有着积累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深化,两次结合共同致力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以认清和把握中国发展具体实际为立足点,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落脚点,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一名新华社记者因采访需要,向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询问“合宁”、“合巢芜”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投资规模”两个数字。不料,“两个数字”问了三天还是一无所获,记者只好将电话打到省交通厅厅长那里,厅长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0.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政治成果,是新时代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理论逻辑上,“两个确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在历史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在实践逻辑上,“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在价值逻辑上,“两个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1.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前,必须深刻认识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准确把握坚持“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找准“两个结合”的现实路径,进而全面系统、一体两面地推进“两个结合”,使之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目标提出的重大举措,“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共管理是关“两型社会”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通过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认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清晰公共管理改革文献的引导,更好地使“两型社会”建设朝着预定的轨道推进。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是全会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重要政治成果。“两个确立”有着其特有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精髓要义的准确把握是理论逻辑,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是历史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践逻辑。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生成逻辑,有利于准确理解“两个确立”的科学内涵、伟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增强拥护和捍卫“两个确立”的自觉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顺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离开了“两个基本点”,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实际斗争中逐渐成长为党的领袖,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根本前提。他首次提出“四个服从”、明确提出“看齐”意识、鲜明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高度重视党内团结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重要性,确立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原则。他领导建立健全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党性教育制度、党委制,构筑起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他的探索留下了“关注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抓住重大事件教育全党”“抓住关键少数带动全党”等宝贵经验。他的探索启示我们:“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历史结论,“两个维护”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新时代,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强化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推动全党进一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出“两推一选”、“公推直选”、“海选”、“两票制选举”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形式。但无论是选举程序还是操作层面都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选举程序繁琐导致选举成本高,贿选,宗族、宗派势力影响,富人势力的干扰等。  相似文献   

17.
来稿摘登     
坚持“两个务必”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河北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院韩振峰:新世纪新阶段,弘扬“两个务必”精神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都是强调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问题,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两个务必”是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辩证统一体。充分领会其辩证性的实践品格,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促进台湾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一国两制”是“一国”与“两制”的统一体,“一国”是“两制”共存的前提条件,“两制”又是“一国”的社会基础。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两制”的共存是以“一国”为前提条件的。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为了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一个民族问题,民族的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新视角胡林辉对21世纪社会主义前途的探讨是一个跨世纪的战略性很强的课题,是当前社会科学界热点课题,更是当代社会主义学科的主课题之一。一、既要承认“两个绝不会”,也要坚信“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的理论是展望21世纪...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静安区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保持党先进性长效机制义件精神为契机,围绕“覆盖、凝聚力、组织化”的工作目标,坚持一手抓“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一手抓“两新”领域中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整体推进和加强区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按照市委要求,静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